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波携程 书画同行》之借古开今 独树一帜——再访中国美协理事、新汉画水墨创始人王阔海先生 每天更新 转发有礼
借古开今 独树一帜
——再访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
新汉画水墨创始人王阔海先生
我无意为阔海先生喊辛叫苦,也不存在为其树碑立传的表述,倘若“涉嫌”歌功颂德,仅是缘于笔者的良心、理解、感触和亢奋。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当改革的大潮在中华民族这块古老的大地上奔腾不息、席卷华夏的每一寸土地的时候,当共和国的公民在机遇和挑战面前奋力拼搏,谱写一曲曲动人乐章的时候,古老的中国大地上涌现出一位声名鹤起的开拓者。就是这个开拓者,在中国艺术史上创造了辉煌,他潜心研究40多载,在对传统艺术的继承与改造的基础上创造出了一种脱胎换骨后崭新的新汉画艺术笔墨体系,在中国美术界被誉为“王阔海的新汉画艺术”。
与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新汉画水墨创始人王阔海先生在其画室采访时合影
对于在某些艺术领域涉足不深的我来说,不敢对阔海的新汉画艺术加以评论,但中国美术界名家学者的高度评价是颇具权威的。
这里我不妨把记录整理的部分名家、学者对阔海先生的评价原滋原味地呈现给读者朋友,让人们领略阔海先生的风采:
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主任、中央美院博士生导师邵大箴说:王阔海所走的这条新汉画路子很值得我们注意,首先他很关注现实生活,所表现的是这个时代的人所感所想。再就是他从很多文化遗产当中汲取养料:包括从文入画当中,从唐三彩、寺庙壁画当中,从汉画像石刻、汉画砖、皮影剪纸当中,从大量的民间艺术当中,还有在学校里学的素描造型技巧,揉在一起,形成自己的东西。特别是在汉画像石刻、汉瓦、汉砖方面,转化为现代的艺术语言形态,现代的表现形式,在这方面下了很大功夫,这个功夫下的很好,现在中国画从这方面做文章的人不多。
邵大箴这样评价:王阔海的新汉画,从感觉上看,是从汉画中过来的,但已经不是原来的汉画像石了。这里有他的新的感觉,充分表现了自己的个性,表现了自己独特的创造,这才是新汉画。所以他自己或者是别人称之为“新汉画”,这是可以理解的。而且在创作内容上和形式上非常丰富:有的表现古典题材,有的表现现实生活,有的表现历史故事,也有的表现古代的军事题材,还有仕女。但是他是用现代人的眼光、现代人的感觉去画,这当然属于创新的范畴。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当代中国画的多元化、个性化已蔚然成风。王阔海的新汉画创新也丰富了当前中国画的景观。邵大箴最后说:王阔海一有天资,二能勤奋,三有条件,因为他是部队画家,部队非常重视文艺创作,四有自己的路子,相信在这方面是能够做出很大成绩,同时也是很有实力,很有潜力,很有成就的艺术家。
中国美术家协会艺委会秘书长孙克说:王阔海的新汉画探索非常重要,非常值得我们去思考,非常值得我们去研究,中国的绘画传统非常丰富,这里面不仅仅是文人绘画,还有古代绘画和民间绘画,也正像王阔海刚才如数家珍所列举的那样,这里有很多项目,正如彩陶壁画、四窟石雕、寺庙壁画、泥塑、汉画像石刻、秦砖汉瓦、剪纸皮影、维坊年画、安徽木雕、巴蜀面具等等,这里有丰厚的资源,也是我们宝贵的资源,都值得我们去继承,去研究,并能融合到我们创作中去。这是个大课题,也是个大难题,因为这不像我们继承文人画那样的直接。比如画宋朝的山水花鸟,可以从临摹直接学习,那样相对容易一些,而对古代的绘画进行继承和融合,就不是那么容易。