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因与收果》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
一个真实的故事,发生在太行山脚下一个小山村里。
在这个名不见经的小庄子里,有一对生于清朝末年的老夫妇,先生是种田高手,女士是贤妻良母。他们膝下有一男两女,过着男耕女织和“老婆孩子热炕头”的幸福生活。
在密如树叶的岁月里,两位老人转眼就到了“夕阳红”的晚年。真可谓是:时光飞逝,白驹过隙啊。然而,不幸的是两位老人都先后得了重病瘫痪在床,完全失去了生活的自理能力。他们的几个子女,开始的时候还是比较尊重、孝敬父母的,伺候的也比较到位。请医送药,端茶倒水,喂水喂饭,帮扶上厕所,给老人洗澡換洗衣服被褥,陪老人聊天缓解寂寞。老人虽然有重病,但是心情比较舒畅,一家人的日子过的其乐融融,幸福温馨,有滋有味,人见人夸,挑指称赞。
可是,“百天床头无孝子”啊。时间一久。他们的子女便渐渐的开始反感。对老人由逐渐慢待到漫不经心,由心生厌倦到很不尽心,最后以至于态度冷淡,待搭不理。
子女们退休后,经常和邻居们在院子里打牌,不大的农家院,经常是门庭若市,欢声笑语,大家乐的手舞足蹈。就在子女们乐不可支,兴致勃勃的时候,老人在屋里喊着说:“儿啊闺女啊,我要去(茅的)厕所屙屎。快过来扶我一把呀”。可是,子女们个个都听的明明白白清清楚楚,可他们不仅无动于衷,而且还说:“事真多,真麻烦”。这些短句,字数不多却如利刃刺心窝,语不重却似三久天的冰霜严寒,声不大却让人骨头不疼肉疼。连好心的邻居也听不下去了,劝他们说:“快去看看,要不就拉炕上了”。老人儿子却说:“不理他们还好点,一搭理他们事儿就更多”。就这样,老人一遍的喊,孩子不理睬,两遍的叫,闺女假装没听见,一遍又一遍……。可子女们却置若罔闻,根本无视老人们的存在和非常的需求。于是,老人们就不喊啦。
等他们打完牌,不得不去看看老人的时候,老人早已经把被子褥子上拉的全是屎尿。他们也不给处理,然后就这样把老人置于屎尿窝里。这个难受,这个窝囊,这个无奈,这种折磨,这个叫天天不应,喊地地不灵的无奈啊,真如“人间炼狱”啊。
一天两天很多天,屎尿渐渐的发酵。产生的有害菌残噬着老人的病体,两位老人身上遍是褥疮,而且长了蛆虫。这些蛆虫吸吮着老人的血水,个个膘肥油光,肥头大耳,神气活现。不单成群结队的在被窝里爬来爬去,而且把老人的身上咬的遍体鳞伤。期间的痛苦可想而知!没有经过的人是不可能有体会甚至是无法想象的。
这些事情啊,有多么残忍多么可怕呀!但比残忍本身更可怕的是在子孙心里刻下了很恶劣且无法平复的烙印,对子孙产生的负面影响十分巨大。
没过多长时间,两位老人先后委屈痛苦地离开了人世。光阴荏苒,时光如梭。若干年过去了,老人们的儿女也来到了当年父辈的年龄段上。很不幸也很巧合的是,他们先后也患上了和父母基本上同样的疾病,半身不遂,瘫痪在床。
可悲的是,当他们有需要呼喊子女的时候,子女们有时候表现的不够积极主动。他们就抱怨说:“你们怎么这样的不孝顺呢”?子女们回敬他们说:“我们再怎么不孝顺,也比你们当年对我们的爷爷奶奶要孝顺的多呀”。一句话噎的他们哑口无言,只有痛苦的嚎啕流涕。默默地把自己酿造的苦果咽在了肚子里,“打碎牙齿和血咽”啊。
这是不是因果报应?咱不作分析。但有个关键必须肯定:要想子女孝敬我们,那么我们要首当其冲,理直气壮地先把自己的老人、长辈孝敬(顺)好。
因为,这叫“上行下效、种因收果”。
山里布衣
编辑: 孔建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