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曹殿武
在我村东北角,有一座山,号称五峰山(因山上有五个大小规则不一致的小丘而得名),海拔很低,既无旖旎的风光,也无古刹名寺。虽距我村很近,但因种种原因近三十年未上去过了,今天天气晴朗,三四位发小相邀,再登五峰山,感受一下五峰山这些年的变化。
出村不到一里地,就来到山脚下,只见四周杂草丛生,有几棵老槐树树干扭曲而皴裂,如进入耄耋之年的老人,树冠却枝繁叶茂,生命力旺盛如盛年的小伙。
山上没有路,我们踩着杂草、乱石,边走边聊,不一会就到达了山顶。山上雾霭缭绕,被阳光一照,一层乳白色的薄雾正袅袅升腾而去,还有点像进入仙境的样子。深吸几口气,心胸一下豁然开朗。回首远眺,多彩的农田,翠色盎然,不远处的村庄,红瓦白墙被掩映在绿树之中。
坐在山顶的石头上,回忆往事,想起年轻时曾到过的五峰山。山顶中间,有一个高达十几米的三角铁塔,矗立在最高峰,据说是飞机导航用的。四周覆盖着厚厚的野草,苍劲翠绿的松树,高傲地挺立在野草中,山风扑来,松涛声阵阵。蝴蝶、蜻蜓、野兔、山蝎子随处可见。最美的植物要数石缝中冒出的红酸枣。这时它们已经结出了果实,水灵灵红艳艳,就像一串串红珍珠,在碧绿叶子的衬托下,特别美丽。站在山顶上往下瞭望,只见山下一行行的苹果树,像一座绿色长城,郁郁葱葱,枝繁叶茂。一株株苹果树上,硕果累累,又红又大,似一盏盏红灯笼挂满枝头。
如此秀美的五峰山却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作为当时安丘水泥厂石头原材料,遭到疯狂开采,来自我村及周围村庄的年轻人,三五人一组,白天抡锤打钎做炮眼,傍晚在收工之前,填好炸药,做好炸石准备,这时同伴会站在高处大声喊叫几声,“放炮了,放炮了”,然后躲在掩体或大树下,而另一名同事点上引信迅速跑掉。离路近的在放炮时,还要安排人到路两边拦住行人和车辆,以免被炸起的石块伤到。第二天上午将昨天炸好的石头,个头不大不小的搬到石坑的一边垒好,大的再用大锤砸开,小的作为石渣用尖头铁锹撵到一边清理出边沿,为下一炮做准备。打石人的手上常年老茧丛生,还不时地被石头划破手指,血肉模糊,其艰苦程度难以言表。
打好的石头用马车运到水泥厂,石坑较深的,由于石坑陡峭,石块装多,运不上来,需先装半车,运到石坑上面宽阔的地方卸下后,再到石坑里运第二趟,即使这样,安全事故还时常发生。
印象最深是山前那条通往水泥厂的路,形状像一条龙,那些历经岁月洗礼的大石头,趴在路上,在阳光下面更加显得苍老丑陋,仿佛一些生癞疤的秃头似的。坑坑洼洼、崎岖不平,雨水聚集、泥泞不堪。特别是马车拉着石头走在路上时,心里颤巍巍的,生怕出现意外。
虽然打石头、运石头比较艰辛,但在当时,每天有十几块钱的收入,还是比较可观的。所以没几年的时间,五峰山南侧山貌已荡然无存,被开采得千疮百孔。宽四五十米,深度达到十五六米的石坑一个连一个,比比皆是,达到数百个之多。好在改革开放之后,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外出务工,加之五峰山的石头已经不符合制造水泥指标要求,所以打石头和运石头的人越来越少。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变迁,后来村里组织对石坑进行了回填,加之近三十年的水冲雨刷,星罗棋布的石坑已经不见了,现在山坡处或山脚下都建起了现代化的养牛、养鸡场。农民经济收入、农村的生活条件、产业发展等发生了质的变化。近几年来,我村家家户户盖起了新瓦房,以前村里的路都是土路,出行非常不方便,尤其是在下雨天,行人都无法行走。而现在,变成了宽阔的沥青路、水泥路,安装了健身器材;公路两旁还安上了太阳能路灯,不仅改善了我们农村生活便利条件,还增添了如在城市般灯光夜景。山前的那条路,如今也变成了水泥路。我们应该更加珍惜这个时代,不忘初心,继续不懈努力,创造更美好的新时代、新农村。
人杰地灵,美丽村庄;风情万种,神奇五峰!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五峰山的明天会更加山清水秀,美丽富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