中国画在这方面做的很不够,王阔海能够从古代的绘画中汲取营养,从一开始,对古汉画的模仿,到进入精神层面的继承与延续,从古汉画转换成现代的水墨形式,到表现现实生活与当代人的审美情趣合起来,再结合中国画的意义,这是比较高的形式。比如他那幅《侗族芦笙》就是用新汉画的水墨形式去表现现实生活的。包括对京剧、戏曲人物的再创造和水墨表现,都是很不错的。这已不是简单的模仿,而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过程,王阔海在这方面下了很大功夫,很值得我们去总结,他学习研究这种东西,可以说在艺术上是一种风格,长期坚持下去,就会成为一家之风。
孙克强调:当前中国画的创作确有追风的现象,某人得了大奖,就都画得像某人。你画的细,我画的比你还细。这样做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那就是丢掉了传统写意的精神,离传统越来越远,有一种媚俗的路线出现。所以我们对传统应全面继承,像王阔海这种对古代和民间艺术的继承与探索,没有是不行的,但大家也不能都这样,这叫不可无一,不可有二。所以他为当前中国画的探索提供了一个样品。
中国汉画学会常务副会长顾森说:王阔海新汉画作品在结合古汉画方面,不管从手法上、笔墨上、风格上,很有自己的新意,画面中很有汉画的气势,也很有古汉画的形象,很值得向外界推广。以前艺术界的人把汉画作为一种创作的来源,进行学习和借鉴,我也见了许多,但仿得比较多,就是模仿汉画已有的形式,有的还显得生硬和只仿求表面,如有的是用毛笔画出拓片的感觉,但缺少笔墨层次,很少淋漓酣畅的笔墨发挥。而王阔海却不是简单的模仿,而且我相信他在这方面的研究与探索,也决不是搞了一年两年,而是进行了长期的,十几年的对古汉画、汉文化的吸收、积淀、消化和再创造的过程,把中国画的笔墨加进去,形成了自己的语言,解决了艺术手法的问题。我想他如果只是简单的模仿,也决不会形成他今天这样的艺术规模和自己独特的艺术面貌。另一方面,王阔海的作品很有汉画的气势,也正如鲁迅先生评价古汉画那样:“深沉雄大”。表现出了汉画的博大与雄强,奔放与外张。汉画不能画得柔弱,柔弱决不是汉文化的精神。前几年有些港澳著名学术评论专家指出:要想解决中国画柔弱的缺点,必须靠汉画来解决。著名美术评论家王朝闻先生曾说过:“汉唐艺术,我更喜欢汉”。著名画家袁运生先生在看了汉代艺术后,曾写了一篇文章。题目就是《魂兮归来》。这些都说明汉画是最能够代表我们这个民族所具有的雄浑博大精神的艺术。再者,王阔海的新汉画也很有古汉画中的形象,也很生动。汉画是最直接地、最夸张浪漫地表现出了人类内在的生命力。我想王阔海的新汉画在许多借鉴古汉画艺术形式的画家中是一个成功的范例。这应当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和关注。
顾森最后说:面对西方文化对我们的强烈渗化,我们更应该发扬我们大汉民族博大雄强的文化精神,建立我们强悍的民族艺术,与西方文化相抗衡,守住我们的精神家园。我们还要以汉画学会的名义,以强悍的艺术形式出现,以汉代的手法为主体,搞些大展。我想王阔海能够紧守民族的根、民族的魂,来挖掘和发扬光大,是一种比较好的创作方法,在这方面很有成就,今后我们还可以多多合作。
中国美协副主席、原中国美术馆馆长杨力舟说:早在1996年王阔海就在我们中国美术馆举办过个人画展,当时我就对他说:“你借鉴古汉画石刻与中国画的创作相结合,这是一条路子。”几个月前,我又见到了阔海,他就送给我这本新画册,我当时还是这个观点,充分肯定了这条探索的路子,军艺毕业的学生能力都很强,王阔海又是其中很突出的一位。在这个创新的时代,各自根据自己对中国画,对传统的理解和对艺术的积累,走出自己独特的道路,创造出自己的艺术品种,创造出自己的艺术风格,这是非常好的。这次十届美展,有的专家评论“可圈可点的作品很少”。这种高标准的要求是可以的,但我们也应当看到这次全国美展画家的风格还是多种多样,艺术家的探索是很自由的,也是很有成效的一次画展。在这些画家大量的探索当中,我觉得王阔海也是最突出的一位。
