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语通俗解读·乡党第十篇》
朋友们好!
欢迎各位朋友莅临 “梦良讲坛”,我们一起交流学习《论语》的心得体会。从今天开始,我们学习《论语》第十篇《乡党》。
这一篇,可以看成是上半部《论语》的附记,类似于现代文体中的“纪实报道”“人物传记”之类文章,可以说是孔门的“报告文学”,比较详实地记录了孔子在各种场合的言行举止以及个人生活方面的细节表现,再现了孔子的生活态度和真实的生活情形,既显示出孔子正直、严谨、仁德的品格修养,也给我们描绘出了一代圣人的生活画卷,为后世了解孔子、研究孔子,提供了生动的素材。原文本是一章,后世学者为了解读方便,将其分成了27章。

行为处事的风格
【原文10•1】孔子于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其在宗庙、朝廷,便便言,唯谨尔。
“恂恂”即温和恭敬的意思,“便”通“辩”,“ 便便”即善于辞令之意,这里是善于阐明个人观点,又能据理力争的意思,与“似不能言”相对。这一章翻译过来就是:
孔子在乡间与平民百姓交谈时,言语、态度很温和恭敬,像是不善言谈一样,从不与人争辩。但在宗庙里、朝廷上,却是善于言辞,只是说得比较谨慎而已。
为什么孔子在乡间和在庙堂会有如此反差?这表现出孔子做人做事严谨负责的态度。在乡间与人交谈,不会妄发议论,非议朝政,更不会与人做无谓的争辩,但在宗庙、朝廷等需要自己发表意见和自己应当发表意见的场合,则是言无不尽,乃至据理力争,从不唯唯诺诺,人云亦云,只是在表达自己观点的时候,态度恭敬、言辞谨慎,不盛气凌人、强词夺理罢了。
我们看现实中,有那么些人,在坊间与人交流、闲谈时,议论起国家政事和时事万象,总是滔滔不绝,无所不通、无所不精,似乎维己明理,但在正式场合,在需要自己表达观点的时候,却又是胸无主张,不知言何!该说的时候不说,不该说的时候,夸夸其谈,妄加评论,甚至面红耳赤,维己独尊。这些人轻则给人以狂妄轻浮之感,重则不利于和谐和气,于事无益,这是做人之大忌。我们平常说一个人的城府如何,其实就体现在这里。毛泽东在《批判自由主义》一文中就曾批评那些当面不说、背后乱说;会上不说,会后乱说的人,是严重自由主义,坚决反对。恭谦谨言,从不妄发议论;对人对事,认真负责;关键时候,敢于坚持原则,毫不隐瞒个人观点,这便是一个真君子的城府与品格。

