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连载之二:
峰 山 怒 火
李良森

下巴伏击战
一九三八年农历正月初三,一群情绪激昂的年轻人,迎着凛冽刺骨的朔风,踏着数九寒天的冰霜,神秘的聚集在马山脚下的马湾庙。经过热烈的讨论,大家一致同意组织军事委员会,推举张耀南为委员长;成立抗日武装——山东抗日救国军,由冯晓云为指挥员。这就是长清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举行的具有历史意义的马山抗日武装起义。自此,长清县正式建立起一支抗日武装,竖起来一杆武装抗日的大旗。
大旗是竖起来了,大旗下也聚集着六七十号人,二十几条枪。可一座小庙里呼啦啦聚起这么一帮子人,老百姓不理解,以为道士庙里住进了土匪,吓得日上三竿才敢下地,太阳老高就忙着“忽忽隆隆”地关大门,唯恐关得慢了要遭土匪抢劫。好在张耀南德高望重,学生众多,自“九、一八”事变之后,就在社会各界广泛宣传抗日救国的道理,不仅在知识分子中有号召力。就是在士绅名流等上层人物中也颇有声誉。于是,便由他出面向中上层人士作解释,宣传全民动员、武装抗日的重要和必要,才使这支新生的抗日武装渐渐站住脚跟。
可是,几十号人在庙里住着,吃饭也是个大问题。马湾庙虽然也有几顷薄地,雇着几个长工耕种,可存粮也不多,经不得几十个年轻小伙子的大肚皮嚼裹,很快就吃得老道士疵牙咧嘴地向张委员长和冯指挥叫苦。后来,就让当地人出面,去山下饭铺里赊馒头。可光吃馒头不还账,时间一长,人家再也不敢往外赊。
那天,出去搞饭的人回来说,山外孝里、下巴一带的大路上经常有从东阿、菏泽那边过来,往济南贩运麦子的粮商,我们何不从粮商手里夺些粮食来充作军粮?有人说,这不合适吧?我们既然是抗日的队伍,怎么能从粮商手里夺粮吃呢?有人立刻反驳说,不对,他们的粮食往哪贩?往济南呀。可济南都叫日本鬼子给占了,他们再往那里贩运粮食,给谁吃?还不是给他的小日本儿干爹呀?就凭这,也得抓他们一个汉奸罪,不要他的命就算给他一个便宜!
大家一听,觉着这话说得有道理,这些粮食如果我们不劫,就要落到日本人手里。与其让日本人吃饱喝足之后再祸害我们中国人,何如我们吃饱喝足之后去打日本人?于是,决定下山去劫粮商的麦子,但却约定一条纪律,绝对不要向粮商开枪。都是中国人,不能窝里斗。对他们,只要粮,不要命。
从平阴那边过来的粮商们大多雇着手推车,只有少数几辆马拉的胶皮轱辘大车,不紧不慢的行进在凸凹不平的土路上。由于日本人还没有在这一带设置据点,鬼子兵也很少出动,这一带的老百姓几乎还没有见过日本人是啥模样,大路上也还比较太平。所以,粮商们一边走一边嘻嘻哈哈地说笑,根本不顾及是不是会有强人出没。大家看了这情景,竟然不晓得如何下手是好。心里直嘀咕:这些商人毕竟是咱中国人,这粮食毕竟也是来路清白之粮,虽然日本人填饱了肚子打起咱中国人来更有劲,可这些粮食这不还没有落到日本人的手里吗?咱怎么好意思从自己人手里夺粮食,这不是跟强盗、土匪差不了多少吗?眼看着粮商的车队就要走出埋伏圈,有人说:“还愣着干啥?再不动手黄瓜菜也凉了!”
就这样,几十麻袋小麦轻而易举地弄到了手,吃饭的问题总算得到了暂时的解决。可大家吃着嚼着总觉着不对味儿。这样做政策上对不对?这样搞粮食算不算是自给?这些个粮商算不算是汉奸?
可是,不这样搞,如何填饱肚子打鬼子呢?
时过不久,他们听说以张北华为首的山东西区人民抗敌自卫团攻打肥城,枪毙了汉奸、肥城县维持会长范维新;摸界首,夜袭鬼子宣抚班,大刀砍翻十几颗鬼子头,取得很大胜利,大振人心。便一面派人去跟他们联系,一面派人到聊城向上级党组织请示。上级党决定,把长清县马湾庙的这支抗日武装编为山东西区人民抗敌自卫团第四大队,大队长冯晓云,副大队长万晓塘,参谋长张耀南。不久,山东西区抗敌自卫团的四、十一、十七大队改编为山东省第六区第十支队大峰山独立营,营长汪毅,参谋长张耀南兼任第四连连长。
番号有了,组织健全了,给养问题也由筹措变为征集。虽然也还时有短缺,却也总算有了正常的渠道和来源,不用再干劫粮商那样的两难事,更不用去饭铺里只拿馒头不还账了。可是,既然是正经八百的抗日队伍,不能只是成天宣传抗日的主张和纲领,用老百姓的话说就是不能光当“嘴把式”,要趟趟套路亮亮招儿,让小鬼子知道咱中国人也不光是吃气的布袋、挨打的货,让老百姓知道抗敌自卫团四大队也不是白吃干饭的窝囊货!