杨力舟说:我想就“新汉画”的提法与各位专家、各位作家、与阔海商榷。我之所以支持阔海走这条路,其本意是通过借鉴创造出一种新的绘画风格和绘画品种,而不希望是汉画像砖的重复,实际上也不可能重复,因为汉画像砖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艺术品种,而且它是石刻,你是现代的水墨形式,不一定叫“新汉画”,你也可能是为了打出自己的艺术品牌,但更准确地说应该是王阔海的现代水墨画。
中国美协理论委员会副主任刘曦林说:王阔海对汉画的笔墨转换有四个特点:第一是直接对汉画像石的平面结构和黑白关系进行转换。实际上汉画像石一开始是没有黑白关系的,因为有了拓片,所以看到了黑白关系,看到了斑斑驳驳的艺术效果和金石之气,看到了灵活自如的时空处理方式,这也启发了王阔海的笔墨转换。第二是内美的转换,也就是把汉画的内在的东西含在笔墨当中,把汉画像石的基因转换成笔墨基因,把汉代大气磅礴的精神融在水墨中,升华为自己的笔墨语言,我想这是非常难的。也可能是一个并未穷尽的过程,也可能是一个开端,而这个开端,他已经开了十来年了。毕加索的玫瑰色时期和蓝色时期也经过了若干年的转换,第一个脚步印踏的深一点,再踏第二个脚印,那样才扎实。我想阔海在这方面是很有潜力的。第三是王阔海在转换充分利用了没骨与飞白的笔线和流动的墨痕,在水墨的渗透中留了白线,白线也相当于我们平时国画的黑线,不过是以白代黑、知黑而守白。这与汉画像石刻的阴线有着密切关系。当然他所运用的线条与石刻的阳线也是有关系的。第四点是他在对汉画像石的转换中,将其淡雅化了。这有可能与他的作画程序和方法有关,抑或是与他追求散淡空灵的境界有关。如他画的京剧人物色墨交融幻化,很有韵致,也很耐看,在他朴厚的北方人特质中又似乎有南方人的灵动,我想这也是阔海的一种表现。
刘曦林强调:总的来讲,王阔海的创新丰富了中国画的表现力,可喜可贺,但有几点值得商讨,那就是在内美与外在形式的转换中,要根据内美的需要,确定外在的形式。比如画力度很强的内容,淡墨是否少了一点,枯笔是否再多一点。在中国绘画传统中,淡墨画到“毛”为上,反过来在表现轻松的题材上,或许更为淋漓一些,如那些没骨的京剧人物,水墨淋漓、色彩斑谰,这都很好。如表现人生题材,《哥俩好》、《山里娃》我在他家里看过原作,这些作品拘束少了一点,笔墨的发挥多了一点,是非常好的作品。总之要压低数量,提高质量,画出无愧于这个时代的精品力作,等下次再出画册的时候,这个海会更阔更大。
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全国政协委员、著名画家冯大中说:当前流派纷呈的中国画的发展,已进入到一个大的艺术综合时期,它呈现着对原始艺术、古典艺术、现代艺术及民间艺术的融会贯通。如何选择各自创新的坐标点,却需要“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苦修和“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毅力。这个“青山”就是要重建属于自己特征的艺术语言形式。“不是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这是经过炼狱后的大彻大悟和大自在的艺术境界。我觉得王阔海就是得此境界的一位。
冯大中指出:1800年前的东西汉时期,民间艺术巨匠们镌刻在石头上的画像,深浅浮雕,阳面阴线、形式多样、极尽夸张浪漫之能事,且博大精深、朴拙典雅,浑厚奔放,先人无论凿马刻人,铭兽镂神,都能摅骋技巧,委蛇有章,加之千年的土侵风化,更显其鬼刀神斧之功,它是中华民族绘画史上的一座灿烂的艺术宝库和丰碑,以其无与伦比的艺术魅力彪炳千古。
