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黄埔村:每一个祠堂都有着说不完的传奇故事
曾祥裕 曾海亮

曾祥裕率弟子多年来行走神州大地作人文地理考察,承蒙弟子与易友鼎力相助,才路路畅通。
考察岭南时,得益于广州蔡总的热情接待,我们入住在广州海珠区琶洲岛一个酒店,此处为经济旺地,广交会 展等会展中心均在汇聚,站在十七楼与珠江相望,还有一大片绿色湿地。
闲暇时,蔡总向我推荐附近有一个地方黄埔村---黄埔古港。
黄埔村原名凤浦,是因传说中一对凤凰飞临此地而得名,凤浦牌坊就是见证。

开车离酒店约十分钟,我们到了黄埔古港,首先参观了黄埔古港历史陈列馆,从中了解到,南宋时期已有很多商船停靠于此。
明朝实行海禁政策后,不准外国贡舶驶入广州内港,只许其停泊在黄埔,在此建有码头、税口,黄埔正式成为广州的外港。
万历年间(1598),此地建成海鳌塔,即琶洲塔,成为船舶的“海望标志”,这是外船进入广州的最早标 清中后期成为中国唯一的通商口岸,是中国与世界各国友好交往的历史见证地。
在黄埔古港辉煌时期,“哥德堡号”与“中国皇后号”的到访,更是对当时中外文化的传播交流起到了深远持久的作用。“哥德堡号”是大航海时期瑞典著名的远洋商船,早在18世纪30年代,“哥德堡号”就曾三次不远万里来到广州,揭开瑞典与广州友好交往的第一页,也揭开了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一页。
人们戏称,一只凤鸟衔来的世界大港!
对外贸易以水运为主,这也是风水中“得水为上,水为财”的明证。
我们走进熙熙攘攘的黄埔古港,今天它开发为一个旅游景点,无需门票,每日吸引了不少游客,带旺了附近商铺,街巷开了不少餐馆和土特产店,尤其诸如艇仔粥,姜撞奶之类的饮食店人头攒动。
我们漫步在黄埔村,纵横整齐、南北贯通的街巷数十条,路面整洁,难能可贵的是村里仍保留着不少古祠堂,古民居,古庙宇,重现了昔日的繁华风貌。
“十屋一祠”,静立于幽长的巷弄中,安详地诉说着远去的故事;展现了黄埔古港孕育了众多历史风云人物的繁华一页。
黄埔村中,有梁、冯、胡、罗四大姓氏,还有关、黄、卫、陈等小姓。

我们观察到大户人家的祠堂往往在更醒目处,而且建得豪华,而且占得一方好风水,如胡氏宗祠坐向为子兼癸,晃亭梁公祠坐向为乾兼亥。通过一个宗祠的选址、规模模和装饰,我们可以解到它的地位和富贵状况。
每座祠堂门前,均立着一对石狮子。大门两侧的门脚上,大都刻有形态各异的浮雕。图案多为花鸟树木,线条精细,形象逼真,雕刻精妙,尽管经过漫长岁月的磨损,大部分仍然保存得较好。
建筑专家考证认为,现黄埔村保存的祠堂中,建筑风格基本与珠江三角洲地区祠堂的建筑风格和式样一致:青砖建筑,花岗岩墙裙、铺砌灰绿筒瓦顶的硬山建筑,风火山墙;中堂中基、石柱、石枋上的石雕狮子,雕刻风格粗犷,梁架上精雕细刻的花鸟、人物纹饰丰富。
我们走进胡氏宗祠,这是一座建于清代的黄埔村胡姓开基祖祠堂。祠堂外表壮观,在众祠堂里规格较高, 广场立着一块极高的石碑,上书“戊子科乡试中式第二十八名武举”。立碑的时间是康熙四十七年,已经是200多年前的事了。

祠堂保存非常完好,不知是否进行过修缮。两侧偏房墙面上的石(砖)刻,色彩艳丽,图案清晰可见。柱子上的石刻,也一样清晰。图案包括花鸟虫鱼,龙凤缠绕等,还有栩栩如生的人物雕刻。抬头望去,所有横梁和支撑屋顶的建构,竟然全是实木雕刻,有的柱子直径达50cm左右。
祠堂天井放水为“四水归堂”,把瓦面的雨水从东南西北四面引到天井,四面的水汇合之后从暗渠流向祠堂前的池塘。
黄埔村八口池塘呈星状分布,分别取名天、地、玄、黄、宇、宙、洪、荒,反映了村人敬天畏地意识,也是有聚八方之财之祈福作为。
胡氏宗祠曾出了一位了不起的人物---- 胡璇泽(1816-1880年),一名玉玑,号琼轩,人称黄埔先生。
胡璇泽于青年时,随父及叔父等人去新加坡经商,设黄埔公司;数年后业务拓展,声名渐隆;后兴学办医院。他历任新加坡农艺会副会长、立法院非官方议员、铁路公司临时总理、太平局绅,受赐C.M.G三等勋章。1877年,胡璇泽被清政府任命为中国驻新加坡第一任领事,同年被俄国沙皇任命为俄国驻新加坡领事,1879年被委任日本驻新加坡领事。
他身兼三国领事,被传为佳话。英、美、法三国,将其生平事迹和功业,各谱一书以为楷模。1880年3月27日,胡璇泽病逝。各国公使馆均下半旗致哀,清廷特加赠太仆寺卿衔。
我们对胡璇泽赞叹不已,身兼三国领事,这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呀!
离胡氏祠堂不远,便是村里的祠堂大街。主山冯公祠、化隆冯公祠、晃亭梁公祠、左垣家塾等古老祠堂多分布与此。
因时间的关系,我们只走进了晃亭梁公祠。
其占地近500平方米。据介绍,“晃亭是黄埔梁氏第十四世,全名叫梁国炽,字辉上,晃亭是他的号,曾被封为通奉大夫、昭武都尉。”晃亭梁公祠为三进三间,祠内雕饰精美,为嘉庆九年(1804)年建造,距今已经有211年,当时祠堂建好后,梁晃亭自己提笔书扁为“师俭堂”,由当时的翰林院进士刘彬华书写一对楹联“处世有良规,刚柔并济;治家无别法,勤俭交持”。
说起梁晃亭,他还引进中国天花疫苗第一人。
据《梁氏家谱》记载,梁国炽“少孤,事母维谨”,曾经多次考取功名,但事与愿违,于是去经商,在商行中做伙计,他为人有善心,喜欢救济他人。在梁国炽背井离乡出国后,国内开始盛行天花病,在没有药物根治的情况下,天花犹如洪水猛兽侵蚀着国人的生命,死者不计其数。梁国炽虽身在国外,但仍关心着国内事宜,对被天花所折磨的国民十分怜悯。
《梁氏家谱》载:梁国炽“闻西人有种牛痘法,取牛所患痘浆,刺人臂,令痘出,数日即痂,无以苦。”于是,梁国炽以重金购买了这个方法,并学习。梁国炽学会种牛痘后,一开始时,对国民免费种痘,目的就是为了推广,后来才以此为业,发家致富,晃亭梁公祠就是在他富裕起来后建造的。
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 梁晃亭,慈悲心肠,功德无量!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每一个祠堂都有着说不完的故事,倘若想要了解,必须放慢脚步,细心聆听村中老人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