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湖新堤简史
洪湖市新堤是长江中游北畔一座历史悠久的繁华古镇。其地名来源据明朝《嘉靖沔阳志》记载,由明朝正德初年南北江襄洪泛成灾,将茅江口大堤冲崩,于嘉靖三年(公元1524年)时围造新堤数千丈而得名。
当今的新堤自古代以来地域隶属关系十分复杂,不少历史时段文献断录。溯源史籍,可考的沿革为:今新堤地域夏代时期为古云梦泽,属 “禹贡”荆洲之域。曾系古州国、临江国南郡、楚国荆州郡、州陵、江夏郡、南顺郡、巴陵郡、王颖国侨置成都郡、承天府、安陆府、沔阳州等属地。其疆属屡更,郡县变动频繁,大多与沔阳州有分有合,或升格或降级,难以细考,有典籍佐证的清晰历史脉络证实:
西周武王(姬发)夺取政权后大奖有功之臣,分封诸侯国,赐偃某在今乌林一带封疆建城,立为州国,国都设在黄蓬山,现在的新堤属州国疆域。
楚武王四十年(公元前701年),今新堤所在的州国被吞并:秦昭襄王二十九年(公元前278年)后,今新堤随古州国所在地域一并隶属南郡。
西汉初年(公元前206年),更南郡含新堤地域为临江国。
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楚霸王项羽战败,刘邦建立汉朝,下旨恢复南郡,设州陵县,新堤地域隶属于州陵县辖治,治所在今洪湖市乌林镇黄蓬山。
新王莽代汉(公元9年),南郡易名南顺郡,现在新堤地域随所在的州陵县改称江夏县,治所在今洪湖市的新滩口。
东汉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献帝刘协执政时期,批准包含今新堤地域的州陵辖属东吳江夏郡。
西晋永兴二年(305年),惠帝司马衷统治时期,因蜀乱,割南郡的华容,包含今新堤地域的州陵,监利三县,别立丰都,合四县侨置成都郡,隶属成都王颖国。
南朝时,包含今新堤地域的州陵县先后属巴陵郡与州城都管辖:北朝西魏文帝大统十七年(公元551年),裁撤州陵、惠怀二县,改置建兴县,州陵县隶属沔阳郡。
综上所述,隨唐五代至宋元明时期,现新堤属地关系屡屡更迭,随所属郡县变动更加频繁,大多与沔阳分合交替,行政级别升降不定。在其后一段历史中今新堤地区曾属于玉沙、附廓等县管辖。 新堤镇的前身为“茅江口”。据文史载,明朝成化六年(公元1470年),与洪湖毗连一体的内荆河(古称夏水)南端,因洪水的冲刷,突发形成一股支流,向东流后一泾南折,在今时的茅埠凤凰矶南注长江。由于出水口附近数里茅芦重生,就有了茅江口的地名。
明朝嘉靖年后,新堤地区发达兴旺起来,原玉沙县治所茅埠镇的军事行政,民商机构陆续迁往新堤镇,茅埠的行政功能渐行衰退,逐渐被新兴的新堤所取代。
新堤地域的历史悠久,地理位置特别,她面江靠湖,经长江可以西溯川蜀,顺下游可东牵江浙,渡洞庭亦可与湘、沅两水贯通云贵二地。因此,从明代中期起,新堤就渐次成为川、湘、卾水运线上举足轻重的中转港口,各朝皇帝均十分重视对其进重点辖制。尤其在清代,几乎十帝都对新堤情有独钟,反复在此设置行政,军事,布政,税收等机构予以加强管理。
清代初期末到中期,新堤己小具规模,成了日立千杆旗,夜亮万盛灯的繁华城镇。
新堤镇是军事要冲。咸丰二年(公元1852年),太平天国军队攻克新堤后,在镇上建水师营,后驻水师、马队、步军三营。
咸丰六年(1856年),胡林翼在新堤设总镇衙署,由王國才任总兵署理关防事务。
追溯新堤发展史,虽然于宋代在古镇的前身茅埠两次设立了玉沙县治,但是,明确以新堤镇地名开埠,则是明代世宗帝时期。而真正走向繁荣,还是清代初期至晚期才形成兴旺规模。考究其因,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重要的历史事件促进升华:
一、顺治二十八年(公元1689年),在新堤设立巡检司,专事军事、江防、海捕(剿灭南明残余)、治安、民间事务管理之职。
二、康熙二十八年(公元1689年),新堤地区就设都司佥书,管理地方民政事务,同时设武水师和荆州水师,任命把总、配战船专制水上安防,并派荊门营守备一员,率马步兵106名,以统军备。
三、康熙三十九(1700年)安陆府加派通判至新堤。
四、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朝廷奏准,安陆通判署移至新堤,次年(公元1730年)安陆同知驻新堤,使老镇继宋代设县治后,首次升格为州级治所,隶属湖北巡抚府,对治域有了高级的行政,军事管辖权。 五、乾隆二十八年(公元1663 年),皇帝准奏湖北巡抚爱必达上疏,颁诏撤消原安陆通判署,设立文泉县治。着原通判降任文泉县县令,治所在现衙门口地段。
