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曾去过南宁,只因一位熟悉的枝江籍女作家定居在那里,就心心念念而时时想到南宁。
对南宁没什么印象,除了教科书上所说的省会城市,简称邕以外,想必也就是几栋高楼鳞次栉比,碧树如染,满街的扁桃树,遍地的扶桑花,还有规划馆、博物馆、图书馆雄居其间吧。
1979年高考,本家的一位兄弟考取广西邮电学校,那是省中专,我们荣耀了好一阵子。自此,南宁就在我脑子里驻扎下来。
十多年前,大侄儿被人骗到南宁传销,差一点丢了性命。他父亲开了四天三夜的车把儿子从南宁接回来。蚀了财,保了命,也算幸运。不恨南宁,只恨那个骗他去南宁的同村房族。
枝江籍女作家定居南宁,算是给南宁加了着重号,让南宁再一次撞开我的心扉。作家韩浩月在他的《故乡的地址与种子》一书中写道:离开故乡的人,是一粒被寄出的种子,故乡是邮寄地,他乡是收件人。那粒种子或许在远方落地发芽生根,或许一直等待机会重新回到熟悉的土壤中再苏醒过来,长成故乡的一棵树。总觉得,在外地,人生地疏,生存是件不容易的事。
温州人是中国的犹太人,遍布世界各地,我对温州人的敬畏一直没有停息。《温州一家人》《温州两家人》电视剧中,温州人“白天当老板,晚上睡地板”,那种吃苦耐劳的形象一直在脑海里萦绕。直到有一天,林老师的儿子从枝江出发,通过自己的打拼而定居温州,才打消温州人在我心中的神秘。
同样对她,也是一样。枝江在天南地北的人不少,大多都是通过考学、当兵或创业,在外地立足立身立业,拥有一席之地。独生子女的双亲,老了在故土无依无靠,也只好背井离乡,跟随子女奔赴他乡颐养天年。
她虽然是随女儿去的南宁,我笃定,她女儿一定是她的影子,聪慧灵秀,能力一定是超强的,否则,岂能立足于异域他乡。
对她,我是熟悉的,她工作的足迹写满枝江的大街小巷,她书写的笔力触及市井民生,她勤奋好学的精神,让认识她的人都啧啧称赞。她女儿自豪地夸赞:“妈妈一生,满满的正能量。”她坚毅、顽强、执着的人生态度,在我的心中挥之不去。
《清风荷韵》是她从南宁寄来的第四本文集,足见她对我的信任。她1981年7月从宜昌地区农校毕业,工龄37年。1985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党龄37年。她在团县委工作的时候,我们的办公室门对门,看她总是一副认真的样子。她是学农的,工科生,作为一名女性,能走上寂静的写作之路,实在难能可贵。再不为她写点什么,有点忐忑不安的感觉。
每每从朋友圈里看到她获奖的消息,总要激动一阵子。点赞过后,再细细品味她的作品,“苦吟”文人的形象就在眼前闪现,贾岛的《题诗后》,脱口而出——
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
只有经历过磨难,才知道对生命的敬畏;只有经历过风雨,才懂得对自然的膜拜。
她和她的笔一起锄禾,共守文学的青熟。生活劈空砍下一刀,让她学会了坚强,坚定了信念。她每天凌晨起床,读《此心安处是吾乡》《汪曾祺自选集》《幽谷百合》《目送》《看得见风景的房间》《我们仨》《泰戈尔的一生》《海子的诗》等。阅读让她充实,弥补自己的无助与空洞,让灵魂从圣贤的箴言里得到升华。
4年来,她朝乾夕惕,笔耕不辍,撰写了四部作品:《惟孜》《楷瑞》《岩·臻锦》《清风荷韵》,每一部都是沉甸甸的,令人咋舌。
每一部作品的勒口上,都有她的靓照:她右手轻抬,飘逸,昂扬,远望,她背朝大山,目视远方,表明她是一个有抱负的知识女性。
女儿读研后留在了南宁,因此南宁成了她的牵挂。上班的时候,她不可能把全部的精力放在南宁,偶尔去看看女儿、女婿和外孙女。2011年底,她第一次去南宁,就肯定了女儿对置业的选择。初来乍到,南宁对于她来说,一切都是新鲜的。她对南宁的花草树木特别感兴趣。她认识了南宁的市树扁桃树,还有七叶树、幌伞枫树、天竺桂、榕树、椰子树等,也见到了她在枝江就熟悉的朱槿。这么普通的花,被南宁当作市花,可见南宁的包容与平民胸怀。