农历六月天,高粱、玉米刚刚长到漫过人头高,营长汪毅接到侦察员的敌情报告,说平阴城的六七百名鬼子要换防回长清,明晨拂晓出发,沿长平公路北上。当时,独立营的主力恰恰不在大峰山,只有六七十人的留守部队。可汪营长觉着这实在是天赐良机,绝对不能白白放过。于是决定,由冯向前负责这次战斗指挥,一面从留守队伍中挑选出几十名有一定作战经验的战士,重新设置班、排编制,指定临时班、排长,为每个战士调配当时最好的武器,做好战斗准备;一面带领各连干部到长平公路两侧,观察、选择有利地形,准备伏击敌人。
汪营长、冯指挥带着在家的连干部自孝里铺开始,沿长平公路,经石岗、黄花园、下巴、马甲山、水坡庄,一直到双乳山,发现只有下巴村一带最适合打伏击。这一段公路修筑在丘陵地带,一边是两米多高的石堰,石堰后边就是层层叠叠铺排到山顶的梯田。梯田里种的高粱和玉米已经高过人头,不仅有利于战前隐蔽,更有利于战后转移,这对于武器和兵力都处于绝对劣势的独立营来说,无疑是一个变劣势为优势的绝佳战场。加上居高临下的地形,正好发挥独立营打近战的重武器——手榴弹的优势。
次日拂晓,汪毅带步枪队在高处构筑简单工事,负责掩护。冯向前带领的突击队全部进入埋伏阵地,分散隐蔽,卧倒待命,但等冯指挥的枪响为号。并派一名侦察员骑着自行车前往平阴方向的公路上观察,及时联络。
进入埋伏阵地时,玉米、高粱叶上的露水把战士身上的衣裳打的湿漉漉一片,缠裹着让人特别难受。可酷暑六月的太阳一出,不一会儿就把高粱地晒成一个又闷又热的大蒸笼。那又湿又热的衣裳裹在身上,又粘又涩,浑身上下就像有千百条虫儿在叮咬和蠕动,身上有说不出的难受,心里有说不出的烦躁。有人实在忍耐不过,禁不住用手去挠,碰的高粱杆儿“哗哗啦啦”地晃动。冯向前严厉地压低嗓门说:“身上再痒也不许乱动,哪个暴露了目标,军法从事!”
一直等到九点多钟,才见侦察员骑着自行车窜过来,也不下车,只是摘下头上的礼帽向着战士们埋伏的方向晃了三晃,便自顾骑着自行车,朝水坡庄方向疾驶而去。原来那是约定的信号,如果敌人警惕性特高,沿途都要派人搜索公路两边,不易我们打理伏,就跳下自行车,向我方埋伏的地方连摆三次手,我们的人就赶紧撤退。如果敌人一切如正常行军,侦察员就无需下车,只是摘下礼帽向我方埋伏的地方晃三晃。所以,冯向前看了,立刻激动地摸紧了拳头,再次严厉地压低嗓门儿说:“我再重复一边,没有我的枪声,谁也不许提前行动。我们每人只有两颗手榴弹,一定要瞒得准、打得狠,好钢用在刀刃上!”
果然,半小时之后,敌人由南而北缓缓地开过来。大概是由于鬼子自占领长清、平阴以来,尚未遭到大的打击,根本无须顾及会有胆敢在太岁头上动土的抵抗力量。所以,便致使他们目中无敌、骄横至极。以至军队换防,犹如庆典检阅或者团队旅行。前面是骑兵、马蹄声声脆;中间是步兵,皮靴“嚓嚓”响;最后是辎重汽车拉着行囊、弹药,既不派侦察探路,也没有尖兵导引,看似浩浩荡荡,实际松松垮垮、吊儿郎当,如人无人之境。让冯向前看了说不出心里是个啥滋味儿,心里直嘀咕:我们这么大中国,一千多万平方公里的地盘,四亿五千万人口,咋就让只有弹丸之地的小日本鬼儿在这里耀武扬威、横行霸道呢?别说整个大中国,单说长清、平阴两县也有三四十万人之多,就那么千儿八百鬼子兵,甭说一人拿一把镢头,就算每人一口唾液也能把他们淹个半死啊。咋就……不行,别走神儿,鬼子就要进入我们的伏击圈了!
冯向前摒住呼吸,枪尖的准星紧紧地瞄着骑在马上的鬼子头,走在大路上的鬼子头。然而,他都又一个个把他们放过去。等最后一拨儿鬼子步兵过去,他的枪口才朝着伏在第一辆汽车顶棚上的鬼子机枪手射出一颗愤怒的子弹。顿时,手榴弹象冰雹似的落在鬼子的汽车上,落在步兵的行列中,爆炸声响彻山谷、原野,在绿油油的青纱帐里快乐的穿行,连那些高粱、玉米的叶尖尖也禁不住一跳一跳,相随着一块儿欢呼、一块儿歌唱。
等敌人清醒过来,鬼子骑兵掉转马头回来增援时,独立营的战士们早已按原计划撤退,翻过山坡,钻进了无边无际的青纱帐中。
这次伏击战共打死打伤日寇四五十人,是大峰山抗日根据地建立以来第一次大的战斗,极大的鼓舞了部队士气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抗日热情,为大峰山革命根据地的巩固和壮大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中国工人出版社 2005年2月)
作者简介:
李良森,1946年生,1962年初中毕业回乡务农,1979年开始发表作品,1988年由农民调入县文化馆,曾任济南市作家协会副主席、长清区文联副主席、长清区政协副主席,出版长篇小说、报告文学、散文、特写等作品十余部。其中长篇小说《相思河》获济南市第五届“精品工程”奖、长篇小说《义和庄》获山东省第十届精神文明建设文艺“精品工程”奖、济南市第九届精神文明建设文艺“精品工程”特别奖和济南市第三届“泉城文艺奖”;长篇小说《燕儿燕儿快来吧》获第四届济南市“泉城文艺奖”和济南市十一届精神文明建设文艺“精品工程”奖。

图书出版
文学、论文专著、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出版、印刷
艺术热线:
山东一城秋色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大家风范文库·诗词十六家》
《大家风范文库·散文十六家》
征稿进行中
13325115197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