冯大中接着说:著名老画家于希宁先生高兴地说:“他不是一般的中年画家,是中国美术界的宝贝。”我感到王阔海的新汉画有三个特点。一是王阔海创造性的利用传统符号编织出一种能够化合汉画石刻艺术魂魄的笔墨语言形式,而且这种形式语言不仅能够表现古典题材,还能够表现现实生活,是一种通今贯古的大语言。二是王阔海新汉画艺术作品是带着现代人的思维观念与情感去观照古汉画艺术的,并汲取精华进行古典或现实生活题材的再创造,是用中国画笔墨写出来的画,而不是单纯仿制古汉画石刻本身。是对汉画石刻艺术和民间艺术的变异与发扬。三是开拓了中国画一个崭新的审美空间。纵揽中国画发展史,任何一种新的笔墨样式与风格的出现,都是发展了和丰富了中国画的表现技法,又拓展了一个审美的空间。
中国美协理事、总政艺术局美术干事李翔说:我与王阔海是战友,也是老同学,对他的艺术追求和这十几年来他所走过的道路非常了解。王阔海首先非常刻苦,同学们都不如他刻苦,他每天晚上画的很晚,速写画的最多,有“拼命三郎”的绰号。再一个就是他自己认为要缺什么补什么,决不回避,决不绕道而行。比如他缺文学,就主动地靠近大作家李存葆,在他那里学到了很多的文学知识与国学知识,丰厚了自己的文化底蕴。再比如对造型色彩、笔墨等等方面的不足,只要比他强,他都能虚心求教,不耻下问,有一种对艺术执著追求的精神。
李翔接着说:再一点就是有一种山东人豪放的性格,敢画敢试,敢探索敢创新。这十几年来,他所走过的路,就是一条努力使自己和别人不一样的路。他一开始画的画,大体风格跟别人都差不多,但自从汲取了汉画营养以后,他就画的跟别人不一样了,这是很难得的,在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肯定后,更是一发而不可收。更难能可贵的是他能用汉画转换的艺术形式和表现技法去表现现实生活,去画军事题材的大创作这是非常困难的。因为军事题材大创作与汉画之间相去甚远,别人也从没有这样搞过,但他能结合起来,这确实不容易。比如今年十届美展,他在总政创作班画的一幅表现二炮导弹部队对导弹加注燃料的题材,叫《对接》,一开始稿也是运用传统的写实手法,后来我与他讨论还是回到自己比较熟悉的汉画技法中去,结果他又重新把素描稿改成了具有碑刻形式的底稿,经过落墨的反复周折费了很大的劲,终于画出了具有碑刻效果,又有笔墨飞动的艺术效果。作品不仅参加了全国美展,还被浙江博物馆收藏。
李翔最后说:王阔海的探索之路走到今天,今后的路到底怎么走很重要。我觉得,非要像什么并不重要,不像什么才更高级,最后应走到只像自己的才是目的。
中国美协理论委员会秘书长、美术观察主编李一说:新汉画的提法值得关注,值得思考。这与新文人画、新写意的提法有共同之处,都是在已有的传统艺术上贯以“新”字,目的都是想再现传统,这是一种理解。再就是新汉画是对古汉画的吸取借鉴,再创造出新的写意画,这肯定是一条正确的道路。还有一个理解就是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复兴这个角度,再现汉唐雄风,倡导一种民族绘画的新样式、新风格。从这个角度看,新汉画的提法很有意思。
李一说:再谈一下王阔海的作品,因我没有看到原作,从画册的作品看,基本分两类面貌,一类是反映现实生活的,如表现部队题材的《整装》,表现民俗题材的《唠嗑》,表现历史题材的《岳飞抗金》,这正如各位专家们谈到的那样,王阔海在表现现实生活方面是很有成就的。第二类作品是汉画石、汉画砖的形式,做了一些转换,应该说有自己新的语言,注重构图的疏朗、节奏和韵律,有其成功之处,也有不足,如表现汉画的厚重不足,汉唐的博大厚重是我们今天更应当注意的。继承有两种,一种是形式,一种是精神,我们更应发扬汉画石刻中现实主义的精神,更好地为表现部队生活服务。
