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义文联】

谢瑞阶(1902—2000)曾用名谢宝树,号就简老人,笔名黄河老人;河南省巩义市焦湾村人;中国现代著名国画家、书法家、教育家;1921年入河南开封师范专科学校学绘画;1924年毕业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曾任开封艺术学校校长、河南省文联副主席、河南省美术家协会主席、河南省书法家协会主席、中国文联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全国政协委员等;书法以章草见长,早期清雅洒脱,晚期较苍劲厚重;谢瑞阶创作的《大河上下浩浩长春》陈列于人民大会堂,被公认为是黄河画的杰作,是现代山水画发展的里程碑。

谢瑞阶艺术人生—
无悔的选择
我是一个教师。有人说我是画家,书法家,我不敢承认,我却可以承认我是一个教师。我觉得教师这个工作很光荣。1924年,谢瑞阶从上海美专洋画系毕业后,回到了开封母校东岳艺术学校任教。当时,他一回到开封,就面临了一次画家与教师的抉择。两股力量都在争取他,一边是搞美术的朋友,希望他当职业画家;一边是他那在乡村学堂教书的父亲和开封的老师们,希望他承业从教。后来一件事情刺激了他,有个军阀为母做寿,托人以重金求他作画庆贺。他画了一幅[麻姑献寿图],送去后军阀不满意,还想让写上几句恭唯的话,并落上画者的名字。血性男儿不愿为一个素不相识的阔人折损画家气节,断然予以拒绝。由此他想到一个根本问题-究竟为哪个雇主服务?大多是官僚,资本家,是风雅或附庸风雅的前朝遗老,是贱买贵卖的画商,是奔走高门大户的送礼人。教师的雇主又是谁呢,是学校,是校长,而真正的雇主还是学生。两相权衡,天平彻底倾斜了.作一幅画,不如培养一个人,何况这一个人还能培养更多的人!尽管教师薪俸微薄,且常拖欠,往往仅够糊口,但谢瑞阶宁愿受雇于学生,受雇于教育-于是,这位潇洒而内秀的小伙子,是开封最早骑自行车的人之一,也算领了一番风骚。他除了在母校任教以外,还在北仓女中,开封高中兼课。后来,谢瑞阶一直到70岁,还能骑自行车上班。


1925年5月间,谢瑞阶带领开封东岳艺术学校毕业班20名学生去南京上海杭州参观,内容一是艺术教育,一是各地的艺术文物。出发前,报上登了上海工人罢工抗议日本枪杀中国工人顾正红的消息。到南京时住南京工学院,在见到有撒传单的,有演说宣传的。到上海后他们住"梁溪宾馆"。当他从江苏教育学会回来,到旅馆门口,门房告诉他,你的学生已被捕了,你先别回屋子"。在发现没有特务后,才让他回房。次日,他又去找学生会,及原美专校长刘海粟,还有著名民主人士史良先生。等了几天,学生们才被放回来。在上海短短的三天时间,给谢瑞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是外国人在中国办厂,对工人极端残酷,每天上下班要搜身,工作要18小时而工资却低得可怜。顾正红带领工人与资本家斗争,日本人竟敢开枪将他打死。结果引起了上海以及全国各界的抗议与声讨,形成了震惊中外的"五卅运动"。而是在租界内,外国人可为所欲为,可以随便逮捕中国人。中国的坏人跑到那里可以受到保护,这种国家的耻辱令年青的谢瑞阶终生难忘。

谢老29岁结婚,他的夫人沈予荃小他10岁左右。谢老的岳父原在开封一个富人家(南方人)做家庭教师,并带女儿伴读。后来,雇主回了南方,他就在开封与朋友们组织了一个"书画协会"。正好,年轻的谢瑞阶也参加了这个组织。这时通过朋友介绍,彼此有了很深的了解,于是就促成了这一世纪奇缘。沈女士也能书善画,二人情趣相投,感情甚笃。两年前,夫人不幸去世,谢老十分难过。

