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讲理(礼)的上吴家花园”
吴修亮

明朝末年莱芜“癸未之难”后,莱芜吴氏二支十一世祖吴迪携家豢由城里迁到城东居住。由于东面岭上盛开了一种野花,形成一天然花园,故冠以姓氏,住地取村名为“吴家花园”。
享有“名门望族”之誉的莱芜吴氏于明洪武二年自河北枣强迁居今钢城区颜庄镇南港建村。吴迪的三世祖吴拯开始步入耕读世家。四世祖吴江获甲申会试副榜,先后任武乡训导、盐山教谕等职。五世祖吴梦弼为廪生。六世祖吴继善三岁丧父,历经磨难却读书不辍,学识渊博,人称东岩居士。

七世祖吴来朝 字义庵,世称封君,平生博览群书,精通经史,善于写作,据县志记载:“莱邑为古文者,始于吴来朝”。 明万历三年(1575年)岁贡生,后任山西荣河县知县。虽然之前没有仕宦经历,但他凭借丰富的人生阅历和深厚的儒学修养,吴来朝把这个偏远的小县邑治理得井井有条。“县民游惰,土地荒芜,来朝出资购茅棘,民争芟刈送县庭。乃教民耕,给以牛种,岁除一县皆化为良田,又令夫人教人纺织。由是户口繁盛,甲于他县。”(《民国莱芜县志》)由于吴来朝造福于荣河县百姓,荣河人民特地运料到莱芜,为其建了一座生祠。
在家族文化的熏陶下,吴来朝次子吴鸿洙、季子吴鸿功、孙吴暐先后中了进士,其孙吴晖中万历四十年壬子科举人,孙吴㫛举崇祯丙子乡试。至此有了“一门三进士,父子五登科” 的盛况。

受家族影响,吴家花园村历来重视教育。清朝末年三百来人的村庄就有十三个人考取秀才,成为远近闻名的“秀才村”。
村民虽以务农为主业,然与其它村不同的是,村里私塾多,教书先生多,读书人多。《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的传播,注重礼教蔚然成风。因此,十里八乡都知道,吴家花园讲“礼”的多。附近庄里有不讲理(礼)的或是有理说不清的,就让他去吴家花园受教。至此,就有了“不讲理(礼)的上吴家花园”之说。
村里流传着一个故事,过去莱芜人去博山做买卖,都是推车挑担,经和庄、青石关进入博山。吴家花园村的一吴氏村民,去博山做买卖,途经一庄,见村里扎戏台,准备唱大戏,见村民欢天喜地的样子,吴氏问:“这不过年不过节的,唱的什么大戏?”村民告曰:“俺村里破天荒的考中了一个秀才,唱戏祝贺!”吴氏曰:“我以为什么大事,原来是考中了一个秀才,俺吴家花园秀才多的是”,说完就走了。
不知此话怎么传入这个秀才耳朵里,他不以为然,以为这个吴家花园的人说大话。一天,正好莱芜东关大集,这个秀才接就赶集,来到吴家花园打探虚实。村民把他领到最负盛名的秀才吴嘉懿(字朴庵,号桃村)家里,说明来由,吴嘉懿说:“来者是客,你先歇歇脚,喝口茶,我给你叫秀才去”。吴嘉懿通知完后,回来陪客人喝茶。

不一会,来了一个背粪筐的,吴嘉懿说:“这是俺庄的秀才”。这个秀才不信,一个拾粪的能是秀才?一番客套后开始交流,谈书论经,花园秀才对答如流。先后来了十多个,有扛着犁头的,有扛着锄头的。一一过招后,这个秀才败下阵来。吴嘉懿说:“俺庄干农活的好多是秀才,再给你叫两个来?”。此时,这个秀才已羞愧难当,摆了摆手,红着脸起身告辞走了。
自此吴家花园更是声名远扬, “不讲理(礼)的上吴家花园”的威名家喻户晓,一直传颂至今。
近现代更是拥现出了大批的优秀人才,以教育家、文学家吴伯箫最为著名。
解放后,新中国普及教育,吴家花园村村民继承发扬尊师重教的优秀传统,背靠县城丰厚的教育资源,历年高考成绩在城区名列前茅。现有本科以上学历人员102名,其中博士及博士后人员4名,研究生23名,成为名副其实的“秀才村”。
2022年9月于吴家花园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