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径文学社作品(夕阳浅唱)
(原创文章)
我和邵阳市二中老师同事们
在文革前后的那些岁月
谢素俭
星移斗转,一晃近六十年过去了。往事如烟。他们多已离去,就像这校园的秋风一样,轻轻飘过。但他们栩栩如生的故事还留在人们的记忆里。
1964年,我从湖南师范大学外语系毕业分配到湖南省邵阳市第二中学。那年我二十二岁。我其貌不扬,但总算还温柔。老师们和一些同学都叫我小毛,接着自然是小谢,老谢,謝老,然后就是耄耋之年的谢老老了。
当时在我的长辈同事们面前,我尚年青,资历尚浅,他们对我多有关照。我对他们的感激和思念之情常留心田。

邵阳市二中旧校门
◇名校风采◇
湖南省邵阳市二中是一所始建于1902年的名校。1953年湖南省教育厅确定其为全省六所重点中学之一(学校招生范围包括现湖南省的邵阳市和娄底市所属各县,还包括现怀化市一些县区)。学校师资力量雄厚,藏龙卧虎,高手云集。解放前人民音乐家贺绿汀曾在本校任教。解放后左维担任学校第一任校长(后任湖南湘潭大学校长)。曾志素(邵阳一代宗师)、羊春秋(湖南师范大学中文系著名教授)、尹世杰(湘潭大学和湖南师大教授,博士生导师,著名经济学家)、莫任南(湖南师大历史系教授)等名师都曾在此任教。
薪火相传,风采不断。当时担任学校校长的王岳卿和书记肖坤宇都有较高的政治素养和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以及较强的管理能力。副校长王礼中解放前参加党的地下工作。当时在任的国家水产部部长高文华和湖南省委书记周礼都是他当年的同事。由他管理学校自然是驾熟就轻。
语文教研组有十多位老师。教研组长赵赓雍老师(前湖南省督兼湘军司令赵恒惕的近亲)治学严谨,古文功底扎实,讲课规范。伍东白老师出身书香门第,谙熟唐诗宋词,擅长书法、对联,著述颇多。董志锷老师黄埔军校毕业,当过随军记者,常在报刊杂志上发表文艺作品。上课生动有趣,遣词造句,天作之合。学生称听董老师上课是“打牙祭”,很享受的。李堃老师大学学业优秀,又懂音律,操一口正宗的普通话,长得还很酷。学生们说听他的课如同欣赏艺术品,不仅获得真知,还能得到快乐。

