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父母亲给女儿家送礼
刘书通
祖先们早就给我们留下一个良好的传统习俗:逢年过节时,成家立业的儿女们总会大鱼大肉地给父母亲送礼。可是,也有例外,今年春节前,翠姑的父母亲却在深更半夜的时候,顶风冒雪地给翠姑家送礼。
翠姑在姐弟六个中是老大。她的婆家和娘家同住一村,两地相距半里多路。翠姑家住在村口。
翠姑中等身材,两道慈眉,一双善目,一看就知道她是个心地善良、性格开朗之人。俗话说得好:“不是一家人,不进一进门。”她的丈夫也很豪爽,也是个性情中人。所以,每当翠姑的四个妹子和妹婿们给娘家送礼路过自家门口时,翠姑挽留他们吃中饭,丈夫总是在一旁帮腔道:“来到家门口,哪能让你走!”于是,姊妹五家欢聚一堂,其乐融融。饭后,五个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的醉汉,在五朵金花的簇拥下,东倒西歪地去给岳父家送礼,引得路边人大笑。
每年腊月二十,翠姑姊妹五家准时给娘家送礼,以致形成了她们之间不成文的约定。有道是:“习惯成自然。”翠姑家留他们二三次吃午饭后,他们干脆不请自到。每到这一天,翠姑两口子便早早地准备了一箱白酒和一桌丰盛的菜肴,专门等侯着他们的到来。
可是,今年翠姑却陷入愁城之中。
原来,秋收秋种后,丈夫跟着朋友做豆粕生意,受了骗,栽了个大跟头,欠下了一二十万元的债。万般无奈之下,他只好进了山里给石料厂干活,一来躲债,二来挣点钱。这一下,可苦了翠姑:讨债的这个走了,那个又来,把门槛快要踏破了。翠姑苦得泪往肚里流,却还要笑着脸向人家说好话、赔不是。
眼下就要过年了,翠姑更加发愁了。俗话说:“吃了腊八饭,就把年货办。”往年这个时候,自己家廊檐下、院墙边,早就嘟噜搭挂地风着咸鱼咸肉咸鸡咸鸭;可是,今年……
自己家没有年货还可将就着,不给双方老人送点礼怎么行呢?翠姑愁绪萦怀。
腊月二十早饭后,翠姑用自家菜园里的白菜和积攒多日的鸡蛋以及自家加工的粉丝,动作麻利地包起素饺子来。饺子放在用高粱杆做成的锅盖上。翠姑包了足足两锅盖饺子。
这时,接近十点钟了。翠姑悄悄地先把前院大门外的锁锁上,再从后院的小门进来,并把两个孩子关进屋里写字看书,不许他们大声说话。自己走进了厨房里忙活着。
过了一会儿,翠姑的二妹夫妇带着孩子和往年一样来到了翠姑家大门口。
“咦,大门怎么锁上了?”二妹一边说着话,一边去问邻居张婶。
心地善良的张婶说:“我在屋里忙着择菜,刚才好像听到翠姑家大门响过,她可能有事出去了。哎!这个年,翠姑可怎么过呀!”
“是呀,可苦了大姐!”二妹边说边掏出200元钱,递给张婶,让她交给大姐过年用;然后,和丈夫、孩子一起向父母家而去。
不一会儿,三妹、四妹和五妹三家也一起来到翠姑家门口。
这时,张婶正好出门到压井之处打水洗菜。
“哎呀!你们都来了。”张婶对翠姑家这些亲戚都很熟悉,热情地招呼他们,“可是,翠姑不在家啊。哎!这个年,翠姑可怎么过呀!”
