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义文联】

常宗贤,1944 生于河南巩县(今巩义市),1983年工作于郑州市群众艺术馆,1997年移居北京通州宋庄镇白庙村, 2011年10月5日因车祸离世,享年67岁。
漫漫人生路,遍撒是丹青
张松正
2011年10月5日,已是夜里十点多了,手机铃声骤响,张湘嫂子的电话:宗贤出事了!在北京……车祸!人……已经不在了……。她说她心里一片混乱,不知该咋办了。说实话,我也懵了,一边语无伦次的安慰她,一边在心里默默地祈望:但愿这只是虚惊一场……
就在此前不久,他给我发信息说回郑州了,我就安排见面,九月16日那天,特意请雕塑院里一些同志共聚午餐。其后他先嫂子一步回了北京——似转眼之间的事,怎么就会阴阳两隔?!
宗贤大我9岁,但我们经历却相似,都在工厂呆过,都属于“自学成才”那一路人,不过宗贤的水平可比我高多了:文革时期,我基本上还什么都不懂时,宗贤已经掂着油画箱满大街画毛主席像了,而且是底稿上不打方格,往墙上直接的徒手放大。宗贤酷爱美术,早年家庭条件极差,但他一边工作养家糊口,一边挤出时间狂热的投身画画。很幸运,我和他同时成了郑州市群众艺术馆录用的候选人——虽然当时对学历的要求还没有像现在这么严,尽管馆里的老师们极力保荐,但我们以工人的身份欲进群众艺术馆这样的事业单位还是相当不易的。我们俩还一起到文化局的人事科参加现场考试了一回:他画了一张素描头像,我画了几张速写。那是1982年—转眼已经是三十年前的事了。
1983年我到中央美术学院进修,1984年回来后宗贤正风风火火的在馆里办美术班,我也被拉上带速写课。因为自己就是“自学成才”,所以他特别知道怎样辅导学生,和学生的关系也好,倾心培养学生和群众艺术骨干。期间,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美术人才,其中有很多人考入美术学院等院校或从事其它美术相关工作,成为社会的栋梁——就在他去年离世时,还有一拨当年的学生相约专程到京给他送行。
宗贤的性格温和,友善可亲,也善解人意,和他相处几乎没见他发过脾气。我们一起组织活动,搞展览,策划组织了“郑州市民间美术学会”,宗贤任会长,还组织了郑州壁挂壁饰展等很多活动。
记得1991年10月的写生,翻开当年的速写本,一切又历历在目:宗贤、庆鸿、我,还有几位画家好友共赴石人山,问秋风,揽秋韵。时间不长,画了不少速写,遗憾的是宗贤那已经画了大半本的速写本遗失在了回程的路途上——应该是那个叫“中汤”的地方。
宗贤还是一个油画家,也是一个雕塑家,他有着扎实的写实功力和认真的创作态度。九十年代,馆里组建了郑州市雕塑壁画院,建院初期,宗贤先后创作完成了马赛克壁画:《光明的使者》(1990)、浮雕:《纺织曲》(1991)、《天元》(1992)、《泉》(1994)等,都已成为郑州市雕塑壁画院早期的一批具有历史意义的作品。
1991年,我们为郑州棉纺路改造设计制作了一批雕塑、壁画,其中宗贤的浮雕:《纺织曲》就是其中之一,他认真收集资料,利用现场清水砖墙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了:采桑、养蚕、纺纱、织布、试衣五组画面,采用透雕的方式,既有剪纸的影像效果,又有细腻的浮雕刻画,效果非常好。当时我们在郑州市群艺馆的老院子里的小平房里做浮雕泥稿,宗贤做《纺织曲》,我和庆鸿做《生命.运动》,因为工作室太小,只能一小块一小块的做,天气很热,每天都是一身泥一身水,——现在回想,与当时可怜的经费相比,我们的创作的认真度,都是太难得了。




