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赵公友
安丘的辉渠,从发掘的石刻中发现,其应称为“汇渠”。证明了古辉渠是河道纵横泉水密集之处。从获鹿山的传说,到李家沟的李氏来源,从公冶长书院到石门的神话,充分说明了丘南这块沃土蕴含的深厚历史文化底蕴,再加上这一特殊的地理环境,孕育了辉渠古朴又不失灵动的别样韵味,成就了一批又一批当今社会的优美乡村、休闲乡村和旅游强村。闻名遐迩的安丘天路,像一条纽带,串起了这一颗颗坐落在崇山峻岭、群山环抱中的璀璨明珠,让它重新焕发了活力,呈现在世人面前。
下涝坡村便是这些璀璨明珠中的耀眼的一颗。因村子的东、西、南各有一泉,又被称为“泉水村”。“三泉会流”的景观独一无二。小河穿村而过,四季长流,清澈如镜。村庄的古朴与泉水的灵秀,在这里做了最好的阐释,也养育了勤劳朴实的下涝坡人民淳朴善良聪慧的品格。
说起下涝坡村名的由来,据传在很久很久以前的古代,一只凤凰由南而来,落于北坡,因此村庄最初得名“落坡”,后又因此地山上森林茂盛、泉水丰沛而改用“涝坡”之名。
中秋时节的阳光,明媚含情,不再像久别的恋人那般热烈,有了少许温柔的风情。周围的多数群山之巅不仅成了风电的辖地,还有一片一片泛着深蓝颜色的太阳能板,整齐地排列在山坡上,成了新能源的生力军。几朵白云悠然地飘荡在深邃的天穹,田野里不时传来蝈蝈、蟋蟀忽远忽近,忽高忽低的秋鸣。摇下车窗,呼吸着清新略有些干燥的空气,伴着座驾欢快的轰鸣,一行七人,来到了随着山坡层叠而建,历经百年沧桑的古村落——下涝坡。
车子停在了“小桥流水”民宿的门前,光看名字,就让人一下子想到元曲作家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的这一名句。古老的村落里,民宿配着这么诗情画意的名字,足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下的新农村的人们,展现着富有文化内涵,和对古诗词的学养。这一民宿的名字,也名副其实。门前便是汩汩流淌的小河。一座石桥下面,有两股泉水从两只“龙头”同时喷涌流出,吐珠溅玉,成“二龙吐水”之势。店家借着清凉的泉水,将一桶扎啤置于龙头之下,以保持啤酒的甘洌清爽。有人忍不住泉水的诱惑,赤着双脚,接受着泉水的“按摩”,水、肤相亲,惬意地享受着泉水带来的快感。

我们几人沿河道逆流而上,因地势层叠的河水流出的“小瀑布”,像抖动的白色的绸缎,流露着温柔如少女般的羞涩。河面上一座古朴的石桥,体现了下涝坡村民的智慧和对返璞归真、尊重自然的理解。借着河床裸露上凸的岩石为桥墩,因陋就简是其次,重要的是不破坏河床的构造和河流的走势,顺其自然。虽是一座普通的不怎么起眼的石桥,却蕴含了大道至简,一切回归自然的道理。

小河南岸的村居有些古朴,不由自主地吸引着我们脚步的移动。一条小巷,显得幽静空旷而又寂寥。看着这石街、石屋、石墙、石桥、石磨,我不禁感慨万分。这些本无生命的石头,似乎洋溢着村民们生活的烟火气,有了生命的诉说,在以自己的方式,向今人默默陈述着自己前世今生岁月沧桑的故事。我摸着斑驳泛黄毫无钢筋水泥干插起来的石墙,仿佛感受到了古老的石墙有了生命的呼吸。屋角的一处已磨得光滑的栓牲口的石鼻子,油光溜滑,不知主人那双勤劳的双手,多少次的把缰绳穿过。我忍不住把手抚上去,闭上眼睛,感受一下那沉淀下来的历史的味道。

一处处石屋,错落有致地坐落在没有规制的山坡上。这里的每一处石屋里,都有一个充满生活气息的温馨故事。这里的每一条街道,都留下了抹不去的过往生活的忙碌身影。这里的每一块石头,都在讲述着参与流年往事的经历。
如今的下涝坡,因发展和自身需要的年轻人的离开,不少房子空闲下来,略显的萧条。“留守”的村民们没有坐以待毙,以贯彻党的惠农政策为导向,以做新时代的新农民为自豪,以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搭台,农家乐、民宿唱大戏,风风火火地发展起了乡村旅游,吸引着四面八方的游人慕名而来,给寂寞空寂的古村落重注了活力,不仅带来了热闹和繁荣,也增加了村民的收入。
漫步古村,感受生活曾经的火热。听泉水潺潺,感受村庄的灵秀。山石与泉水的相遇,赋予了古村落生活的浪漫,造就了超凡脱俗的一处世外桃源。潺潺水声,如秋日里的一纶琴音,随波摇荡出柔美的旋律……
今天的天气,少了点秋高气爽、心旷神怡的味道。此时正是夕阳西下,真想住上一晚,我要等秋风微起,等细雨轻落,等炊烟袅袅,枕着下涝坡古村石宅里特有的宁静与祥和,来一次与原生岩石的对话,在秋虫的鸣叫中睡去,做个好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