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社会小说《南阳月季》
第四十章:南阳七问
——欧阳如一

张振庭曾经以为这世上最有名的是文化人,比如各个专业的大师,后来才知道这世上最有名的是官员,经常见诸中央媒体的国家领导人,经常见诸地方媒体的城市一把手,比如南阳这一届市委书记朱敬熹,但也仅限于南阳的官员们,当地老百姓在这方面反应迟钝,有好多人都不知道朱敬熹是谁,在他们看来市委书记的重要还不如其顶头上司,这个人才决定着他们的命运。
一天上午月季大王赵总来接张振庭,说:“我带您去见一个人,他和朱书记有直接关系,看看您对南阳的一些想法能不能通过他转交给南阳的一把手。”他们就在南阳建业商城的一家快餐店见到了朱元璋第二十七代孙 朱可是,一个手上戴着一副包浆很好的狮子头核桃手串的矮子。
“噢,我和朱书记不是亲戚,可他让我帮助他寻觅人才。”简单寒喧后朱可是说。
赵总很会省钱,特意挑了一家年轻人的快餐店,都是些小盘小碗,他们三个撑死都吃不到三百块,点了菜在窗口付款,张振庭抢着掏钱,却发现昨天给严峻峰的生日红包居然还在兜里,他就是这样处理人情世故的。
“朱书记提出了‘南阳七问’,您可知道?”张振庭问这位皇亲国戚。
“啊,知道。”朱总手捻着那串印泥红的核桃手串说:“这是公开的,得给南阳的地方官们留点情面;私下他有更多的质问,南阳前几任书记差点把经济搞崩溃。”
张振庭昨晚回到宾馆在网上查看了朱敬熹的“南阳七问”,真就发现七个问题可以合并成两类,文字也欠提炼,关键是没问到南阳症结的实质,问:“朱书记还有什么说法?”
朱总说:“他有个最新讲话叫《践行领袖嘱托,弘扬商圣文化,争做优化营商环境领头雁》,里面就提到‘直道冲刺、弯道超车、换道领跑、跨越发展’,我的翻译是还得引进大企业、大项目。”
张振庭“哦”了一声,他的感觉朱书记还是不想夯实基础,再起高楼,就像月季的种植,得先强根、再壮杆,再丰叶,再开花,这才能此消彼长,开上一年。如果开始就打激素,开爆盆,红极一时却长时间不开花,可中国的省市领导换届这么勤,不拔苗助长已经不错了。
赵总对张振庭说:“朱总是咱们了兄弟,您有话可以通过他捎给朱书记。”
张振庭根本不信眼前这个戴手串的朱元璋的后裔和朱书记有直接关系,这是中国一个古老的行业,只要有新官上任就有人打着他的旗号办事,即使在反腐最严厉的地方都屡试不爽,因为人们相信即使最清廉的官员也有几个“白手套”,也真有人通过这些人升了官,发了财,连中国的省部级官员都不少被政治掮客骗。
朱总用神秘的口吻对赵总说了一件很重要的事情:“朱书记委托我组建一个“南阳经济战略研究院”,给经费也给编制,现在只缺一个院长。
赵总说:“最合适的人就在您面前——张振庭,曾经是建设部官员、大规划师、大建筑师,他已经是咱们南阳的首席城乡规划顾问。”
朱总对张振庭说:“我一看您就不一般,请把您的简历发给我,这个院长非您莫属。”
张振庭发现自己滞留南阳原来是要行大运,说:“真是太感谢您了,麻烦您替我向朱书记捎去我的‘南阳七问’。”
朱总说:“这好啊,说来听听。”
“我这第一问:天,南阳与全国各地享受的国家政策基本相同,为什么就是发展不起来?”
朱总说:“朱书记在他的‘南阳七问’中提到过。”
赵总说:“南阳就是不敢设计自己的政策。”
“我这第二问:地, 南阳的土地究竟差在哪里? 为什么农业排在全省十八个地级市的第十五名?”
赵总吃惊道:“我还以为南阳是农业强市。”
“我这第三问:交通,南阳是三省交界,自古为鲁豫通向山陕的必经之路,现在公路铁路也很发达,还有水运的条件,为什么物流要走湖北襄阳?”
赵总说:“这也是我们月季产业发展不上去的原因,快递至少比别的城市多半天,好多苗子运到地方就死了。”
“我这第四问:工业,为什么有着六十多年历史、亚洲第一大的南阳酒精厂破产了?而像‘二汽’那样的超大型企业原定在南阳却又改到了十堰?”
赵总说:“您说得是‘天冠’,南阳的好企业都被国资委卖掉了。”
“我这第五问:房地产,为什么南阳有一百多处烂尾楼?这些问题不解决怎么建设国家级生态文明城市?”
赵总说:“哪是一百多处?‘农运会’期间允许房地产商先上车后买票,留下三百多处烂尾楼,南阳是‘中国烂尾王’。”
“我这第六问:人才,李白说‘此地多豪杰,邈然不可攀’,那是过去,为什么今天的南阳学子大多不回南阳?没人才怎么发展经济?”
朱总好像自己在被质问,一脸尴尬道:“您问这些话我可捎不了。”
“我这第七问:体制,南阳的官员们整天在想什么?有多少人在为当地百姓谋利益?”
赵总对南阳的事情没有不知道的,说:“张院长给南阳提出的问题也是给咱们国家提出的问题。当初诸葛亮能由山东琅玡避祸于咱们河南南阳,还有水镜先生、凤雏等好多高人,就因为出了个好地方官刘表,咱们南阳就因为刘表才缺高人。北大有个冯博士,曾在南阳下面的新野挂职锻炼过两年,写过一部二十万字的论文,好像叫《中县干部》,《南方周末》还转载过,震动了整个官场,您可以找来一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