姊妹几个好像商议好似的,每家都拿出200元钱让张婶转交给大姐,然后,就走了。
翠姑这才松了口气,赶紧和两个孩子草草地吃了饭,又悄悄地开了后院小门,带着他们去五里开外的石料厂给丈夫送饭。
丈夫吃完饭,赶忙把刚刚领到的2000元工资都交给了翠姑,让她回去还账。
你说这老天爷的脾气怪不怪,每年春节前后都是阴死阳活的,这不,才过中午,就没有了太阳;不一会儿,刮起了怪风,下起了冷子;接着,又飘起了雪花。
翠姑娘仨冒着雪花赶到家时,几只鸡正在前院大门外咕咕叫,急着要进院子。翠姑赶忙去开大门让它们进来。
听到大门声响,热心肠的张婶急忙走了过来,说:“翠姑,你疯了呀,这雪天雪地里,你带两个孩子去哪儿?你的几个妹子、妹婿都来过你家,他们留下800块钱,给你们家过年用。另外,你的弟弟午饭前也过来喊你娘仨去他家吃饭。”说着,张婶把钱递给了翠姑。
晚饭后,风越刮越紧,雪越下越大,遍地一片白。翠姑端着一锅盖素饺子送给不远处年迈的公婆家。
翠姑平时对娘家、婆家两下老人一样看待,所以,公婆也把翠姑当做亲女儿一样。
看见翠姑冒着雪送来饺子,婆婆心疼地说:“翠姑呀,你们今年不比往年,可苦了你了,把饺子端回去留着你们自己吃吧。”
公公也面有难色地说:“翠姑呀,你们的难处,我们又不是不知道。今年过年,我们不收你们的礼!”
翠姑说:“爸、妈,这是我们的一点心意,你们不收,我心里会更难受的。”
婆婆只好接过那放满饺子的锅盖。
这时,公公拿出千把块钱——这是他和老伴一辈子的积蓄,递给翠姑说:“这点钱虽说起不了大用,你也得拿着。”
翠姑哪能要公婆的血汗钱呢?
“拿着!”这是老人对子女命令的口吻。
翠姑只好拿着。
翠姑从公婆家回来,地上的积雪已经漫过鞋帮子了。这时,两个孩子已经睡着了。
趁着夜深人静,翠姑又捧着另一张放满饺子的锅盖,迎着刺骨的狂风,顶着漫天飞舞的暴雪,向娘家走去。转眼间,她的头巾上、肩膀上就落了一层雪;锅盖上也满是雪花。而且,雪花在狂风的驱使下钻进了翠姑的颈脖里、袖口里。虽然只有半里多路,但翠姑却走得很艰难,捧着锅盖的双手已经被冻得麻木了,所以双手必须紧紧地抓住锅盖,否则,大风一刮,放满饺子的锅盖就可能被吹翻。
翠姑步履维艰地走到父母家门口,声音发颤地喊母亲开门。
当老太太起床开门时,令她大吃一惊:只见一个雪人站在门口!
“翠姑,你怎么了?这深更半夜的,你还来干啥?”老太太看到满身是雪的女儿,不由得流下热泪,急忙上前掸掉翠姑头巾上、衣服上的雪花。
翠姑被冻得嘴唇发抖,一时不知从何说起,泪水夺眶而出,紧握锅盖的双手颤抖得差点把饺子抖落下来。
老爷子也起床走了过来。他看见娘俩儿傻愣愣地站在大雪纷飞的门口,着急地喊道:“外面这么大的风雪,你俩还不赶快进屋里来!”
翠姑还是说不出一句话来。她把锅盖强塞给母亲手中后,掉头就往回跑。
“翠姑!翠——”老太太还没说完,翠姑就不见了。
“怎么了?”老爷子刚到门口,翠姑就走了。
老太太一边端着锅盖进屋,一边哽咽着说:“这个年,翠姑可怎么过呀!”
老爷子也噙着泪说:“是啊。人缺了钱就像人断了血一样,一分钱逼死英雄汉呀。这叫翠姑怎么过年啊?”
“不行,风雪这么大,不知道翠姑到家了没有?我得去看看!”老太太着急起来。
“对,我俩得去看看。”老爷子一边说着话,一边找来一个大篮子。老太太也懂得老头子的意思。于是,老两口儿你拿肉来我拾鱼,装了满满一大篮子的年货。
这时,已是午夜时分,村子里早就黑灯瞎火了。老两口儿带上积攒多年的一千多块钱,老太太在前,老爷子在后,用扁担抬着大篮子,借着地面的银光,沿着熟悉的道路,顶着肆虐的暴风,冒着纷飞的大雪,踏着厚厚的积雪,深一脚浅一脚地向翠姑家走去。
作者简介:
刘书通,男,1985年参加教育工作至今,安徽省蚌埠市作家协会会员,作品发表于《华夏文化》《安徽文学》《小学生导读》《蚌埠日报》等报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