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波携程 书画同行》之浩然气 雄风涌——再访原中国美协理事、著名画家吴休先生 每天更新 转发有礼
浩然气 雄风涌
——再访原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著名书画家吴休先生
听着吴老的述说,我不由想起我曾采访一些知名人士时,大家对吴休先生的评价。此时我愿把自己记录的一些名家对他的评论,呈现在广大读者朋友面前:
中国老教授协会文艺专业委员会主任欧阳山尊评论道:“吴休吴休,孜孜以求;山河情结,诗画尽收。”
中华诗词学会会长孙轶青评论道:“诗中有画画中诗,韵美声清入耳迷;王维遗风今又现,神州艺苑古今奇。”
四川李白纪念馆馆长吴丹雨这样评论:“三绝诗书画,一身意趣情;胸中存浩气,腕底起雄风。”
与原中国美协理事、著名书画家吴休先生在其家中采访时合影
已故著名画家、中国美协中国画艺委会主任潘絜兹评论说:“近30年来,吴休以他广博的学养、辛勤的劳作和不懈的求索,在诗、书、画、文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他的诗画作品多次在国内外展览并获奖,为一些国家重要场所和博物馆所收藏。继《吴休诗选》问世之后,他的《吴休诗书画选集》不久前已由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这次《画余论丹青》文集又在国际文化出版公司出版,这是十分令人高兴的。”
中央文史馆研究员、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黄均评论说:“吴休的那些清新豪迈的诗句,和他那笔走龙蛇的书法,那纵横挥洒的画作是一致的,都表现出他那奔放不羁的性格。”
著名诗书画家范曾这样评论:“三十年徒唤奈何!当我们都惊讶‘寒霜暗染少年头’的时候,终于能引吭高歌了。我看到他的诗、他的书、他的画是何等的欣慰!而且我惊喜地发现,只有在诗、书、画交织在一起的时候,吴休的自我,才得到真正的实在……生长于萧森之地的吴休呵,君住长江头,我住长江尾,而我们的情谊也将如滔滔的江水,长流不息。”
时任中国美协主席刘大为这样评论:“吴休在画、诗、书很多方面,都有很高的修养,特别是最近创作的大量精美的山水画,反映了他继承优良传统和去祖国大好河山写生所取得的成就。”
原北京市美协主席王复羊评论说:“吴休从60年代进入北京画院,成为专业画家,在诗、书、画方面都有全面的修养,所以我们大家都很敬佩他。“
中国美协书记处书记王春立评论说:“当今中国画家中,诗书画修养全面者为数不多;今年4月,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吴休诗书画展》,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吴休从事山水画创作30余年……祖国大好河山,历历罗列在胸,而寄情翰墨,绘制了许多令人瞩目的作品。”
马来西亚著名诗人彼岸评论说:“吴休的山水画,富有大家风度,没有丝毫的小家气,除了气势恢弘外,更可贵的是,峥嵘着一个艺术家的傲骨,浸染着一个爱国主义的、乐观主义者的痴情,饱含着一个炎黄子孙的民族尊严!”
…… ……
这些名家的“评论”说明了什么呢?说明吴休先生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水准和境界,说明吴休先生在诗书画这条艺术之路上正在走向辉煌。
说到这里,我又不能不联想到几年来读过的一系列媒体对吴休先生的报道,在此我也作了一点摘录:
文化市场报道说:作为画家的吴休,他的诗中有画,自不必说;可贵的是,许多名篇俊语,意气沉雄,朴厚醇至。吴休草书,上追怀素,下抚真山,笔意超旷,谐雄浑宕逸之妙。他书写的《大明湖上遐思》、《入贺兰山红果口》诸篇,笔力劲拔,气势豪迈,意态纵横,一气呵成;神采如行云流水,染意于笔墨之外,达到了书已尽意不止,笔虽止而势无穷的境地。吴休从事山水画创作三十余年。在深入研究传统画意的基础上,踏遍了雄伟的泰山、巍巍的太行、险峻的西岳、秀丽的峨嵋、幽静的青城,宽莽的祁连……。祖国大好山河,历历罗列在胸。而及寄情翰墨,绘制了许多令人瞩目的作品。吴休的山水画,很注重作品的气势。他着重在表现手法上“强其骨”,追求北方山水的雄浑、质朴、博大之美。他的有些作品意境清新,很有诗意。巨幅横披《乡曲》中,参天古树郁郁葱葱,前后两组呈放射状的枝干,为画面增添了勃发的生机。于浓荫掩映下,缓缓行进的牧童、牛群一线排开,更加烘托了牧歌式的情趣。作者在画面上采用了大与小、直与曲、实与虚等一系列对比,构成了特有的优美抒情的旋律。
文化市场报曾发表范曾先生评论吴休的文章是这样评论的:
越是抽象的东西,越见吴休的才情。先谈他的书。书,是宇宙万物、风雨阴阳的“线化”,是最抽象的艺术,在点划流美中,透露作者的情怀。吴休的灵魂是十分潇脱清俊的,因此,他的草书,气韵风动,神采飞扬,而且笔力雄健,一以贯之。其次谈他的诗,他的诗与他在人们心目中严谨质朴的形象判若两人,更证明了,艺术往往是个性表露的最好补充。我们看到了一个彩色斑斓、感情丰满的诗人。在诗的天地里,他如鱼得水,凭虚御风,迷不知所向,他得到了一种心灵解放的欢愉。他的画,清新淳朴,大家都看得懂,感到亲切,不用我赘言。令我心驰的有《春雨杏花村》,我不能豪饮,但却贪杯,因此在这一片如霞似霓的杏花丛中的酒旗,是足能使我心旌动摇的。
