楝树又开花了
李维军

农历四月,楝树开花了。白天一日曝晒,微凉的晚风一吹,香气四溢,唤起我对父亲浓浓的思念。
2019年楝花盛开时节,父亲留给我的最后一句话是:“晚上回去,骑车慢点。”那晚,我从医院回到家是晚上10点。凌晨二点多,母亲从医院打来电话,说人已叫不醒了… …
三年多了,总想写点有关父亲的文字,可一拿起笔,不但写不出什么,反而搞得自己很沉痛。几次三番地,内心痛了又痛,思绪多而杂,难理出头绪。只能记述一些有关父亲的生活片段。
父亲生于上世纪四十年代,经历了家族油坊从兴盛到衰败的过程,经历了上世纪五十年代末的灾荒年。他讲过1976年自己拉着地排车,在河北唐山趟着没过脚踝的水,把姑姑一家人接回山东的事。当时唐山大地震,放眼望去,地上都是明晃晃的水,只能凭路旁的树或庄稼来辨别路在哪里。这是许多文学作品和影视剧中都不曾出现过的场景。能想象到,拉着地排车,走在茫茫水世界中,得需要多大的勇气,熬费多大的力气,要有多大的毅力啊!
被生活所迫,父亲带着母亲闯东北,我就出生在东北宁安县一个叫乐园的小村子。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为照顾年迈的爷爷、奶奶,我们一家五口人,举家迁回山东老家。刚回老家,吃饭都没有桌子,就用砖头撑起高梁杆做的盖帘。一百斤小麦,两百斤玉米,加上亲戚们的资助,我们一家五口才熬过第一个年头。当时我七岁,印象中从没有挨过饿,这其中,父亲付出的艰辛不言而喻。面对贫穷和苦难,父亲没有屈服,带领全家,一步步慢慢地过上丰衣足食的日子。
父亲话不多,踏实肯干。村南砖窖厂,南方人摔砖坯子,需要人和泥打下手。为多挣点钱,父亲总是天不亮就起床去干活。当时收割麦子,都是人工割麦,他的割麦速度,全家人谁也比不上他。他还会用麦秸杆做捆麦子的草腰子,省去了买现成草腰子的钱。他捆玉米秸杆的速度也快,长长的地头,我捆一趟还没到头,他已经在捆第三趟了… …
父亲,他是中国农民中普通而平凡的一员,有着农民固有的淳朴、善良与坚韧。他吃苦耐劳,用自己坚强的脊梁扛起家庭,用勤劳的汗水滋养着生活… …
楝树花开,我闻着苦香苦香的,总感觉着父亲暖暖的目光,透过小小的紫色的苦楝树花,望着我,走过每个春夏秋冬… …

作者简介:李维军,山东茌平人,汉语言文学专业,从事过工人,教师。现居济南,自由择业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