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钧教授所著的《红河流域少数民族节庆体育文化空间研究》(人民体育出版社),是她潜心多年田野调查少数民族体育节庆文化事象形成的研究成果。
该成果基于空间理论和文化空间理论,以红河流域地区少数民族节庆体育活动为研究对象,并通过以红河县阿扎河乡普春村为个案对少数民族村寨中节庆体育文化进行长期的跟踪调查研究,因此,该成果对于探索少数民族体育的历史变迁,保护和传承优秀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以民族传统节日为基本载体的民俗文化,是中华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巨大动力。继承和发扬少数民族传统节日中丰富的优秀文化传统,在促进国家民族认同、凝聚人心、激发民族意志,以及维护社会稳定与和谐意义重大。
在节庆体育文化中拥有独特的身体表述方式,体现在不同类型的动作文化符号中。而这些独有的身体表述方式,与少数民族共有的、产自族群实践中的文化记忆紧密相关,并在时间情境和文化空间中不断变革与重组。
正是这些共有的文化记忆促进了村落间、族群间体育文化的交往,推动着少数民族内外不同体育文化发生共享融合或互斥脱离,完成文化的重构与族群记忆的保存。在几千年的历史传承过程中,少数民族形成的各种文化范式和丰富内容,如舞蹈、宗教仪式等等,成为了族群之间交流的重要载体。
体育具有的超越社会意识形态、文化传统、语言和宗教信仰之间障碍的功能,是促进民族文化认同的最简单社会文化之一。
综观全文,这本书不仅带有强烈的地域性质,还有一定的传承和发展,并与体育运动紧密结合。系统的探究红河流域众多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内容丰富多彩,具有民族性、地域性、竞技性和表演性,但在我国社会转型的发展过程中,村落社会文化的变迁对少数民族造成了巨大的冲击,文化的传承不容乐观。
如果社会发展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存活相背离,那么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必然将出现问题。
在红河流域,节庆体育大多带有仪式性,这些活动是积极的、现实的,以良好的参与性吸引着人民群众,在促进各族群众身心健康的同时,也有利于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与传承,把传统节庆体育与现代节庆体育二者相结合,推动其发展,对于宣传民族文化、打造地方文化品牌形象和活跃群众精神文化以及促进经济、文化产业等方面将起到全新的作用。
书中关于普春哈尼族个案的研究,详细总结了哈尼族的历史渊源、地理分布以及节庆节日,使读者对哈尼族传统节庆体育活动的元素、结构与功能有着更深层次的认识。
红河流域哈尼族的体育活动由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哈尼民众所创造,为族人享用,依附并融入到日常生活的风俗习惯、节日、礼仪之中,展现的是一种模式,具有传统性、集体性和生活性,既是一种体育的文化,更是一种生活中的文化。如生产生活类中的射弩、掷石头、爬树等,歌舞健身类中的白鹃舞、木雀舞等,娱乐游戏类中的秋千、泥巴架等,令读者感到神秘而向往,更对红河流域少数民族传统节庆体育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正面影响。
王钧教授的初衷是通过大量的考察与研究,将传统节庆体育存在的问题呈现出来,并对传统节庆体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做出重要的科学结论。
本书的研究有助于推进我国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全面发展,丰富少数民族体育理论的基础性研究,为边境地区少数民族体育发展的路径规划提出理论依据,对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总体来说,《红河流域少数民族节庆体育文化空间研究》是一本学术价值颇高的书,具有考察性。最后,期待王钧教授更多的科研成果。
作者:倪依克
作者单位:广州体育学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
责编:罗苴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