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乡党第十》内容提要:本篇可以看成是上半部《论语》的附记,类似于现代文体中的“纪实报道”“人物传记”之类文章,可以说是孔门的“报告文学”,比较详实地记录了孔子在各种场合的言行举止以及个人生活方面的细节表现,再现了孔子的生活态度和真实的生活情形,既显示出孔子正直、严谨、仁德的品格修养,也给我们描绘出了一代圣人的生活画卷,为后世了解孔子、研究孔子,提供了生动的素材。原文本是一章,后世学者为了解读方便,将其分成了27章。

衣着与饮食习惯
接下来的几章写孔子的衣着与饮食习惯,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孔子在生活中是何等严谨的一个人。为了阅读方便,我们直接将注解放在原文之后。
【原文10•6】君子不以绀緅饰(绀,读gàn,布料的颜色,深青透红,用于斋戒时的服装,緅,读zōu,黑中透红,丧服的颜色。孔子认为,君子不用深青透红或黑中透红的布料装饰平常穿的衣服),红紫不以为亵服(亵服,即平时穿的衣服。春秋时认为,红紫不是常色,所以便服不宜用红紫色)。当暑,袗絺绤(袗,读zhěn,单衣;絺,读chī,细葛布。绤,音xì,粗葛布。这里是说,穿粗的或细的葛布单衣),必表而出之(即:把麻布单衣穿在外面,里面还要衬有内衣)。缁衣,羔裘;素衣,麑(读ní,小鹿)裘;黄衣,狐裘。亵裘长,短右袂(袂,读mè,右袖短一点,是为了便于做事)。必有寝衣,长一身有半。狐貉之厚(厚毛的狐貉皮)以居(坐)。去丧,无所不佩。非帷裳(上朝和祭祀时穿的礼服,用整幅布制作,不加以裁剪,折叠缝上),必杀之(杀,裁。一定要裁去多余的布)。羔裘玄冠(玄冠:礼帽)不以吊(不用于丧事)。吉月(每月初一),必服而朝。
翻译过来就是:
君子不用深青透红或黑中透红的布料装饰平常穿的衣服,不用红色或紫色的布做平常穿的衣服。夏天穿粗的或细的葛布单衣,但一定要套在内衣外面。黑色的羔羊皮袍,配黑色的罩衣。白色的鹿皮袍,配白色的罩衣。黄色的狐皮袍,配黄色的罩衣。平常在家穿的皮袍做得长一些,右边的袖子短一些。睡觉一定要有睡衣,要有一身半长。用狐貉的厚毛皮做坐垫。丧服期满,脱下丧服后,便佩带上各种各样的装饰品。如果不是礼服,一定要加以剪裁。不穿着羔羊皮袍和戴着礼帽去吊丧。每月初一,一定要穿着礼服去朝拜君主。
【原文10•7】齐(同斋),必有明衣(斋前沐浴后穿的浴衣),布(动词)。齐必变食(变食,即改变平常的饮食,如不饮酒、不吃肉等),居必迁坐(指从内室迁到外室居住,意为不和妻妾同房)。
翻译过来就是:斋戒沐浴的时候,一定要有浴衣,用布做的。斋戒的时候,一定要改变平常的饮食,住所也一定从内屋迁到外宅(不与妻妾同房)。

【原文10•8】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饐(饐:读yì,陈旧的食物)而餲(餲:读ài,变味了的食物),鱼馁(不新鲜)而肉败(腐烂、不新鲜),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是时令的食物,意即不新鲜),不食,割不正(切得不方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同“饩”,音xì,即粮食)。唯酒无量,不及乱(指酒醉)。沽酒市脯(熟肉干),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
翻译过来就是:
粮食不嫌舂得精,鱼和肉不嫌切得细。粮食陈旧和变味了,鱼和肉不新鲜了,都不吃。食物的颜色变了,不吃,气味变了,不吃。烹调不当,不吃。不时令的东西,不吃。菜肴切得不方正,不吃,佐料放得不适当,不吃。席上的肉虽多,但吃的量不超过米面的量。只有酒没有限制,但不喝醉。从市上买来的肉干和酒,不吃。每餐必须有姜,但也不多吃。
【原文10•9】祭于公,不宿肉(不使肉过夜。大夫参加国君祭祀以后,可以得到国君赐的祭肉。但祭祀活动一般要持续二三天,所以这些肉就已经不新鲜,不能再过夜了,必须及时食用),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
翻译过来就是:
孔子参加国君祭祀典礼时分到的肉,不会留到第二天再食用。祭祀用过的肉不得超过三天。如果超过三天,就不吃了。
从以上4章里,我们可以看出,孔子的衣着和饮食习惯是何等的严谨与讲究。这一方面反映出孔子对“礼”的遵循,同时也反映出孔子对生命的珍惜。生命乃父母所赐,爱惜自己的生命同样是孝的表现。当然,我们也从中可以看出,孔子在当时是何等富有,对生活的质量是何等讲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