美术家报曾这样报道:在向优秀传统学习的同时,吴休特别注意以自然为师,深入观察和研究自然景物。自笔墨转向山水以来,短短几年间,他足迹已遍及大江南北,虽然人已年过半百,仍仆仆风尘,不辞千里万里,去端详名山大川的姿容身影,采撷物候风光的精神气韵,大有“搜尽奇峰”之势,因此,他笔下的山水呈现出多种多样的面貌。以山而论,诸如泰山之雄,太行之坚,华山之险,祁连之宽,峨嵋之秀,青城之幽,经他点染,顿成可感可知,可游可居之景。就笔法而言,他善于从写生观察中的形象出发,施以不同之技,力求以形写神,形神兼到。他的北方山水多以骨法用笔胜,南方山水多以墨法取韵胜,例如《巍巍太行山》于严谨的构图中,以遒劲的线条刻画峰峦山石,令太行山雄浑挺拔之英姿毕现卷上;而《青城探幽》则以淋漓的墨色渲染青城山深远峻峭,一派清幽韵趣漾出纸面,给观者无穷回味。

美术家报还这样报道:吴休的近景山水画创作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运用传统中国画的颜料、笔墨,却表现出西洋油画的光影和明暗,在中国画中西融合方面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吴休笔下的山石是具象的,同时又表现出空灵的意境,他吸收了西方写实主义的再现自然的严谨精神,同时又能有机地结合中国传统绘画的空间和布局,无论千岩万壑的山石瀑布,还是烟波浩淼的江南小景,都能张弛有度,游刃有余。在设色方面,吴休更多地吸收了传统中国画辽阔淡雅的意境,画面传达出空灵悠远的气氛,使人如临其境。他娴熟地驾驭笔墨的能力在近景山水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在他的画作中,西方学院派写实油画的扎实功底清晰可见,吴休将中国画对具体对象的表现深度提高了一大步。以淡墨渲染为主,以石青、石绿、花青为辅的冷色调,很好地继承了中国传统绘画的气质,同时在空间塑造上达到了新的高度,正是对中西方绘画的深入思考和研究奠定了吴休在山水画上的成就。在吴休的山水画新作中,近景山水很多。在这些作品中,吴休非常在意画面的构图,常以嶙峋的山石和潺潺的流水作为画面的主体,突出山石的坚实阳刚和流水的阴柔秀美,一静一动,主从有序,将自然的优美和壮美结合的如此完美,可谓匠心独具兼有民族风格和时代特点;同时对景物取舍有度,体现了画家敏锐的观察力和高超的控制画面的能力。无论吴休山水画早期呈现出的清新秀丽的格调,还是其后画风的雄浑磅礴,到近作的细腻丰富,都追求在真实与平易中形成深邃的意境。这是吴休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国画系毕业以后,数十年如一日潜心钻研名家画迹,寻访祖国名山大川,“搜尽奇峰打草稿”的结果。在气象万千的自然图景中,他追寻着美,感受着美,创造着美,“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吴休在山水画上所取得的成就再次昭示了成功的真谛。

中国城市报曾报道说:吴休的荷花能在众多的画作中脱颖而出,胜在意境,胜在笔墨之外的修养;营造风格的要素不在于笔墨的丰富,不在于设色的华丽,而在于画面所传达的意境和韵味;意在笔先,几枝绽放的荷花,几杆摇拽的芦苇,顾盼生姿的小鸟,流连往返的鱼儿,寥寥的笔墨,传达出太多的诗情画意。在吴休的荷花图中,我们看到的是荷塘月色的雅意,听到的是鱼欢鸟鸣的美景。在吴休的画里,自然的一切都是那样的和谐而生动,他所勾勒的每一只小鸟都在歌唱,每一朵花儿都在倾听,每一个生命都是爱的天使和美的化身。吴休写意花鸟画承袭于前辈名家,在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到齐白石、李苦禅、潘天寿等大师的影响,然而又能有所创新;他的画常常以大片淡墨渲染荷叶,以浓墨勾勒出鱼儿小鸟的轮廓,以朱砂点染荷花,浓淡相生,动静相宜。尺幅之间,传达出无限生机,所谓“千姿百态陈胸次,袅袅幽香出笔颠”,读之令人回味无穷。正是在博采古今名家众长和注重写生的基础上,力图融入时代气息,并且注重情趣诗意,追求笔墨精妙,形成了吴休雅俗共赏的个人风格。
世界美术家联盟报曾报道说:吴休先生十分重视在继承艺术传统的基础上,探索山水画的创新,使之既有民族风格,又有时代精神。正因此,他取法前人,却总是不落恒蹊。他的画,在用笔、落墨、构图等方面,努力将发自内心的真挚情思,作醇厚、朴实的艺术表现。尤以近期山水画创作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运用传统中国画的颜料、笔墨,却表现出西洋油画的光影和明暗,在中国画中西融合方面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其代表作有《乡曲》、《太行新姿》、《京西龙门涧》等。吴休不但擅画,而且工诗、书法。他的诗中有画自不必说,可贵的是,许多名篇俊语,意气沉雄,朴厚醇至。而其山水、花鸟、人物画及书法等作品更是曾多次参加国内外展览并多次获奖,为国内外博物馆、美术馆收藏。他曾在北京、香港、美国举办个人诗书画展。在美国、马来西亚、台湾讲学。出版有《吴休诗书画选集》《吴休画集》《吴休诗选》《画论丹青》。
访吴休不易,写吴休更难。与之短暂的交流也罢,记录名家的评论也罢,还是摘录报道的只言片语,我都深深地感受了吴休先生的人品、艺德,感受了他作为诗书画大家的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