2018年11月,她正式从公务员的行列退休,随女儿定居南宁。与其说是照顾外孙女,倒不如说是“性之所近,力之所能”。另一种猜想,是找一处心安之处静下心来驱情码字,把心中奔涌而出的文思倾泻出来,总结前缘,开拓后路。深圳有一句很亲热的话:到了深圳,你就是深圳人。把这句话移栽南宁,她成了南宁的女儿,南宁的外婆,她把南宁作为创作基地,一发不可收。
她爱上了南宁。在《南湖赏荷》一文中写道:“放眼望去,南湖泛着粼粼的波纹,芳姿清纯的睡莲平铺其上,那宛如凝脂的睡莲花,莲包如拳,含笑冲天,红的、粉的、白的、梅红的,半遮半掩,次第绽放,灿如繁星……好一幅绝妙的水墨画哟,特别惹人喜爱。”
她曾两度漫步“药园”,用文字书写药园。2014年初春到药园,她看到:“新植的花苗不算茂盛,花行里充盈沃土”,那考河畔,芳草萋萋,花色亮眼,郁金香、美人蕉楚楚动人。7年后再游“药园”,一处相见,两种感觉。此时是人间四月天,树木花草“都摆出崭新的姿态,盈盈动人”。20多位“药神”高耸在药园最显眼的位置,大医精诚,他们以不同的姿态,拿脉问诊,望闻问切。她想象着华佗们从那考河畔出发,忙碌在崇山峻岭中,遍采百草,以天当盖,以地为锅,文火煎药,救死扶伤,悬壶济世。
雨中游药园,她还看到:细雨被勤劳的纺线女捻成丝丝银线,润泽大地。她遇见了曼陀罗花,花朵像高音喇叭,体态轻盈,色泽鲜亮。蜀葵花更是咄咄逼人,红的、白的、粉的,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闪亮登场。还有黄蝉花、艳山姜花、鸡冠刺桐花、黄花夹竹桃、红蕉等,百花齐放。药园里还有一些毒草,如透骨草,断肠草等47种被集中种植,只可外观,不可靠近。
她喜欢那考河,就像萧红喜欢呼兰河一样。她写道:河畔稠密有致,高低起伏的荫生、木本、藤本药树,布满山岗,天光和地气有机融合,构成了灌木、乔木、藤本、草木的多样统一的百草园,自然美学的意义在这里得到充分的诠释。
这里是药的世界,药医、药树、药花、药果、药草、药道都得到完美的呈现,那考河、木栈桥、小石径、飞燕、山峦……掩映在绵绵的雨中,织成一幅和谐的趣雅图。
她的足迹遍布南宁,触及博物馆、南宁金花茶公园、茶花苑等,所到之处,都妙笔生花,衍生出她的锦绣文章,她要把南宁写个够。
她记住甘茂华老师说的一句话:“足迹有多远,散文就跟着走多远,边走边写,且行且远,这是人生中多么快乐的事情呀!”
楷瑞和惟孜,是她的两个外孙女,生在南宁,长在南宁。她们特别喜欢这位来自宜昌的“家家”。家家不仅以她们的名字著书立说,还带去了三峡的儿歌《雀尕飞》,姊妹俩欢喜得跳起来——
……
雀尕雀尕飞
雀尕雀尕飞
飞到新家去看家家
家家不在家呀
家家不在家呀
咦 家家又上哪去了哟
为看家乡新图画 新图画
家家进三峡 家家进三峡啰
她受党的教育培养37年,始终不忘记初心,牢记使命。她举旗为风,传递薪火,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她女儿女婿都是党员,听党话、跟党走,以一个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自己,默默奉献在平凡的岗位上。两个外孙女从小受到熏陶,童心向党,稚嫩的画笔,画出的都是满满的正能量。
受到外婆写作的影响,两个外孙女的艺术细胞也逐渐膨胀。9年前大孙女楷瑞降生在妈妈所在的医院,她在《生命律动》中这样描写:“楷瑞喜欢绘画和乐高,爱运动,爱交际,有爱心,有主见,想象力丰富,有一双灵巧的手,立体思维缜密,善做立体拼图,陶醉其中,以至于忘我。”
2021年上学期,楷瑞创作一幅4开纸的绘画《永远跟党走》获了奖。楷瑞的爸妈都是医务工作者,作品以爸妈为原型,讴歌抗疫一线医护人员敢于逆行的大无畏精神。大疫当前,他们舍小家为大家,不惜自己的生命,冲锋陷阵,体现了一对共产党员夫妇无私奉献的大爱情怀。这幅绘画,作为南宁市青秀区中小、幼儿园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暨2021年艺术节的参赛作品,获得一等奖。
