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大型文艺刊物《艺术品鉴•华原风》2022年第四期和《陕西交通报》2022年9月27日,分别全文刊登了作家丁晨的散文《寻觅蜡梅》,这是作者以前发的《寻找梅花》的姊妹篇。现借助该平台全文编辑转发,以飨读者。



寻 觅 蜡 梅
作者:丁 晨
朗诵:伊兰
去年阳春三月我曾写过一篇《寻找梅花》的短文。在西安“沣东梅园”寻找到梅花后,我在文中说:“来年我一定要在百花凋谢,风雪飘荡之时,去欣赏、领略、陶醉凌霜斗寒,迎雪傲放的蜡梅或梅花盛开的壮景。”由于西安城辛丑腊月疫情肆虐蔓延,因而未能出行去植物园观赏到傲霜斗雪的蜡梅。
已寻找到了梅花,再去寻觅蜡梅,就一直成为我生活中的一件重要事情。

去冬今春,我多次到西安环城公园寻觅、观赏蜡梅。南环城公园里,古老的城墙根下,一排排、密密麻麻蜡黄色的蜡梅花,它不是迎风怒放,而是优雅地静静开放。我靠近许久凝视,小俏的蜡梅花,如大文豪苏东坡《赠赵景贶蜡梅诗》云 “天工点酥作梅花,此有蜡梅禅老家。蜜蜂采花作黄蜡,取蜡为花亦其物。”花色像似蜜蜂中工蜂分泌出的液态蜡,即结晶后成固态的金黄色蜜蜡。这也是蜡梅花名的由来。晶莹黄亮,甜香扑鼻,沁人心脾的蜡梅花,在这古城墙的衬托下,分外明丽、耀眼,显得环城公园更加壮美、诱人、沧桑和别致,实在是一道引人入胜的风景。遗憾的是,我还并未看到寒风凛冽,雪压蜡梅花的壮景。

(雪压蜡梅花更俏)
天工凑巧,2022壬寅正月初六(2月6日),西安城狂风突起,大雪纷飞。我们一家老小五口,全副武装,身穿大衣,佩带帽子、围巾和口罩,驱车,先后奔赴小雁塔园子、西安丰庆公园,踏雪寻觅蜡梅。面对寒风凛冽,漫天雪舞,我看到:小雁塔园子和丰庆公园里,百花早已全然凋谢,这时,唯有小俏艳亮的蜡梅花凌霜斗寒,迎雪傲然怒放。这是我人生第一次,看到迎雪傲然怒放的蜡梅花。我欢欣,我惊叹,我激动了。我举起双手惊呼:啊,蜡梅,我终于在冰天雪地里,看到了你昂首怒放的风姿!蜡梅的高洁、壮美、倔强和独立特行的品德,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
据学友讲,初春,西工大校园里的梅花园,梅花、蜡梅,正竞相开放。壬寅正月初十(2月10日),晴天,微风习习,不冷不热。我偕妻,专程赴西工大校园,继续寻觅蜡梅。

疫情已基本控制后的西安城,西工大校园,进出方便。偌大的一个大学城,我们只有边走边问,边问边看,边看边想。随着一股清幽的香味扑鼻,终于看到了一片红色的、粉色的、白色的和淡黄色的梅花,分外耀眼。而一旁的金黄色蜡梅,仿佛并无要和梅花一比高低,却友好地迎风静静开放,分外妖娆。梅花、蜡梅,几乎同时竞相开放,喷发着诱人的香味,蔚为壮观,也不多见。

(有花无叶的蜡梅)
梅花和蜡梅,虽然不同:梅花是蔷薇科,落叶乔木植物,有红色、粉色、淡黄色和白色等多种花色,香味透着淡雅暗香,果实可以食用;蜡梅是蜡梅科,落叶灌木植物,花色绝无仅有蜡黄一色,香味清香比梅花的暗香更浓郁一些,果实不可食用。但它们的共同点,也是它们和许多花卉不同的奇特地方,开花没有绿叶的映衬,因为它们开花的时候,恰恰是叶子落下之后。即是先有花,后有叶,有花无叶,有叶无花,看似枯萎的铁干横斜枝梢上,却满树繁花,挂满着一串串精俏、诱人的鲜艳亮丽的花朵。这奇特的花卉,还真令人玩味无穷,凝视不已,感慨良久。
壬寅年正月十五(2月15 日),清晨,我和往常一样,在我居住的小区大院花园里散步。随着微风拂面,一股浓郁的清香,扑鼻而来。我追溯着香源,贪婪地深深吸了一口又一口,猛一抬头,啊,发现有两株树梢上挂满了蜡黄色的蜡梅花,竞相开放,展现在我的面前。