上世纪六十年代邵水两岸
当时有传闻称二中语文教学有两种流派。一派以赵老师和伍老师为代表,认为语文教学应以传授语言文学知识为主。另一派是董老师和李老师为代表,主张语文教学应以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为目的。我一直对此传闻存疑,觉得有些捕风捉影。
常被学生乐道的还有曾当过志愿军的董伯翔老师。湖南师大历史系毕业,博览群书,知识渊博。上课聚精会神,声如洪钟。历史课上得地道,语文课也上得在行。爱护学生,对老师毕恭毕敬。
还有讲课有板有眼的周贤俦老师,课堂挥洒自如的姚加明老师,上课如口吐莲花的冯宗旻老师。他们的语文课也很受学生们欢迎。
数学教研组教学能力强,是学校的先进單位。教研组长吳德培读过两所知名大学,是邵阳地区唯一(不是之一)的二级教师,又是省级劳模。讲课细心,辅导热心。传为邵阳市三个半数学教师之一的杨秉礼老师,教学语言简炼,注意启发学生思维,作图精准。被称为“黄三角”的黄骏老师极寡言笑,上课言简意赅,精讲精练。姚懿老师,三个半数学教师的那半个。上课精心设计,从不多言。板书作图,堪称一绝。长得秀丽温婉的两个年青女老师贺俊兰、彭惠清,业务不错,上课认真,又关爱学生。是学生们心中的知心大姐,是同事老师们眼中的邻家小妹。还有受人尊敬的老劳模曾伯屏老师,头发花白,依然神采奕奕,讲课声音洪亮。
外语教研组组长万孝友,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外语系。此前是湖南邵阳师专(现邵阳学院)外语教研室主任。工作负责,学习认真,教学有成效。爱好体育运动,在与兄弟学校老师举行篮球、乒乓球友谊赛时是学校主力队员。雷馨老师,曾在苏联留学。儒雅倜傥。外语书本不离身,上课也很讲究,很受学生们尊敬。班里曾有五名成绩拔尖,品貌俱佳的女生,被称为“五朵金花”(当时电影《五朵金花》风靡全国),全校闻名。舐犊情深,作为班主任的雷老师,自然有几分得意。来自河南的张金民老师,无论教学还是为人,都得到师生们的一致赞扬和肯定,也是一个很不错的老师。其他老师都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学院或湖南师大外语系。刘述洵老师(前清两江总督魏光焘孙女婿)是国师(湖南师大前身〉外语系毕业生。外语组老师们关系融洽,他们对我的关爱溢于言表。
化学老师王香耕和政治老师王化民在邵阳地区都颇有名气,是各自学科教师中的佼佼者。他们在地区举行的教学研讨会上很有话语权。
物理老师谢树棠(常谈笑风生)、刘湘(教研组组长)、刘程,历史老师庹兆熊(学校演出的话剧《年青的一代》中老干部林坚的扮演者),地理老师伍中岳,体育老师徐伟等在各自学科教学中都有自已的特色,匠心独运,都很优秀。

上世纪六十年代邵阳人民广场
老师们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工作競競业业,业务精益求精。教书育人,尽职尽责。应该说,他们都很优秀。
老师们懂得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十分注意师德师风。他们学习雷锋,无私奉献,对学生一片爱心,全面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和身心成长。他们也许有点清高,我敢断定对于当今社会上出现的让人无语的有偿补课和教育创收一类乱象,他们肯定会不屑一顾。
学生们纯真善良,学雷锋,做好人好事,蔚然成风。他们出自内心地热爱和尊敬老师,但有时也有点调皮。这里我不禁想起有些学生偷偷地打趣和调侃的董志锷(肚子饿)、姚加明(要加米)、李振范(你蒸饭)、陈满凡(盛满饭)、曾毅威(真有味)各位老师。
老师们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也注意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师生共同演出的话剧《年青的一代》,组织学生演出的歌舞《洗衣歌》、《北京的金山上》、《井冈山下种南瓜》,歌颂祖国,传播正能量,在全市引起强烈反响。
山雨欲来风满楼。反右,反右倾,大跃进,公社化的大政治运动过了一些年,抓阶级斗争,搞四清的运动接踵而至。老师们认真学习毛主席“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的教导,参观阶级教育展览,听忆苦思甜报告,吃忆苦餐,努力提高阶级觉悟,决心紧跟党中央战略部署。
◇文革风云◇
风云突变,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终于爆发。老师们虽然不甚理解,但还是积极参与。大家认真学习最高指示,学习十六条,还上街游行,欢呼最新指示的发表,宣传文化革命完全必要,非常及时。师生们还敲锣打鼓,载歌载舞,走上街头,演出歌颂红太阳、歌颂文化大革命的文艺节目。一向吃苦在前的董伯翔老师总是举着红旗走在学校队伍的最前头。