谢瑞阶80岁寿辰时,老人的学生前后三代近300人,在郑州人民公园欢聚一堂。谢老写下了"刚健,笃实,辉光"6字,与学生们共勉。为了让每一位学生都得到一副自己亲笔题写的字,老人花了一年的时间,一丝不苟地写了几百张.老人的学生中大部分成了耄耋老者,也多是一些有名望的专家、学者。要刚健,即要意志刚强,思想品质健康; 要笃实,即实实在在做人,实实在在做事; 要辉光,即做人要光明正大,襟怀坦白。老人以这高度概括凝练的6字来要求自己的学生,也是以此来作为自己做人的标准和生命的信条。这种信念即使是在"十年浩劫"的年代都不曾改变。学生们记得,这是老师的横贯半个世纪的不变主题:我们所追求的,就是要做一个自食其力,不剥削别人,还要造福别人的正直的人。当教师必须慎重,任何言行都要有选择,不苟且,勿对青年对别人产生丝毫不良影响。用自己的力量,在前进中为人类幸福和社会发展奠基。38年的教育生涯中,从解放前任教于开封东岳艺校,北仓女中,开封女师。1949年筹办省立开封艺术学校(后更名开封艺术师范学校)任校长,1955年任河南师专副校长,1966年任郑州师专副校长,1958年任郑州艺术学院院长,直到1961年到省文联从事专业美术创作时为止,这是谢瑞阶坚定不移的一种教育观。他在河南第一个向学生教唱进步歌曲[伏尔加船夫曲],并在兄弟开设的小书店里卖当时违禁的进步作品;他带领20个学生赴上海参观,之后参加了反帝大游行;他把上海美专,上海师范专科学校的教材,教学方法,远景规划在开封进行实践,如美术课堂的模特写生,教学改革等,得到校方的认可,并一直延续下来;他提倡中等艺校要体育,音乐,美术,劳作四门兼修,一专多能,以便毕业到中小学,特别是分散的农村中小学时四门课都能胜任,拓宽了学生就业和发展的路子;他1935年出版了[人物画法简述]一书,借鉴西画的人物解剖学原理,改进国画的人物画法;即使是抗日战争时期,开封女师迁至伏牛山区镇平,内乡,在油短粮缺,常常要拔野菜吃的7年半中,他也组织各种活动,引导学生乐观向上度过困难岁月;新中国成立以后,他更是全力推进办学,50年代成为河南艺术教育事业蒸蒸日上的黄金时期-谢老作为老师,热爱教育事业,热爱他的学生。在抗战时期,有一个学生的身患重病,而她的哥哥又急于到抗日前线。情急之中,他就找人把自己的妹妹抬到了学校,拜托同在患难中的老师。后来,这个学生因病去世,但这件事这充分说明了谢老与学生的关系。

一、实业救国--苦学蚕桑
谢瑞阶约7-8岁时上学,其祖父,父亲都是乡村教师,因此受到了较好的教育。同时,因为他勤奋好学,又不爱活动,身体素质就不太好。1919年,16岁的谢,在父亲的支持下,到附近的蚕桑学堂读书。对于小瑞阶来说,学堂里的一切都是那么新鲜。课程也与过去有很大不同。除学有关养蚕的专业科外,还有语文,数学等。那时,正值五四运动前夕,新思想,新思潮也终于影响到了这穷乡僻壤。老师讲的许多知识,许多资料都来自西方国家,当然还有日本的。在这些资料上,有许多植物,动物,特别是鸟类的挂图,对小瑞阶更有一种强大的吸引力。有时,下课后,别的同学都外出活动了,他就躲在教室临摹那些挂图。后来,带课老师发现了这个问题,他就让小瑞阶将这些图画到黑板上,以加深学生们的理解。因为他学习刻苦,成绩优异,又乐于助人,老师同学们都很喜欢他。一溜8间房子,是他们的寝室,一人一铺,共住十几个人。晚上,这些孩子们也很开心,没事时,就在床上翻筋斗玩,从动翻到西。但是这样快乐的日子并未持续多久。也许是因为过分用功,在上学的第二年,小瑞阶开始莫名其妙地头痛。开始还较轻,只是偶然发作。后来逐渐加重,以致再也不能学习下去了。那年的年底,经要求,学校同意他就休学了,准许他在治好病后继续完成学业。就要离开可爱的学校了,几位要好的同学来送他。每次放学后,他们都要经过洛河岸边。这时,他又看见那个熟悉的盲人从铁路桥上走过,心中不由一动。以前,在周末或月底,他总要和几位同学从这里走过。当时,桥下是有船,但较慢,还要花钱。桥上走,要跨过枕木,一步一步走,挺怕人的。但为了省钱,孩子们还是经常从桥上走,那时,他就多次看见这个盲人很熟练地从桥上走过,而且比他们走还快,那时只是感到惊奇,如今再看到这个盲人,他的心情却不同以往。 依依不舍地与好友告别,他走过了桥,到了"双井园"的碑前,他又忍不住停了下来。这是一块水浇地,因两头各有一口井,所以叫"双井园",以前回来时,他总要在这里休息一会儿。今天的心情可不同以前,因为他谢宝树以后再也没有理由在这里休息了。想到此,他感到十分痛苦,他在碑附近坐了很久,以后该怎么办?以后靠什么生活呢? 这时,那个盲人过桥的身影又出现在他的眼前:他能生活,我谢宝树为什么不能生活呢?想到此,他一拍大腿,对自己说:谢宝树,你一定要活下去!