宗贤1981年曾到新县体验生活搜集素材,创作了一幅油画作品《信念》,表现了红军时期革命志士惨遭杀害英勇不屈的悲壮画面,构图严谨,色彩深沉,画面也充分体现了宗贤的写实功力,可以说是宗贤一代表性油画作品。那几年,我和马亚非曾应邀为河南省新县“鄂豫皖苏区首府烈士陵园”做规划和雕塑,2005年烈士陵园的陈列馆重新布展,当时我们就想到了宗贤的这件已尘封多年的作品,予以推荐。宗贤为此专程回到郑州,采纳了我们的意见对构图略微做了调整,并象对待出嫁的女儿一样又精心的给作品敷了一遍色,慷慨并几乎是无偿的捐赠给了烈士陵园,他觉得这是《信念》的最好归宿,而《信念》也成了该馆的一件重要的永久的收藏品。
宗贤的作品基本是现实主义,他特别注重而且也具有深厚的写实功力。但他的现实主义却是具有浪漫主义情怀的现实主义。宗贤自1998年退休后就移居北京宋庄,其目的想潜心画画。期间,我和朋友多次拜访,每次宗贤都是热情接待,并忙前忙后安排参观宋庄的画家工作室,甚至有一晚我们就睡在了他的工作室——我曾笑称宗贤的画室就是郑州市雕塑壁画院的驻京办。 白庙作为距宋庄中心稍远的一个小村庄,因宗贤等一批画家的入住变的热闹起来,他和嫂子苦心经营的画室虽不能和有些人的画室比高大比堂皇,但却有着强烈的亲和力。郑州画界的朋友很多都去过,虽然是普通的农家小院,但却被他们改造收拾的可爱——是那种扑面而来的泥土气息,也是那种遍布作品、画具的工作状态和似不经意间流露出的生活的温馨…… 在宋庄,宗贤应该是一个潜心创作的画家,他没有渴望画价飚升的急躁,他也不用歪招奇式引人关注,有的就是老老实实、脚踏实地的步步为营。他热衷写实但又不是“照猫画虎”般机械的把画面变成生活的映像。宗贤人在宋庄,却倔强的画着自己的画,但同时他又不是那种完全的格格不入,而是在关键时候他恰恰又能和上宋庄画家集群的共鸣。 因为画家的进入,带动了宋庄地区的升值,因而产生了当地农民与画家的房屋诉讼,引起了不小的动荡,宗贤身为宋庄画家之一,他用他的画笔表达了他的关注:金刚护法的象征性和诉讼现场的记录感相结合,《宋庄房讼》七联画以宗贤特有的写实加浪漫凝固成了宋庄画家村历史上难忘的一页。 还有绝不能遗忘的高:2.2米、长:13米的一件油画大作——《走出宋庄——大团结》,这是宗贤现实主义加浪漫主义的又一次典型呈现:一百多人的队伍浩浩荡荡的向你迎面走来,画面上,集结了宋庄庞大画家群中具有代表性的人物,而他们全都是真名实姓的人而不是似是而非的形象,我数了几遍,甚至都不可能准确的查清画面上的人数,可以想象宗贤投入了多大的工作量。宗贤采取的似乎是过去“红、光、亮”式的创作手法,但对象却是一大群某种意义上的“非主流”画家,宗贤确确实实是在歌颂他们,如果我还不能断定他的艺术价值,但至少它具有相当的历史价值已经毫无疑义。
常宗贤作品 《走出宋庄》 ——大团结 油画
多年了,宗贤一直有一个梦:表现中国婚礼的长卷。国画采用长卷形式的多了,但油画长卷的却很少,尤其是用写实手法,工作量极大。为此,宗贤花费了很大精力,收集了很多的素材,也已经陆陆续续画了一批,但因为飞来的横祸,而不得不戛然而止。


宗贤是经历了上世纪六十年代可以说是受过苦经过难的人,因此当2002年他推出《红色的记忆》票证系列主题展览的时候,就显得是水到渠成。宋庄作为画家村,各种形式的探索、表现花样翻新,层出不断。宗贤在此多年,虽坚守写实,但未必不受影响,但他是有底线的,他不会采取各种偏激、恶搞,不会靠刺激和怪奇那些东西去吸引观众。因此,当他把数以千计的一张张票证用不同的方式排列组合形成一幅幅作品又共同在一个展厅呈现的时候,我们从这些具有装置意义的作品中能够揣度到宗贤的良苦构思——这是对曾经经历的那样一个历史时期的纪念,同时又何尝不是对一个新时期的赞颂!记得得到宗贤这个展览开幕的消息,我和庆鸿及当时的馆长轩彦欣等专程从郑州赶到北京朝阳区的文化馆展厅,以示祝贺。
常宗贤作品 《红色的记忆》 —时代烙印 之一
宗贤是一个自学成才的画家,他的画风精致细腻。1998年创作的参加中国国际美术年——当代中国山水画.油画风景展的《高速大桥》充分体现了宗贤的写实能力。而我更喜欢他的另一件高速大桥——《彩虹桥》,这个取材郑州北环路跨铁路枢纽站大桥的油画,宗贤用中心焦点的透视加强了大桥的深远感,丰富的红色调中,又有蓝色的参与,形成一个波澜壮阔的交响。我没和宗贤交流过他具体的创作构思,但那画面中洋溢着的分明是一首对新时代的颂歌!