文革游行
市委副书记和组织部负责人带队的市委工作组入校了。两个学生领头贴出"横扫一切牛鬼蛇神"的大字报。接着在工作组部署下,率先揪出了校长王岳卿和老师刘程、刘述洵、伍东白这四个“黑帮”。铺天盖地的大字报、大横幅挂满校园,夜以继日的批斗会开了一场又一场,“打倒”的口号声此起彼伏,让人胆战心惊。伍东白老师吓得从教学楼跳楼自杀。好在只摔断了腿。
这只是开头。工作组负责人在动员大会上扬言,二中这座南岳庙(二中所在地以前叫南岳庙),庙小神通大,里面有个小池塘,池浅王八多。这里的牛鬼蛇神还多着呢。很快,副校长王礼中和多名教师被楸了出来。尚未点名的老师也非常紧张,生怕哪一天突然被揪了出来。记得当时天黑后,总有一些老师打着手电筒,有的还戴着高度近视眼镜,在大字报专栏前转悠,紧张地尋找着,看自己的名字是否出现在新贴出的大字报上。
校园里人人自危。有的老师为了立功,也搜索枯肠寻找牛鬼蛇神的蛛丝马迹。实际上害了他人同时也害了自已。接着有的人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有的人被打成阶级异己分子,有的被说成美女蛇,也有运动初期的积极分子成了变色龙。当年的”五朵金花"旧事重提被批判。
有些学生也没闲着,口诛笔伐揭发老师的“罪行”。老师关心学生被说成“拉拢腐蚀青少年”,严格要求学生被说成“阶级报复”。老师辅导优秀学生被称为“培养修正主义苗子”,帮助后进同学被说成“打击贫下中农子女”,是“别有用心”。
老师们惶恐不安。

文革串连
1966年8月18日,毛主席在北京接见红卫兵代表和革命群众。我校学生罗生保有幸上天安门见到了毛主席。喜讯传来,师生们欢呼雀跃,欣喜若狂。接着我校又有部分老师和学生代表被安排上北京接受毛主席检阅。老师们倍受鼓舞,彻夜难眠。
随后群众组织像雨后春笋般湧现。都打着“造反有理”的旗号,但观点各异。大字报,大批判,大辩论,集会游行,大串联,破四旧,热火朝天。
老师们多比较稳重。被打成牛鬼蛇神的自不必说,不能乱说乱动。老师们多留在家里,学学毛著,看看报帋,上街看看大字报。有的老师组织了自己的战斗小组,但只学文件、座谈,从不“战斗”。有的或参加学校大联合组织红造联,挂个名,或参加校文艺宣传队,凑个热闹。也有老师和学生一起步行串联,碧云天,黄叶地,去韶山,上井冈山,倒是回味无穷。
风云变幻。各群众组织相互对立,冲突不断,武斗频频发生。领导干部被挂牌批斗,也有人被剪头发游街示众。有些厂矿停工停产。社会秩序有点乱。
市内个别学校也发生了打砸抢现象,也有传言说有人要冲击二中图书馆和实验楼。老师们自发组织了护校队,轮流值班。董伯翔老师,郭绍全、李竹清师傅等人多次挺身而出,维护校园安全。
工宣队入校了。军宣队也入校了。促进大联合,成立革委会。他们肯定二中教师和红卫兵坚持文斗和保护学校的良好表现。也曾发生一教师被原籍邵阳县农民抓回村里批判的事。军训队负责人立即派员与农民协商直到该教师安全返校(当时邵阳县发生多起杀人事件。资江河里几次发现浮尸漂流下来)。老师们对军宣队的举动十分钦佩。
斗批改工作组入校了。清理阶级队伍,一位教师被遣送回原籍,两位教师留校监督劳动改造。“掺沙子”中,多名教师被调出。近二十名教师调入。他们分别被安排在初中部上课或在校办工厂和后勤、教务部门上班。过了一段时间,他们中又有一些人被调整调出。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上山下乡运动中,有两位教师带队去农村,帮助作好下乡知青的安置工作。
在以后的复课闹革命中,学校办工厂,办农场。学工学农,建农村分校,修操坪,挖防空洞,修战备路,工作繁重,老师有点累,但都热情参与。树欲静而风不止。批判资产阶级派性(工作组领导是某工厂派头头),批判资产阶级教育路线,斗私批修,批林批孔,批判修正主义回潮,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不断。老师们有点烦,但也不能置身事外。
文革岁月里,大事件不断发生,让人应接不暇,难以理解。老师们大多受到过冲击,有过迷茫,有过纠结。但没有迷失,没有躺下。因为他们深知,机遇总是属于有准备者。他们手不释卷,学习不止。因为读书学习让他们获得智慧,获得勇气,看到美好未来。他们记住了伟人的一句话: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无限风光◇
1976年10月,“四人帮”垮台,持续十年之久的文化大革命终于结束。国家开始拨乱反正。特别是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吹响了改革开放的号角。结束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一套极左的做法,党的各种正确的方针政策得到贯彻落实。一个思想解放、开放包容、充满情怀、百花争艳的时代已经到来。
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得到贯彻落实。一批文革中受到迫害的老师和行政干部先后获得解放回到工作岗位。大家感到欢欣鼓舞,知识分子的春天到来了。