这一章讲的是孔子的处事态度,体现出了孔子外柔内刚的品格。接下来通过描述孔子在朝廷与同僚交流的态度以及处理外交事务和在朝堂上的行为表现等,进一步表现孔子温和恭谦、不卑不亢,严守周礼精神的修养:
【原文10•2】朝,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与上大夫言,訚訚(yinyin)如也。君在,踧踖(cuji)如也,与与如也。
“侃侃”形容说话温和快乐,不盛气凌人;“訚訚”即理直气壮,不卑不亢且能直言诤辩;“踧踖”恭敬而显得似有不安的神情,“与与”小心谨慎但又威仪适中的态度。这一章翻译过来就是:
孔子在朝堂上,(在国君不在场时)同下大夫说话,总是一副温和、快乐平易近人的神情;同上大夫说话,不卑不亢;若国君在,言谈特别恭敬小心,神情显得似有不安,虽然小心谨慎,但却仪态适中。
【原文10•3】君召使摈,色勃如也;足躩(jue)如也。揖所与立,左右手,衣前后,襜(chan)如也。趋进,翼如也。宾退,必复命曰:“宾不顾矣。”
“摈”,动词,负责接待国宾这项差事。“君召使摈”就是国君召见他并指派他接待国宾。“色勃”的“色”即脸色,“勃”,形容词,形容脸色立即显现出神情庄重的样子,“色勃如也”就是面部立即显露出十分庄重的神情之意。“足躩”的“躩”读:jué,“足躩”即脚步轻快;“足躩如也”就是走路的脚步非常轻快起来。“襜”音:chān,整齐之貌。“翼如也”,即衣袖象鸟儿展翅一样。
这一章及以下两章都是描写孔子在具体的政治生活中行为表现,翻译过来就是:
国君召见孔子让他去接待国宾。孔子接受这项任务时脸色立即庄重起来,退朝时,走路的脚步非常轻快,边走边向和他同朝站立的两边大臣作揖辞行,双手不时向左或向右行礼,衣服前后摆动,却整齐不乱。出了朝门快步走的时候,两边的衣袖就像鸟儿展开双翅一样。国宾走后,他必定会回朝向国君报告:“客人已经走远,不再回头张望了。”
【原文10•4】 入公门,鞠躬如也,如不容。立不中门,行不履阈。过位,色勃如也,足躩如也,其言似不足者。摄齐升堂,鞠躬如也,屏气似不息者。出,降一等,逞颜色,怡怡如也。没阶,趋进,翼如也。复其位,踧踖cuji如也。
“鞠躬如也”即谨慎而恭敬的样子;“阈”音yù,门槛。“行不履阈”就是行走时,脚不踩门坎。“摄齐”的“齐”读zī,衣服的下摆。摄,提起;“摄齐”就是提起衣服的下摆。“降一等”即每下一级台阶,“逞颜色”的“逞”舒展、松口气的之意;“逞颜色”即松了一口气,脸色也舒展开了。这一章翻译过来就是:
孔子走进朝廷的大门,就会立即显示出非常谨慎而恭敬的神情,好像没有他的容身之地一样。他从不站在大门的中间,进门时,也从不踩门坎。经过国君的座位时,脸色会立刻庄重起来,脚步也会加快,说话也好像中气不足一样。提起衣服下摆向堂上走的时候,神情更加恭敬谨慎,屏住呼吸好像不出气一样。从朝堂上退出来,每走下一级台阶,脸色便舒展开许多,显现出怡然自得的样子。走完了最后一级台阶,便快步向前走,姿态像鸟儿展翅一样。待回到自己的位置,神情依然是恭敬且似有不安的样子。

【原文10•5】执圭,鞠躬如也,如不胜。上如揖,下如授。勃如战色,足蹜蹜susu,如有循。享礼,有容色。私觌,愉愉如也。
“圭”:大夫上朝或参加由国君主持的庆典等重大活动时手中拿的一种显示身份的玉器。这种玉器上圆下方,身份不同,玉器的材质、形状也不同。出使邻国时,“圭”既显示身份,也代表本国君主的凭信。
“勃如战色”的“战色”就是战战兢兢的样子。“足蹜蹜”即迈着小步快走的样子。“如有循”就是双脚似乎都懂得规矩一样。“享礼”即“献礼”的礼节,指向对方贡献礼物的仪式。“觌”音dí,会见的意思。本章翻译过来就是:
孔子出使他国,手中拿着圭,神态非常庄重恭敬,像是举不起来的一样。向上举时好像在作揖,放在下面时好像是给人递东西,神情凝重得似乎要战栗起来一样。他迈着小步快走,双脚好像都懂得规矩一样。在举行赠送礼物的仪式时,显得和颜悦色。在和他国国君举行私下会见时,神态自然,轻松愉快了。
以上这五章,集中记载了孔子在朝、在乡的言谈举止、音容笑貌,给人留下十分深刻的印象。孔子在不同的场合,对待不同的人,往往容貌、神态、言行都不同。在乡里,给人的印象是谦逊、和善的老实人;在朝廷上,则态度恭敬而有威仪,不卑不亢,敢于讲话;在出使别国或接待国宾等重大礼节场合,庄重严肃又诚惶诚恐,代表本国接受别国国君私下会见又温和恭顺,神态自然,轻松愉快。所有这些,都显现出孔子做人处事严守周礼作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