连日来,我一直在环城公园、西安植物园、丰庆公园、小雁塔园子、西工大校园、秦岭山里等,到处寻觅、观赏蜡梅。却不知我居住的小区大院花园里,竟有3株蜡梅,前院2株,后院1株,都在竞相开放。这可真是宋人夏元鼎《绝句》诗中所说:
踏破铁鞋无觅处,
得来全不费工夫。
我惊喜若狂,赶忙敛足,细细观赏,不停拍照,凝思良久,乐不思去。
法国雕塑大师罗丹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缺少的不是美,而是发现。”他还说发现“艺术家的优良品质,无非是智慧、专心、真挚和意志。”
这也印证了那个“熟视无睹”的成语。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对于美好的事物,对于要寻找的东西,你不关心、上心,不用心、专心观察,即就是天天从它身边擦肩而过,你也无法发现,无法得到。

壬寅年正月十八(2月18)西安城又是寒风呼啸,大雪纷飞。我惦记着我居住的小区大院花园里的3株蜡梅树,能否顶住这狂风大雪的袭击。一大早,我迫不及待,急忙奔赴小区大院的花园。我发现三株蜡梅树上的蜡梅花,分别在百花凋零的寒风雪舞中,凌霜斗寒,迎雪傲然怒放,分外引人注目。呼啸的寒风,越刮越狂,漫天的雪花,越下越大,可这蜡梅花,越是寒冷、狂风、大雪,越是怒放,开得更欢。我,穿着羽绒大衣,全身裹得严实,抗御风雪严寒,而怒放的蜡梅花,透过寒风,喷发出沁人的浓郁的清香,令我震撼、亢奋和陶醉,让人流连忘返。我赶忙用手机,拍下完整版的雪压蜡梅花的壮景。面对漫天雪舞,而怒放的蜡梅花,令我,肃然起敬,动容落泪;浮想联翩,凝思孤吟,不禁哼出一首小诗:
漫天雪舞任风飘,
雪压蜡梅花更俏。
不与牡丹增国色,
只愿傲骨悄然笑。

从此,我每天一早一晚,在小区大院花园里散步,都要在这3棵蜡梅花前,驻足凝视,屏住呼吸,享受幽香,神清气爽。我细细观察有花无叶,到有叶无花的生长变化过程。
今年的3月底,我发现我居住的小区大院花园里,樱花、月季、桃花等其它花卉还在盛开之时,蜡梅已完成它特立独行的“任务”,一堆堆、一束束金黄鲜亮的花朵,一夜之间,都悄然消失了,变成了满是绿油油叶子的蜡梅树,别为壮观。这也就是通常人们无意关注的有叶无花的蜡梅树。人们都喜爱观赏、拍照有花无叶的蜡梅和梅花,很少有人去观赏、拍照有叶无花的蜡梅树和梅花树。
古往今来,太多的文人墨客们,为蜡梅,这种和梅花一样,特立独行、不随花逐流的可贵品质,所赋诗、填词,咏叹、追捧。

我国古代,为“蜡梅”赋诗填词最多、追捧最执拗的是宋代的文人墨客们。
北宋王十朋 “蝶采花成蜡,还将蜡染花。一经坡谷眼,名字压群芳。”北宋潘良贵“试问清芳谁第一,蜡梅花冠百花香。”北宋文同“寒梅引旧枝,映竹复临池。凌兢侵腊雪,散漫入春诗。”北宋谢薖“蜡梅初与雪争妍,素艳寒香亦可怜。”生于北宋,卒于南宋郑刚中“不肯皎然争腊雪,只将孤艳付幽香。”黄庭坚“闻君寺后野梅发,香蜜染成宫样黄。”杨万里“天向梅梢别出奇,国香未许世人知。殷勤滴蜡缄封却,偷被霜风折一枝。”陆游“与梅同谱又同时,我为评香似更奇。色疑初割蜂脾蜜, 影欲平欺鹤膝枝。”......都是宋代咏叹蜡梅的流芳传世佳句。

