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波携程 书画同行》之一道生动优美的文坛风景——中国现代文学馆常务馆长周明先生和他的书法艺术 每天更新 转发有礼
一道生动优美的文坛风景
——中国现代文学馆常务馆长
周明和他的书法艺术
走近作家周明
在我还读高中的时候,就晓得中国文坛就有个叫周明的大作家;在我还不满18岁的时候,就读过周明先生的散文和报告文学;在我入伍参军、开始军旅生活的时候,我就捧着周明先生的著作那么的爱不释手;在我走向社会参加工作、特别是后来在党政机关任职的过程中,周明先生的许多著作、文章对我的业余创作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与著名作家、书法家、原中国现代文学馆常务馆长周明先生合影
可以说周明先生的许多作品,不仅令我赏识、推崇备至,也可以说伴我成长了多年,更是我崇拜、看中的国内少有的大作家。然而,就是这样一位中国文坛巨匠,就是这样一位我心灵深处的榜样,却没有机会见上一面。这不仅仅是因为我工作的这座城市长春,与周明先生工作的城市北京相隔千山万水,也不仅仅因为我们彼此之间纯属于两代人的距离,而更多的在于我仅仅是个地方党政机关里坐在“处官”位子上的业余作者,而周明先生则是中外知名的大作家,更有着名目繁多的什么“馆长”、“会长”、“社长”、“编审”、“国务院特殊贡献专家”等职务,这令我即使多次出差到北京也不曾拜见周先生。
时光伴着岁月的河流漂逝着,我的文学梦、作家梦、诗人梦一点点地在向我靠近、在向我走来。多年来,我先后出版了报告文学集《燃烧的爱》《世纪之梦》、散文集《爱的火焰》《燃烧的记忆》、5卷本的人物传记《迈进新世纪》和诗集《燃烧的情》等。前几年的一个春夏之交,我的5卷本政论系列丛书《深沉的思索》和9卷本的纪实系列文集《深藏的的记忆》正式出版。也就在此时,一位友人向我推荐了个“高人”。
那么这位“高人”到底是谁呢?友人神秘兮兮地说:你见面就知道了。于是,我盼望着、期待着。
北京的5月下旬,着实有些像东北的盛夏那么酷热,我汗流浃背地坐北京的地铁赶往中国现代文学馆,欲与友人推荐的那位“高人”见面。我到达中国现代文学馆的会客厅,一位年长的但却神采奕奕、气度不凡的先生正等待着我。这时,我才惊喜地发现这位要见我的“高人”,竟然是我敬仰已久的大作家周明先生。
坐在我面前的周明先生,中等身材,那张布满笑纹的脸上嵌着一双专注凝神的慧眼,那学者的气质、沉稳的谈吐、文学家的神采,令我印象十分的深刻。
而我在全国政协礼堂举行的《深沉的思索》政论系列丛书发行式,周明先生是总策划、总顾问,还是主讲人。正是他非凡的影响力和极强的组织、运筹、协调能力,我的《深沉的思索》系列丛书发行式堪称是高规格、大规模,从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到有关部委领导,从中国文联、中国作家协会有关领导,到著名作家、评论家、诗人,从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新华社等中直主流媒体的领导、记者,到《北京日报》、北京电视台、北京人民广播电台的地方媒体的记者等都纷纷前来参加……
周明先生历任《人民文学》杂志常务副主编、中国作家协会创联部常务副主任、中国现代文学馆常务馆长、编审、兼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散文学会常务副会长、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常务副会长、冰心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报告文学》杂志社社长,享受国务院特殊贡献津贴。早在上世纪50年代中期就开始发表作品。