美术观察副主编、栏目主持张桐禹说:王阔海先生的新汉画对我们中国画而言是一个亮点,也是一个启示,可以启发我们重新反思中国画的造型观。可以启发我们重新寻找中国绘画传统中所丢失的,也是非常重要、非常宝贵的环节和链条,来进一步丰富我们中国画的资源和精神文化资源。总之给我们一个警醒,打开了我们的思维。我想这是王阔海先生新汉画的特殊意义。
张桐禹说:每当一种艺术出现问题的时候,其创新的呼声就会高涨。近百年来,中国画在东西文化碰撞交汇击荡中,其实并没有走的太远。中国人物画的成熟实际早于山水花鸟,但其成就正好相反,中国人物画在倍受重视的今天,不尽人意的是画家们积极地吸取西方艺术营养的时候,我们中国画的精神资源和形式资源正在枯竭,我们几乎走着走着不知该怎么走了。我们在注意吸收西方艺术营养的同时,发现我们的一只脚却踏进了西方的家园。我们没有很好地把自己的经典和文脉接下来,结果两头都不是。好在这种状况有好多画家正在反省。那么王阔海先生的画册说明,他把艺术的支点投向了汉画,这是个亮点,也是个启示,因为汉画本身,也是中国画,而且是中国画不可或缺的链条。
张桐禹最后说:我们的中国人物画创新余地非常大,因为在此之前在古代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碰撞中,我们丢掉了许多宝贵的东西和空档的环节,我们可以去寻找。所以王阔海的新汉画给了我们一个警醒,帮我们打开了思维,对中国传统绘画应全面继承。对汉画的吸收是一条路,还有更多别的方式,王阔海先生对汉画的吸取是从表面形式的还原呢?还是从形式背后的精神链中相衔接?我认为还是应该从精神层面去吸收,把固体变成液体,去掉表面模式,我认为这是最重要的,这方面王阔海先生能不能再深挖一些,把这些东西九九归一,敢于打碎一个你,再造一个你,这才是最大的根本。
中国美术杂志主编徐恩存说:我曾经在王阔海的电视专题片中解读过他的作品,他的新汉画研究已经10多年了,而且取得了很大成就。正像各位专家们在刚才所说的那样,对于汉画的探索和借鉴不是目的,只是手段。目的是表现现实,表现部队沸腾的生活,汉画在这方面运用好了,可以使作品产生力度和阳刚之气,可以产生不同的视觉效果。
徐恩存说:王阔海新汉画探索,另外一个意义就是前一阶段出现的新文人画,它使中国走上了小情调、小趣味,在商品经济和市场操作的情况下,大张旗鼓地席卷了整个中国画坛,我认为这是不健康的。我们用这个角度来看王阔海的新汉画创作就有特别的针对意义:那就是重新审视传统。到底什么是中国绘画传统?文人画是传统新汉画也是来自传统,文人画的笔墨精神应当吸取,但作为过去古人所表现的一种方式,显然离我们现实生活距离很大。新汉画给我们的启示就是怎样真正汲取中国的文化精神,而中国文化精神到底是什么?这在汉画里面,在古代建筑里面、在青铜器里面、在民间艺术里面、在中国的古代哲学里面都能找到答案。这里面很少有文人画所表现的佳人纨扇、对奕闲游之类的小情趣,而是浑厚与奔放、博大与雄强、阳刚和力度的东西,而王阔海恰恰选择了雄浑博大,甚至是悲壮的艺术道路。这条道路恰好适合了军旅绘画的需要,如果把新汉画作为一个新的起点,继续走下去,就会产生一个军旅绘画的样式,那他的贡献就更大了。徐恩存强调:王阔海的新汉画创造给我们提供了许多思考,当然他也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在肯定王阔海新汉画的同时,也希望王阔海为军旅绘画做出新的贡献。