然后,他站起身来,慢慢向家里走去。看到儿子愁眉苦脸的样子,谢友三并不感到意外,因为这是早已知道的事情。他心疼地看着儿子,许久,他也是一拍大腿,说"现在什么也不管了..."。小宝树吓了一跳,然后,又听他父亲说:"什么也不管,先治病"。这才明白父亲的意思. 到那儿看病呢?谢友三首先想到了自己的好友,老中医焦相朴(焦润兰),医术高明,人也很实在。到了焦医生家,焦很热情地问老朋友有什么事?友三很沉重的说,我这孩子有病,从学堂回来了,现在就交给你了。老焦很喜欢这位朋友的儿子,因此心痛得不得了,望闻问切之后,他说这孩子是过于用功,导致肾虚,又加肝火过旺所致。前前后后治了3个月,吃了许多剂中药,结果头不痛了.但小宝树的右眼却永远看不见了。他又开始准备养蚕,因自己没有钱,就去帮一个焦振江的养蚕, 在学校前的一座古庙里养蚕。养了一年,不赔不赚。他们发现,没有自己的桑园,仅靠买桑叶养蚕是不行的,但是家里也就7亩地,那是养家糊口的命脉,是不可能用来作桑园的。那该怎么办呢? 于是,年仅17岁的他,过早地开始考虑今后的生计问题。人要活着,就必须吃饭,要吃饭,就必须有一技之长。这是父亲一贯的教导。而我的一技之长是什么呢? 无奈,只好一边帮父亲在小学里教低年级算术,一边仍跟着父亲学些文史知识。一天,一个书贩到学堂来卖书,小瑞阶看到一本残缺的<<芥子园画谱>>,如获至宝。拿到家后,激动不已。早在蚕桑学堂读书时,教蚕桑课的李绍英先生小瑞阶有画画才能,就让他把挂图上的松,鹤一类动物图样临摹下来,挂在黑板上,这就增加了谢对画画的兴趣.这是又有了[芥子园画谱],他每天一有空就照着临摹,越画越有兴趣.对于上面的绘画理论,他也熟读背诵,仔细揣摸。诸如南齐谢赫的六法,和其它的书画论,得到启发不少。

这时,他在一家小报上,看到开封艺术学校招生的消息,他受到很大震动。由于从小受的教育,他字写得比较好。逢年过节帮人写对联.又对画画感兴趣。第一次知道还有专门教绘画的学堂,心想,能到那儿上学,该有多好。洛河对岸的孝义集邮电局长与谢的父亲相熟,也很喜欢小瑞阶。小瑞阶就与他商量,写了一封信,谎称是从开封熟人寄来的信,并盖了邮。几天后,谢得知父亲外出办事,就到黑水关的铁路桥有渡口的地方,交给船家,要他们转交父亲。 后来,父亲拿到信后,并未说什么,直接到了孝义镇,问他的老友,这封信是怎么回事? 在获知真相后,他并未责怪自己的孩子。与亲友凑钱,送儿子去开封考试,这是谢瑞阶第一次离开家乡。谢高高兴兴的来到了开封,考试后,住在一个开小铺的同乡家里,晚上就睡在人家的柜台上。到了发榜那一天,因担心自己考得不好,迟迟不敢前去看榜。后来,当他忐忑不安地来到学校,却发现自己考的是第一名,他高兴极了。他急忙给父亲写了信,一家人都很高兴。因家庭困难,他的父亲向当时的县教育局求帮。当县教育局长知道这事后,非常高兴。说他早看出来,这孩子有出息。特批50现洋.当他父亲去领钱时,财政局是这是为巩县人争了光,又给增加了20现洋。谢友三喜笑颜开,将70元现洋寄给儿子,于是就解决了学费问题。在学校里,他一心迷在绘画上,发奋攻读,成绩特别优秀,因此老师们都喜欢他。毕业那年,周伯康老师带他们到上海美专去参观,以便开阔视野,他就请求留在上海参加报考。周老师对他很支持,经过一个假期的复习,他被录取为该校的插班生,对油画的设色和各名家风格作了比较系统地学习。








来源:巩义文联
编辑:吴亚玺
审核:赵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