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蓬蒿人诗词及人格
――读《蓬蒿人诗词选集》
陈绍清
癸巳八月十五同蓬蒿①兄相识于古城夷陵之滨江南榭园。时值中秋佳节,吴刚棒酒,嫦娥舒袖,柚甘橘红,月圆桂香。偶得先生赐作《满江红 . 萍逢南榭众笔友之感怀》手稿。先生意作初识诗友之见证。读过先生诗作,顿识先生诗潜之渊,文韵之博,乃常人所不及。
先生属猴,生辰甲申腊月初九。吾属鸡,生于次年六月初十。至此,彼此拜手足于桂子之下,结诗友于滨园之榭。我们携手走过了烟收翠湖,游过了田园农寨:跨过峡江南北,信步廊亭楼台。相咏在松梅古道,闲聊于竹藤幽径。先生日吟三首,月集九章。其诗韵格律娴熟,可随机拾得素材,得心应手,脱口成章,遂成佳作。不下两载,先生足迹觅及巴楚川峪,古城角落。撰诗词近两百余首。
时值甲午冬至,《南榭墨迹》线装周年之际,欣悉先生诗稿即将成集问世,深感快慰。
日前,应先生邀请,令吾为其作序。吾才疏学浅,力不从心,恐难承命。久违兄台托咐再三,加之诸师友恳诚推举,实在盛情难却,只得勉其为之。

读先生诗词,领悟有三。
其一,作品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先生墨到之处,其平仄对仗均承屈骚之风雅,效唐宋之格律。正如在《江城子》中写道:“寻文摘句,究平仄对仗,酸甜苦辣融一阕,意平平,尚合章。”既吸取先贤典故之精髓,又不偏拘老韵八股之束缚。与时俱进,流畅自然,章阕通达,雅俗共赏。字里行间无不对历史文化之传承赋予责任,勇于担当。即“叹博学之儒守静雅,谁缑承?”一语道出先生对中华诗词的传承发掘抱有强烈愿望和极度热忱。作为一位年逾古稀之老者,尤其难能可贵。
其二,作品立足本土,贴近生活。其作品绝大部分都是描写宜昌本土之人文景观。先生诗词清晰展现夷陵川岳,巴楚渊源;三闾大夫悲愤报国,昭君娘娘出塞和亲。寻古栈道遗迹,觅刀剑戟风尘;闻石牌硝烟,忆抗战烽火。作品具有鲜明之地方特色。集中表现诗人对朝夕相依之一方热土寄于眷念和信赖。一首古城颂歌,满腔乡土情怀。翻阅先生大量诗稿,举目皆是三峡生态,巴楚神韵,峰奇峻秀,峡江纤情。诗人对峡州四季景物动静变化及民俗特色更是着墨入微,出神入化。读者可从诗词中直接感受到宜昌人杰地灵,巴楚物华天宝,土家炊筒之腊味,洞藏咂酒之甘醇。薅草锣鼓震山野,长阳南曲咏吊楼。展清江画廊之长卷,识廪君向王之豪气。赞盐水女神之恋情,解巴人发祥之史鉴。正如《水调歌头 . 忆昔麦收进农家》中“皓月挂星空,灶膛火正炽,锅中麦米翻滚,夜静过子时。”“谁料一粥一饭,其难竟如斯。”诗词充满山乡气息。意景交融,恰到好处地展示出作品强大之生命力。
其三,登高眺远,永葆激情。先生年逾古稀,仍保持顽强之生活意志及旺盛之创作热情。数年如一日,精气神依然充沛。视诗词为生命源泉,人生乐趣。
可预言,不出两年,先生新作必将迅增数百。到时,我们又将多抓“几个红头元帅。”也必将为《南榭墨迹》增光添彩;给子孙后代留下宝贵精神财富。先生也必将成为屈原诗坛之新秀而铭载史册,流芳百世!
注:①蓬蒿人。余辉。著名诗人,词人。
作者简介:
陈绍清,字泉,笔名(白水)。湖北咸宁人。一九四五年六月出生,中共党员,大专文史学历。财政干部。中华诗词学会,中国楹联学会,湖北省诗词学会,宜昌市屈原学会,宜昌市老年书画家协会会员。中华《孟尝居》文社贵宾。《神州文学家园》荣誉顾问。现存《山路》及《清泉》诗文选集。《清泉》集被咸宁档案馆与图书馆收藏。作品散见国内及港媒诗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