那是2003年,郑州民盟市委编辑出版一本画册——《郑州盟人书画集》,我受邀担当封面设计,付印前参加编委会审稿时,才发觉没有宗贤的作品,我觉得不妥。宗贤虽移居北京多年,但仍是郑州市民盟的成员,作为郑州市的著名画家,民盟画册的空白将是民盟的遗憾。当时画册已经成型,付印在即,也没有宗贤的资料,编辑感觉为难,我当即应允紧急联系宗贤,并从我入编的三幅作品中撤下一幅留给宗贤。宗贤的这幅《彩虹桥》以它的鲜明主题、高昂的精神和厚重的分量感为《郑州盟人书画集》增添了光彩。
时任郑州交通局长的范强历来热爱文化,关注文化,他利用交通局办公环境竟操办而成了一个“交通文化展览”,很有品味,我和马亚非的雕塑作品《回声》也被收藏其中,他有意将来建立“郑州交通博物馆”,特嘱我协助相关艺术品的推荐,我当即就想到了宗贤的《彩虹桥》——郑州的画家,郑州的题材,太合适了。遗憾的是,收藏事宜尚未谈妥,宗贤居然就撒手人寰。好在前不久,《彩虹桥》终于正式的交由郑州交通局收藏,这一圆满的归宿也可以告慰宗贤了。
我和宗贤、庆鸿都是好朋友——也许与都是工人出身有关系。1990年适逢第十一届亚运会,举行全国第二届体育美展,我们三人都创作了作品,我和庆鸿各做了一件铝板漆画:《亚洲雄风》和《少林神功》,宗贤做了一件雕塑,两个人在掰手腕,他用惯常的写实手法精心塑造了两只较量的手,肌肉隆起,青筋暴涨,取名《较量》,作品入选了“第十一届亚运会河南省美展”。
郑州高新技术开发区对文化建设一直比较积极,1992年的一天,开发区的闵文杰来到雕塑院,我把宗贤的《较量》图片拿给他:两只手相握,既有友谊又有竞争,小闵觉得不错,后来又得到了时任高新区的主管领导范强等的肯定。就这样《较量》被选中,放大数米制作安装在当时高新区的管委会广场。那期间,宗贤亲自主持放大泥稿,最后完成了锻铜雕塑,后起名为《竞》也叫《友谊.竞争》。落成之时,新华社为此专发通稿,国内外数十家媒体予以报道,随后,该作品逐渐成为郑州高新技术开发区的标志性景观雕塑作品。
郑州高新技术开发区对文化建设一直比较积极,1992年的一天,开发区的闵文杰来到雕塑院,我把宗贤的《较量》图片拿给他:两只手相握,既有友谊又有竞争,小闵觉得不错,后来又得到了时任高新区的主管领导范强等的肯定。就这样《较量》被选中,放大数米制作安装在当时高新区的管委会广场。那期间,宗贤亲自主持放大泥稿,最后完成了锻铜雕塑,后起名为《竞》也叫《友谊.竞争》。落成之时,新华社为此专发通稿,国内外数十家媒体予以报道,随后,该作品逐渐成为郑州高新技术开发区的标志性景观雕塑作品。
2010年,郑州高新区进行南入口改造,但是领导面对许多雕塑方案仍然不置可否,最后依然看好“掰手腕”,最终决定将《竞》放大铸铜安装在高新区南入口广场。一件艺术作品能经历史的检验,社会的认可,被大家接受,对作者来说是何等骄傲,况且由材质由原来的锻铜变成铸铜,体量变成高9.9米这样的大尺度。为此,我专程到北京,和宗贤商量工作事宜,宗贤为此也很兴奋。为争取把新版《竞》做的更好,宗贤回到郑州,在雕塑院工作室,在原版雕塑的基础上又亲自做了1:10的定稿。天很热,中午在椅子上歪一会接着干,一次一次的对模特,反反复复的修改,为的是留下一个精品。高9.9米的1:1尺寸的放大现场,选择了工厂的厂房,已经六十多岁年纪,以患糖尿病的瘦弱身躯,面对比三层楼还要高的雕塑,宗贤每天和大家一起淌着汗爬上爬下——作品就像是他的亲生孩子!2010年底新版《竞》主体终于安装落成,高新区领导最后定名为《和谐.共赢》。这是融宗贤半生心血的一件作品:我在它面前伫立,它厚重的凝固在那——默默无言,又似深情无限——实际上他也成为了宗贤的永久纪念!

走宗贤已经半年多了,大家都很怀念,我也一直觉得他还在,——似乎还在那北京宋庄白庙的画室里挥笔,似乎还经常能听到他慢声细语的和我说话------就在前几天,我去医院探望我们单位当年的老书记,他拉着我的手,两眼含泪,还为宗贤的离去而深深遗憾。
还用那天送别宗贤的告别仪式上我的一句话,作这篇短文的结尾吧!——漫漫人生路,遍撒是丹青!
我相信,在另外的那个世界里,你依然在遍撒丹青!
张松正

编辑:吴亚玺
审核:赵培
来源:巩义市美术家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