据史志载“亁隆二十八年至三十年(公元1763~1765年)新堤成为文泉县治所,店铺、行栈鳞次栉比……”、“ 十里堤街民肩摩,往来船只相排突。”
三十年(公元1765年),新任巡抚李应培疏请获准,裁撤文泉县治,省入沔阳州,由沔阳州同驻新堤(副州级),隶属汉阳通判派兵驻防。
六、嘉庆初年,朝廷责成湖北巡抚府,沔阳州府,加固新堤堤防,以防江道积沙升高引起洪灾,解决地势低洼易涝等问题。起动疏凌拓宽新堤内河河道工程,串引内荆河与洪湖四湖水系汇注新堤出口。同时,首建茅江闸口(现称新堤老闸),以实行季节性调控,涵排水量以利农作水利,促进了内荆河贯通长江的漕运兴旺与发展。使新堤内河东西两岸河街、码头和仓储、加工、作坊等快速壮大。更为重要的作用是使新堤历史滞留下的诸多外洪内涝水患,得到了高质量的治理。
之后,镇南堤外棉花集江岸(后来的竹码头往南),由江水淘刷崩岸累发,以至繁华街集被江道逐渐北移而吞没。
根据文史记载,新堤一度 “堤外洲渚重生,壅水横击,为患尤盛 ”。至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朝廷拨款着省府与沔阳州两级派干吏驻新堤督办,在镇南竹码沿江一线铺设石矶。这一举措实施后,不仅进一步加固了堤防,而且解决了崩岸与戬刹江中积沙问题,使江面畅通。治理后的新堤“帆樯林立,争泊上下,商舶乐就矶以避风”,由此,促进了新堤持久的繁荣兴旺。
七、清朝咸丰七年(公元1857年),湖广总督胡林翼奏准,在新堤置(海)新关,专征竹木入境税,朝廷同时委任府道台坐镇新堤。
随即,继设新堤专局,征收转口税。新关二月开关,连同设专局后业绩,年上解工部税银27500两,历七十年裁撤。随之,在新堤等处设立厘金局卡,抽取厘金。
以上历史契机,使新堤迅速发展壮大名列江汉五重镇前茅。
同期,胡林翼也先后在新堤设有总镇署。新堤镇也脱颖而出,稳步地走向了繁荣。
此外,清代的新堤,还相应设置过一些机构,彰显了朝廷的重视。
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新堤盐业局成立,辖下设有府场、小沙口、潘家湾、沔阳、岳阳、岳口、新店、毛咀等二十余卡,查缉川盐以利滩盐专售。
作为可与州府水陆连接的沔南通衢门户,其军事战略位置,也引起了西洋列强的关注与觊觎。 咸丰十一年(公元1861年),英国海军提督贺布〈又名何伯),率远征舰队两艘兵舰从汉口游弋到新堤进行访问,清水师率先泊新堤江岸以礼节性应对。
同年五月十五,美国水师提督司伯龄专程从汉口抵新堤探视江防。
到了民国元年(1912年)时,国民政府废沔阳州制建道县,沔阳县属湖北省江汉道管线民国十五年(1926年)废道建制,设新堤直辖市,直接隶属湖北省政府垂直管辖,使省内八大重镇之一。尔后又撤市隶属沔阳县辖制。
1943年10月汪伪沔南县政府成立,县治设在新堤西轿巷。 1949年5月26日,中共沔阳地方委员会、中国人民解放军沔阳军分区在新堤成立,同时设置沔阳地区专员公署。公署在新堤西轿巷原伪沔南县政府大楼挂牌署政,下辖汉川、汉阳、沔阳、加鱼、蒲圻、监利、石首及新堤市专署直辖市。同期,新堤市设二区(新螺区、黄逢区)和新堤办事处。
1951年5月,沔阳地区专员公署迁址荆州,更名为荆州地区专员公署,新堤市暂属其管辖。同年6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务院,为彰显红军时期洪湖人民利用湖河港汊进行革命斗争,对中国革命事业所作的贡献,彪炳洪湖地区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曾是中共湘西中央分局、湘鄂西革命根据地苏维埃(省)政府所在地的光荣历史,决定析出沔阳县东荆河以南,监利县东部、嘉鱼县长江北部、汉阳县西南部部分区域划出,建立洪湖县,属湖北省荆州地区专员公署管辖。
1987年7月3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以国函【1987】130号文批准,撤销洪湖县,设立洪湖市(县级市)。其行政区域保存1994年确立的由荆沙市代管关系不变。
至此 新堤作为洪湖市市府所在地,凭借它头枕长江黄金水道,牵连内荆、东荆河流,西抵洪湖水泊,水衔洞庭远牵潇湘,东通汉地西接荆蜀,南望湘乡,北通沔州的地理优势,将水陆交通联贯东西南北的通衢功能,彰显得致臻致美,开始了其新时代的光辉历程。
此原创作品查典编撰不易,擅自转载与摘录内容均系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