两个外孙女时常在她的文字中跳跃,她们天真、聪明、活泼可爱的形象跃然纸上。在《致惟孜》一文中写道:“渐渐长大的你,变得顽皮、有主见、有爱心、有志向、有力量。……时间一天天溜走,但从我每天聆听清晨的第一声鸟鸣开始,就让我看到一个天真活泼可爱的儿童,甜甜地笑着,张开双臂,跳着跳着朝我跑来……”
“童画之星·第二十三届全国幼儿创意美术大赛”的金奖油画《栗子》,出自小孙女惟孜之手。这幅作品是2019年3月15日惟孜的涂鸦。大人帮助准备了颜料、松节油、调色板、画布框。惟孜先将各种颜料挤在调色板上,然后用手指蘸白色、紫色、绿色、黄色、红色、咖啡色等涂抹在画布上,小手指在画布上转动,各颜色相互渗透、演变、混合成一幅多彩的画面。画画好后,挂在墙上。幼儿园的老师家访,看到这幅画,把它寄出去参赛,没想到还获得了金奖。
她人在南宁,心系故乡。归来见田园,泥土有芬芳。2020年9月,她回到久别的枝江撰写了《归来又闻田园香》。一踏上这片熟悉的土地,就闻到一股淡雅的泥土气息。她参加了“泥仓子”系列民俗展演活动。“泥仓子”是农家丰收之后,将粮食晒干整净,储存到泥巴和土坯垒成的粮仓里,并将仓盖和仓门的缝隙糊得严严实实的,以防鼠害。这种在荆楚大地享有盛名的农耕文化,被誉为荆楚稻作文化的“活化石”,至今泥仓子已成一项珍贵的“非遗”物质存在。
随后,她参加了红色文化的挖掘整理,写出了《沮漳河畔的呐喊》《向党说句心里话》《玛瑙河风暴》《父亲与党同岁》《怀念二爹詹家胜》等佳作名篇,在社会上产生良好的反响。
她的文字就如同她的人一样,在这个时代,是多么大气、稀有和珍贵。假如你没有读过她的作品,一定要去读一读,她的文字会让一颗浮躁的心安静下来,会让你拨开浮华的迷雾,倾听世界深处的声音,自然深处的声音和人心深处的声音,感受到生活的本真——它的美丽,它的鲜活,它的真善,它的丰腴,它的悠长宁静和永恒的魅力,以及无与伦比的朴素情怀。
这正如她在《清风荷韵》自序中所言:“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唯有强大的精神,一个民族才站得稳、立得住,在历史洪流中屹立不倒、挺立潮头。”
枝江文化名人王卓安老师这样评价梁春云:“笔耕砚耘,著作等身。体大思精,激情井喷。传递正能量,歌颂真善美。狂飙突进,夸父逐日,春容云裳,女娲补天。南宁不宁,泛起亲情涟漪,故土不土,描绘锦绣文章。用女性的温柔关爱民情,以唯美的文字书写灵性。远追清照,近仿冰心,真乃文坛之翘楚,巾帼之英雄也。”
著名作家梁晓声说,文化是植根于内心的修养,无需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别人着想的善良。经典文学网总监章晓红女士这样评价:“梁春云,对文学的执着追求,对生活的诗意表达,以及谦逊的品格,善良本真的品性,影响并带动了身边诸多文学爱好者积极向上,辛勤笔耕,充沛文化自觉与自信。”
一个写作者,必定是一个阅读者。可以想象,在南宁的日子,除了带外孙女和干家务活,她时常手捧一本书,与书中人沟通,听灵魂浅吟,让心灵归航。阅读补充营养,书香浸染人生。爱读书的女子,一定是娴静的、优雅的、从容的、淡定的,韵味无穷。读书的女人,心有琴弦,纵然世事多劫,然而书中的知识赋予她豁达的心胸和高尚的情趣,纵使她历尽苦难,仍犹如炎热里的凉风拂面。在吸取营养的过程中,她的写作日臻完善,文字更趋完美。近年,她又迷上了格律诗词,把写作的格局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让人望尘莫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