董伯翔和周贤俦老师
春风得意马蹄疾。轻装上轻的老师们踌躇满志,激情满怀,决心不负韶华,只争朝夕,重回熟悉的讲台,施展才华,发挥所长,把文革中的损失夺回来,不负党和人民的厚望。
只是由于文革旷日持久,不少老师年届退休,有些已经离世。校长王岳卿,副校长王礼中就是在落实政策恢复工作后不久先后离世的,令人唏嘘。
好在新任书记赵君健(副師级军转干部),校长刘湘安(资深物理教师,老干)先后来校。他们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政策,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开展教学改革,倡导良好的校风学风。学校各项工作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
董伯翔,董志锷,杨秉礼,王化民,王香耕,万孝友,李湘凡(初中语文)等老教师焕发青春,老当益壮,仍然在各学科教学中担纲。他们厚积薄发,课堂精彩不断。言传身教,助力青年教师成长。伍中岳,欧阳鹤(生物),喻正元(语文)都曾是教壇能手,因健康原因只得惜别讲台,做点教务或临时性工作,准备退休。在反右运动中受到错误处理现平反恢复工作回校的马少侨(语文,省文史馆员)、刘一禾(语文)、艾余衡(语文)、唐景中(数学)、王玉竹(地理)等老师,昔日都有过辉煌,因年事已高,回到岗位后不久,也陸续退休。

外语组老师们
青壮年教师年富力强,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主将。他们各显其能,尽展风流。
李堃老师,教务科长,教学、管理一肩挑,上课依然很有魅力。体育老师赵玉涛,学生科长,管理全校学生,工作虎虎生风,也培养了不少体育人才。
优秀班主任周贤俦老师,上课有特色,用心呵护学生,润物无声。同为语文老师的杨能忠,业务熟练,又注意创新,也挚爱班主任工作。初中语文教研组组长龙菊英,据传大学毕业分配时曾内定为邵阳地区一县长接班人,因文革生变来到二中。教学得法,讲课绘声绘色。颇有才艺,藏而不露。曾在一次教工春节联欢会上清唱京剧样板戏唱段。(记得庹兆熊和李堃两位老师也在联欢会上一展歌喉。音乐教师王晓玲拉了一段小提琴。一切历历在目)。謝勇卿老师有多年来的语文教学素养,课堂娓娓道来,举重若轻,教育学生和风细雨。
数学老师彭钟珊,基础扎实,教学严谨,训练学生一絲不苟。
化学老师徐芳性格宁静。精通业务,讲课语言简明,上课如行云流水,演示实验一气呵成。
外语老师张迁生注意培养学生的四会能力,又刻意改革创新。后管理教务教改,得心应手。肖湘蓉老师大学时曾经是学生干部。来二中后教过外语,教过体育,后长期担任校工会副主席,任劳任怨,甘当老黄牛。
历史老师王甲周待人坦诚,读书认真,熟识史实,讲课如数家珍,对学生如亲人。
物理老师王梅香待人热情。业务熟悉,工作认真,讲课声响彻校园,深受学生爱戴。谭芍南老师端庄大方,大学时成绩优秀,当年曾是一些女生心中的偶像。讲课语言精简,思路清晰,教学效果好。王兆丰老师和孙蒲英老师两人教学和班主任工作都很出色,后来分别接任校长和书记,也干得不错。

