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学诗札记(1761一1770)
童年学诗札记(1761)多年来,在参加各类文学活动中,我们经常会听到有的业已知名的诗人讲“诗无定法”、“诗无达诂”、“诗是不能言说的”等等看上去似乎无懈可击的“当行”话。我并不是反对这些内行话,我只是觉得,作为长期研究现代诗艺术创作实践和诗学理论的所谓“圈内人”,千万不能动辄总是喜欢拿这些“行话”当作回答现代诗艺术创作具体细节乃至源头性、本体性问题的托词。比如,你心目中最理想的好诗都有哪些特征?针对这么一个涉及到诗的实质性且具体的问题,作为比较专业的诗评家或知名诗人,你总不能囫囵吞枣一带而过吧!今天童年想就这一问题抛砖引玉,期待方家批评。其实,就这一棘手诗学话题,我在《童年学诗札记》中已经作了不下50次回答。但愿这次回答不是画蛇添足。

我所理解的好诗,至少应当具备以下十个特点:
(1)敦厚包容的文化积淀;
(2)孤绝复杂的个性魅力;
(3)自由开放的探求精神;
(4)广阔多元的审美视阈;
(5)超凡脱俗的博大情怀;

(6)直抵灵魂的意象空间;
(7)力美并举的知觉内核;
(8)浑然天成的灵动气韵;
(9)松紧有致的内在张力;
(10)精粹纯净的诗性语感。

(未完待续,稍安勿躁)
◆童年简介:

童年,本名郭杰,男,汉族,1963年12月出生于安徽省蚌埠市,系中国诗歌学会会员。自1980年习诗至今已四十余年,笔耕不辍,师从洛夫、丁国成,乔延凤等前辈,诗风多元,中西交融,始终坚持创作实践与理论挖掘互补并重。曾策划中国诗坛第三条道路与垃圾派“两坛(北京评论诗歌论坛和第三条道路诗歌论坛)双派(垃圾诗派和第三条道路诗学流派)诗学大辩论等各类文创活动,多部诗歌原创作品和文艺评论文章入选各知名文创艺术平台。代表作有《天黑之前》、《河》、《短歌》、《短章》等,著有《童年文化批评诗学札记》等文艺批评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