著有散文及报告文学集《榜样》《在莽莽的绿色世界》《泉水淙淙》《又是一年春草绿》《记冰心》《远山红叶》《五月的夜晚》《那年冬天没有雪》《为霞满天》《雪落黄河》《山河水恋》等,主编《社会问题报告文学选》《五十年报告文学选》(3卷)、《当代散文百家鉴赏》、《中国当代散文检阅》(4卷)、《域外著名华人女作家散文自选集》(10卷)、《中国新时期报告文学百家》(10卷)等。《历史在这里沉思》(6卷,主编)获全国图书金钥匙奖。他上世纪50年代大学毕业,后进入中国作家协会跨入文学界,这50多年中国文坛的风风雨雨,他亲历了;这50多年重要作家的沉沉浮浮,他亲见了……上世纪70年代末,中国作家协会重新组建,那时周明就有了文坛“活字典”的美称。他著名的《文坛记忆》回忆录,可以说是“活字典”文字版。内容既有记述毛泽东、茅盾、张光年(光未然)与《人民文学》的关系,又有讲述作者陪同冰心、徐迟、黄宗英等采访的情景;既有对文学巨匠茅盾、巴金、艾青、丁玲等的描摹,又有对重要作家赵树理、柳青、杨沫、郭小川等的记述;既有写中国作家协会在胡同办公时期的往事,又有“文革”时期作家下放“五七干校”的生活。通过这些写人记事的篇章,让我们清晰而又亲切地看到了一道真实、生动、优美的文坛风景。
我们无法忘记并记忆犹新的、至今仍被报告文学界称道的作品,像徐迟的《哥德巴赫猜想》、冰心的《咱们的五个孩子》、黄宗英的《小木屋》等,都是在周明的策划和推动下问世的。像台湾作家柏杨、罗兰等人藏书资料的捐赠,就是在周明奔波下顺利完成的,《生命从八十岁开始》有这样一个细节,“文革”中冰心被打成“黑帮”,她从报纸上得知西南地区修铁路,想捐几万元钱支援国家建设,趁旁边无人悄悄把存折交给周明,委托周明在“千万勿语他人”情况下办理。这既说明冰心老人有颗爱国心,同时也说明周明值得冰心信赖。周明跟冰心先生交往最多,他对于这位大作家的品性,自然也就格外了解和欣赏。在《九十五朵玫瑰》中有这样一个细节,周明去医院看望冰心,送上玫瑰花篮三鞠躬,又给冰心磕了头。磕毕头,周明俯耳悄声向老人开玩笑说:“红包呢?”冰心扑哧一声笑了,轻声说:“欠着。”寥寥数语,勾勒出的场景,生动有趣……
走近书家周明
作为大作家的周明先生,几乎所有的人都知晓,而作为书家的周明恐怕鲜为人知。
当我第一次步入周明先生在中国现代文学馆的办公室的时候,我就嗅到了一股浓浓的墨香,他的几幅章草书法作品展现在我面前,我不由得心潮起伏,更令我对周先生刮目相看。在后来的多次接触和交流中,我看到周明先生的书架上、案边总是摆放着一些书法名家的碑帖书,还偶见周先生临摹古人的名帖。随着时间的延续,我与周先生的走动在我没有弃政北漂的时候就逐渐增多,每逢出差赴京,我都会抽空去拜见周先生,有时周先生还会把他精心创作的“墨宝”赠送给我。
周明先生书法的突出特点,是以韵取胜,用笔提按适度、转换自然、行笔沉稳,给人一种温雅娴静、清幽淡泊的美感。在此过程中,周先生力求使自己书写的字简净、笔断意连、首尾相应、浑然一体,从而显示出结字的节奏感和韵律美。
在习书创作中,周明深知,书法是人化的自然,其中体现着审美追求、审美心态、审美主张,同时也体现着人的精神气格、人的精神风貌、人的精神世界,而这一切都会通过书家的阅历、经验、修养、学养、涵养等有所反映和体现,一句话就是写学养、写性情、写审美。
记得著名书法家李铎先生曾经说过:书家重在字外功夫。对此我不仅有同感,更在周明先生身上看得清清楚楚。周先生博览群书,对于文学、散文、小说、诗词歌赋等都有着深厚的造诣和扎实的功底,这是毋容置疑的,更是有目共睹的。而良好的学识、良好的修养和良好的性格特征,更是周明先生书风逐步形成的重要因素,是他书风逐步形成的重要体现。
在习书中,周明先生崇尚传统、师法古人、取法乎上。但师古不泥古、入古出新,努力在追求重学养、重线质、重气势上下功夫,并力求使书法作品更加精彩纷呈、生气盎然。
周明先生曾经说过,书法是一本读不完的书,只有读得多、悟得深、领会得透、实践得多,就会收获满满……
我们祝愿作为大作家和书法家的周明先生明天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