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年9月24日,由北京市道教协会和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联合举办的“人居日下——明清宫廷与北京道教”学术论坛在北京成功举办,此次论坛采取线下与线上会议相结合的方式举行。市道协领导班子成员、文化委成员以及来自道教学术研究领域的资深专家学者应邀参加本次活动。会议开幕式由北京市道教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高欣主持。

开幕式上,黄信阳会长代表主办方致辞,他说:金秋的九月。丹桂飘香。在这秋高气爽,阳光灿烂的收获季节。由北京市道教协会和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联合主办的“人居日下:明清宫廷与北京道教”学术论坛能在喜迎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的祥和氛围中隆重举行。我对各位嘉宾、专家学者们的到来表示热烈地欢迎!
北京是千年古都,有“日下”之称,从燕都蓟城到明清时期的紫禁皇城,为世人遗留下了大量丰富而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本次论坛旨在立足于北京独有的明清宫廷特色文化的基础上,聚焦和明清宫廷产生各类关系的道教人物群体,贯穿于道教中国化在特定历史视域下的文化向度,进一步探索挖掘城市发展、明清宫廷对北京道教的影响与变迁。
北京道教源远流长,积淀丰厚、样态繁多,历史上有太平道、正一道、真大道、太一道、全真道等教派在北京地区传播。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道教信仰适应本地不同的历史文化特点,展现出北京道教的不同特征。明清宫廷与道教的复杂关系,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明清时期神圣而民俗、高贵而乡土的北京道教的形成,乃至影响至今。
明清时期北京道教的发展变化,为当代新时期首都道教工作提供三项重要启示:
1、与时迁移,道教必须积极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在明清复杂多变的政教关系中,道教历经兴衰沉浮而传承不绝。这是道教依托其深厚的文化积淀,不断自我调试和适应当时社会政治文化环境与现实社会发展需求分不开的。道教生来具有“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的特点,数不清的事实已向我们证明: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一种宗教文化只有不断适应社会发展前行的方向,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发挥正能量,才能永葆生机、传承不息。当下,坚持爱国爱教、正信正行等优良传统,深入推进“道教中国化”研究实践,积极主动适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就是北京道教不断与时偕行、服务社会、利益众生的具体实践。
2、辩名析理,道教中国化离不开理论创新和学术研究。道教在“中国化”的进程中,一方面要坚持道教的基本信仰、核心教义和基本礼仪不变,另一方面,要不断根据时代进步、社会发展和民众需求,与时俱进、创新发展、自我扬弃,自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融合,摒弃不合时宜的观念、制度和行为,使道教的传承历久弥新。
古人云:集思广益,兼听则明。近年来,北京市道教协会为解决好道教中国化的关键问题、探索道教中国化的正确道路,主动与首都高校、学术界加强合作,不断汇聚各方力量,融汇各路思想,凝聚广泛共识,贯彻和落实全国宗教工作会议精神及党和政府关于宗教工作的新要求新举措,有效促进“三支队伍”的思想碰撞和融合,为促进道教健康传承与发展凝心聚力。
3、以史为鉴,从道教发展史中汲取力量与智慧。“知史以明鉴,查古以知今”。历史上,道教文化、道教人物与北京社会包括明清宫廷互动交流的方方面面,都为进一步加强北京道教中国化探索实践提供了全面详实的历史经验和借鉴。希望借助各位专家学者扎实深厚的学术功底,在本次关于“明清宫廷与北京道教”的学术探讨中,回溯历史之现场、理解传统之生成,进一步推进对“道教中国化”这一当代关切的深入认识,探究道教中国化的历史规律,坚持和促进道教中国化与当代中国在政治上自觉认同、文化上自觉融合、社会上自觉适应。

今天,我们的祖国正处在迈向新时代新征程的重要历史时刻,党的二十大即将隆重召开。首都道教界必将躬逢其盛,高举爱国爱教伟大旗帜,积极作为、勇于创新,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发掘道教教理教义中有利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社会和谐健康发展的内容,讲好新时代道教的北京故事,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北京首善之都的建设。
故宫博物院王子林研究员作了题为《钦安殿玄天上帝与帝统继承》的主题发言。

本次论坛从“宫廷的道士:制度与道派”“宫廷的道化:空间与艺术”“宫廷到民间:神权与社会”三个不同的维度展开深入探讨,展现了明清宫廷与北京道教在历史建构、互动、影响中对北京社会历史产生的深远影响;通过聚焦北京丰富的宫廷文化、道教文化,与明清宫廷相关的道教人物群体等,进一步探索明清宫廷对北京道教,对城市发展变迁的影响;探究道教中国化的历史规律,积极促进道教界在政治上自觉认同、文化上自觉融合、社会上自觉适应,主动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北京首善之都的建设,以良好的精神风貌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审核:黄信阳
主编:周高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