文艺报美术专刊主编王爱红说:作为一个艺术家、画家,关键要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大自然的美无处不在,王阔海老师能够发现汉画像石与中国画笔墨之间,一种能够打通的形式,进行了由石刻形态向水墨形态的转换,并进一步的开拓,画出了象戏剧人物这样一种汉画中没有的艺术性,这本身就是创造,继承也是对中国文化艺术多方位的继承,我觉得王阔海的新汉画完成了同传统模式向现代艺术样式的转换,是非常可取的。第二点,作为一个艺术家,到了一定的艺术高度以后,关键是要创造一种艺术的形式。形式美非常重要,历代大家都有自己鲜明的艺术形式或者说艺术样式。克莱夫贝尔曾说:“艺术是有意味的形式。”这就说明形式美的重要;第三点,各位专家提出“新汉画”能不能这样叫,我认为能够提出“新汉画”本身就是一种胆识,这说明王阔海老师艺术追求的方向性、明确性,应当坚持下去。
中国作协副主席、原解放军艺术学院副院长李存葆说:阔海对艺术追求非常刻苦,像一个老农民辛勤耕耘,并能从汉画中吸取营养,转换成自己的水墨形式,并作为自己艺术风格的标识,是一条创新的路子,应该肯定。其实王阔海最早是在我家里看到一套武梁祠拓片的。我让他看者无心,他却观者留意,就开始了这方面的研创。谈到创新无论是画家还是作家,简直太难了。而艺术又离不开创新,但这必须从传统文化的深处走来。昔日之新,是今日之旧,而今日之新,又是未来之旧,艺术史就是这样走过来的。但从大的空间范围来讲,艺术又是没有新旧之分,只有好坏之别。而艺术品与科学和工业系列产品有所不同。在科学上,电灯问世,油灯必然熄灭。汽车奔驰,牛车自然安息。但在文学艺术上,《诗经》、《楚辞》并没有因为迪斯科的疯狂而失去浸润今人心灵的魅力。《红楼梦》也没有因为波音747的腾云驾雾而香消玉殒。一部“沙士比亚”也没有因为氢弹的爆炸而消减了震憾心灵的力量。就美术作品而言,八大山人的作品也将会伴随着人类走向永恒和终极。
李存葆强调:对于传统,我也想谈点看法。传统既是可以佩带在脖子上的金项链,又是能够捆住手脚的铁索链。既是指路标,又是拦路石。看你如何去继承,去挣脱。艺术又是综合体,阔海能从各种弟妹艺术中吸取营养,对于文学,他这些年也孜孜不倦,唐诗宋词也读了一些,古体诗很难,其中格律平仄要求很严,但他也不畏其难,知难而进,刻苦钻研,这都丰富了他的学养。没有深厚的学养,怎么能创造出好画来呢?对国画而言,有人说“笔墨等于零”。这话不管是谁说的,我是坚决不能同意的。因为国画是“国粹”,靠的就是笔和墨。这对作家而言,等于说“文字等于零”,而作家恰恰运用没有呼吸、没有知觉、没有生命的汉字小方块,排列成稍大一点的方块,并鼓捣的活蹦乱跳,明智达理。这就是文字本身的作用。而中国画是将笔墨作为根本的语言形式,又怎么能说笔墨等于零呢?最后祝愿王阔海在已取得的成绩基础上,不断完善自己的艺术形式,进而迈向创造自己艺术符号的高标。以阔海的天资、学养、灵气和勤奋精神,我们是可以期待的。
第二炮兵政治部宣传部副部长张玉华说:王阔海是我们二炮政治部创作室专业画家,当时根据他的创作成绩,从济南军区被调到了我们二炮已经8年了,这8年来,王阔海对艺术上探索中迈出了自己坚实的步伐。王阔海非常热爱二炮生活,他刚来我们二炮不久,就迈开了双腿到部队中去,到深山老林中去,去体验二炮部队的生活。因为二炮部队的生活对他来讲是非常陌生的,但他能够很快地融入二炮的官兵,为我们二炮官兵作画。并能够运用他所研究的新汉画技法,去表现二炮这个现代化、高科技建设的部队生活和训练生活,如他所创作的《神剑之魂》、《倚天长剑》都在全军获过奖,他创作的革命历史题材《凉山托子》在全国获过银奖,他今年参加全国十届美展的反映二炮题材的创作《对接》被浙江省美术馆收藏。他所创作的历史战争题材《岳飞抗金》、《成吉思汗西征》被军事博物馆长期陈列。他取得这些成绩,包括他所研究的新汉画,不仅在社会上造成比较大的影响,也为我们二炮赢得了荣誉。希望王阔海今后更加深入二炮生活,创作出更多能够反映二炮部队生活的精品力作……
够了,名家也好,大家也好,专家也好,学者也好,对阔海的评价之高,在中国美术界恐怕是少有的。事实上,阔海独僻蹊径、借古开今的艺术造诣在今天恐怕也不多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