尚在北京的贺俊兰和彭惠清老师
学校各项事业很快进入恢复和发展的快车道。教学质量迅速提高。连续几年高考成绩名列全省前茅。每年都有一些考生被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录取。1980年唐小兵同学获全省高考英语专业考生总分第一名。1985年王赤同学获全省高考理科专业考生总分第三名。参加全省的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和计算机的学科竞赛均创佳绩。在全省的作文比赛和文艺会演中表现不俗。体育竞赛成绩裴然。来校参观交流和指导工作的兄弟学校教师和领导络绎不绝。1992年湖南省教育厅授予学校“湖南省重点中学“匾牌(全省共八所)。这一时期成为学校最好的发展时期之一。我的同事老师们多人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特级教师。他们桃李遍天下,优秀学子中不乏党政军干部、企业事业单位负责人、教育卫生和文化界优秀工作者、科技精英、道德楷模。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学校也一样,教师总会年老退休,也有的会因各种原因调出。更多的人会源源不断地进来。一些人从外地调入,更多的人从高校毕业以后分配来校。一茬又一茬。他们是学校的生力军,是学校的未来。正是由于他们的不懈努力,学校的事业才得以传承和发展,生生不息,再现辉煌。江山代有才人出,我们欣喜地看到,他们中优秀人才辈出,一点不逊于他们的前辈老师们。学校的明天会更好!

长沙学生看望丁志文和冯宗旻老师
在文革中或文革后调离湖南邵阳市二中的老师同事们大多事业发展不错。贺俊兰和彭惠清两人都在北京。贺老师是模范教师,曾先后在几所学校担任过校长。彭老师是北京有色设计总院的计算机总工程师。她们那里也成为过去一些校友上京城时的打卡地。去了湖南娄底的谢树棠老师是湖南人文学院的著名教授。数学老师吳剑欧和生物老师李文明都在娄底的几所中学里担任过校长。数学老师杨期源和沈桂英伉俪分别在湖南湘潭大学和湘大附中教课。雷馨老师是江汉石油学院外语系的教授。化学老师丁志文担任邵阳学院教务长。刘程老师也在邵阳学院任教。政治老师马业棣担任邵阳市政协主席。数学老师曾毅威任邵阳市城建局局长。团委书记万坤英任邵阳市区红旗办事处(现大祥区)书记。书记肖坤宇任邵阳工业学校校长。外语老师彭松柏任邵阳市一中副校长。副教导主任龙瑞庭任邵阳市十三中学校长。语文老师肖子扬任湖南洞口九中书记。
我先前的这些老师同事们多已老去。他们曾走过泥泞,但一直前行。他们历经艰难挫折,也有过高光时刻。他们一直努力。他们并非都是人生赢家,但绝对是生命的强者。(2022.9.20)

高84班学生和老师的合影(1985年)
(后记:以上记述的是我在文革前后的湖南省邵阳市二中同事老师们的一些事情,包括他们在文革中和文革后的一些情况,可能有疏略和谬误之处。我在文革中和文革后有幸遇见更多的老师同事们。他们都很优秀。对学校多有贡献,对我也有不少帮助。我在这里不能一一记述,请见谅。)
作者简介:谢素俭,湖南省邵阳市二中退休英语高级教师。
推荐阅读山径文学社部分作品:
点击链接-谢素俭作品
点击链接-《搏命梅山女》

老娘生是梅山一蔸草,死是梅山一座峰!
(山径文学社肖殿群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