《青波携程 书画同行》之浩然气 雄风涌——一访原中国美协理事、著名画家吴休先生 每天更新 转发有礼
浩然气 雄风涌
——首访原中国美协理事、北京画院常务院长、著名书画家吴休先生
我有幸走进著名书画家、诗人吴休先生的家中画室。
我在这个3居室格局的房间里,浏览着吴休先生的书画作品,也欣赏和品味着这位书画大家的工作室,更用心地异常专注凝神地与之交流对话,了解他的艺术追求与向往。
这位曾担任过北京画院常务院长、中国美协第四届理事、中国书协、中华诗协、中国老教授协会会员的著名实力派书画家简要向我讲述了他的诗书画之路。

与原中国美协理事、著名书画家吴休先生在其家中采访时合影
吴老告诉我:在现代写意花鸟画家中,他最服的是李苦禅、潘天寿和王雪涛。他有幸曾先后师从李苦禅和王雪涛,并与潘天寿两次见面和看他作画。他认为,这3位大师的共同之处,就是他们都是在深入学习和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创新。他们的作品在民族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精湛的笔墨技巧上,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准。他们是站在历代花鸟画大师们的肩头上继续攀登,其基础和起点就非常扎实和高超。同时,他们各自都有着十分丰富和跌宕的生活经历,这就使他们的作品必然不同于前人和他人,而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个性。
吴老接着若有所思地说:由于这3位大师的引领,使他对写意花鸟画非常喜爱,由此而上溯到齐白石、吴昌硕、任伯年等近代大师们的作品,也成了他膜拜的对象。他在青年时代主要搞人物画创作,中年则主要致力于山水,但他的花鸟画情节却随着进入老年而日益加深,近20年来,特别是对画荷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吴老想起这样一个故事,大意是说有人要求徐悲鸿现场画一种徐从未画过的动物,徐回答说,在自己画不熟悉的动物之前,必须要有充分时间对之进行深入仔细的研究并经过多次写生之后才能开始创作,因此拒绝了来人的要求。这个故事对他启发很大,他很赞同这种认真严肃的创作态度,这也成为了他创作的条文。
是的,在吴老开始画荷之前,他曾多次到北京紫竹院和北海观赏荷花和写生,在承德避暑山庄、山东桓台马踏湖畔,也曾留下他盘桓的脚迹,他还在北京郊区他的画室小院内种植了荷花,仔细观察了从“小荷才露尖尖角”、“含苞欲放”到“风姿绰约立淤塘”、“映日荷花别样红”,直到“莲子已成荷叶老”、“露冷芳意尽,枯蕊堕寒波”、“枯荷听夜雨,败叶战秋风”的全过程,仔细观察了在光照、露湿、雨洗、风摇、雾迷下荷的各种状态,体验了“出淤泥而不染”、“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出浴亭亭媚,凌波步步妍”、“荷花娇欲语,愁煞荡舟人”、“贪看翠盖拥红装,不觉湖边一夜霜”的诗情画意。
吴老深深地感到,诗词和文学的修养对画家太重要了,它能够加深自己对自然界的体验和感受,丰富自己的想象,激发自己的情感,营造出画画的情趣、意境、灵魂,做到“缘物寄情”,而不是自然主义的纯客观的如画标本那样的描绘。
在艺术手法方面,他遵循“取法手上”的原则。潘天寿善用浓墨,笔力强劲、构图严谨;李苦禅善用淡墨,率意天成、得自然之趣;王雪涛色彩浓丽,刻画细致、雅俗共赏。他们都是笔精墨妙、功力深厚。他尽可能地转移多师,兼收并蓄、为己所用。但主要是通过自己的观察、写生、体验、探索,自出机杼。
吴老还深深地感到,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创新,是一条正确但却十分艰辛的路,捷径虽有,但却难以通过历史的检验,达到光辉的顶点。在这条路上,他将尽毕生之精力,不懈攀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