与杨万里、范成大、陆游并称为“南宋四大诗人”尤袤的五律诗《蜡梅》,很有名,更有代表性,我很喜欢。
破腊惊春意,凌寒试晓妆。
应嫌脂粉白,故染曲尘黄。
缀树蜂悬室,排筝雁着行。
团酥与凝蜡,难学是生香。
五律《蜡梅》诗,从开花、颜色、形状、香味4个方面展现蜡梅的芳容。首联从蜡梅开花的季节下笔,写蜡梅的整体形象。颔联表现黄色蜡梅不与脂粉白流俗为伍的高贵气质。颈联正面摹状蜡梅花挂满枝头,如同蜂房一样繁密的形态。尾联诉说蜡梅所生发的特有香味。
蜡梅的名字,宋代着实红火起来了。
现代女作家张爱玲,对所有花卉似乎不动半点怜爱。但她的中篇小说《多少恨》里,却透出对蜡梅的一丝敬意: “镜子前面倒有个月白冰纹瓶里插着一大枝蜡梅,早已成为枯枝了,老还放在那里,大约是取它一点姿势,映在镜子里,如同从一个月洞门里横生出来。”这“一点姿势”,风骨也就有了。

(有叶无花的蜡梅树)
鲁迅先生也十分喜爱梅花和蜡梅,曾专门请人刻过一枚“只有梅花是知己”的石印。先生在他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名篇中写道: “三味书屋后面也有一个园,虽然小,但在那里也可以爬上花坛去折蜡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树上寻找蝉蜕。”鲁迅所说花坛上的那株蜡梅花为名贵的“素心蜡梅”,属于蜡梅中的上品。

我喜爱蜡梅的高雅和圣洁:当寒冬腊月,百花凋谢,它不张扬、不招摇,优雅地静静开放。没有繁杂的颜色,只有晶莹剔透、脂玉般的黄亮。满树繁花,看到的是春天的温暖和希望。
我赞美蜡梅的傲骨和坚毅:它不畏强势,不惧严寒,不怕压力,斗寒凌霜,迎雪傲然怒放。雪压蜡梅花更俏,感受的是精神的力量。
我欣赏蜡梅的洒脱和自信:它特立独行,不随波逐流 ,当已完成开百花之先、独天下而春之任务,从容凋落,全身而退,自觉地融合于绿意盎然的大自然。有叶无花,满是绿叶的蜡梅树,领悟的是始终不渝,走自己的路。
啊!心有蜡梅,生活有味。
寻觅蜡梅,美的旅程。
作者简介:
丁晨,笔名奕言,生于1947年,河北省任县人。“老三届”知青、高级编辑、大学文化程度,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历任《陕西交通报》副总编辑、陕西省交通作家协会主席、《中国公路》杂志终身记者、陕西省作协理事、陕西省作协报告文学专业委员会委员、陕西省散文学会常务理事。
1982年开始在《工人文艺》发表短篇小说《梨》至今,在全国各类报刊、网络发表短篇小说、散文、史话、报告文学和新闻作品上百万字。出版个人散文集《秋叶》《迟到的欣慰》《幽敻含光门》《寻找》4部,主编和参与编著的文学作品集、好新闻作品集锦和交通史志等30余部已出版发行。
散文《永远的铺路石》获2001年《人民日报》大地副刊三等奖;散文《乍见周庄》获中国散文学会2010年全国散文家论坛征文大赛一等奖,并编入华文出版社出版的《全国散文作家精品集》;散文《迟到的欣慰》获中国散文学会2010年“中国当代散文奖”并编入作家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散文家大词典》;报告文学《梦圆中国第一隧——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的秦岭终南山公路隧道建设纪实》,获2011年省作协主办的陕西首届”报告文学征文大赛最佳文学作品奖。长期坚持散文写作,笔耕不辍,其散文创作个人成就词条,编入作家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散文家大词典》。
主播简介

伊 兰,节目主持人,本名何兰,祖籍陕西省西安市。西安广播电视台1997、2010年两届十优主持人。曾创办主持《艺海方舟》《夜色温柔》《周六会客厅》《文化西安》《艺术西安》等节目。参与策划并主编公众号《诗意西安》;参与策划并参演了荣获多项国际大奖的民族音乐电影《半个月亮爬上来》;策划并主持各类文化公益活动数百场;新浪个人博客发表作品50余万字;出版配乐诗朗诵专辑《天籁.南山》等。西安市诗书画研究会理事,陕西女子诗社常务副社长,陕西省散文学会文学朗读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女诗人诗画行特邀嘉宾主持人,西雅图中文电台(Chinese Radio Seattle)《艺术人生》主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