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以后
郝德海
怀旧,
不是那个时代有多好,
而是,
那个时代我们还年轻,
是一生中最好的年龄段。
——题记
一九八八年七月,我参加全国高校招生考试,成绩出来以后,我考了413分,当时总分为640分,当年分数线为489分。十分自然,我落榜啦!
那年那月,高考落榜,然后补习(现在称作复读)是十分正常的。有几个高三应届生没有补习就考上大学的?应该没有几个。一年又一年,补习生越补越多,应届生当然不能和补习生相较,结果造成恶性循环,高考难考。
当年,长安县有十三所县属中学,除过长安十三中是初中以外,别的中学都有高中,我的高中生活就是在长安十中度过的。长安县补习的学生来自其他十二所中学,从引镇到马王,从砲里到东大,大家汇集到县城韦曲补习,长安一中重视理科,长安二中重视文科。我学的是文科,我要补习,当然首选长安二中。
那年八月底,临近开学,我还没有找好补习学校,让人不免焦虑。那天中午,父亲突然告诉我,我们一起去找杨叔,他有熟人,可以帮忙。于是,父子二人,一人骑一辆自行车,一前一后,来到老家郭杜镇杜永村北街东门外,正好杨叔在家。
父亲和杨叔在堂屋坐下,喝水,抽烟,我怯怯地站在旁边。父亲谦和地说明来意,杨叔痛快地答应咧。
杨叔在外教学多年,人脉很广,认识的人多。我的老家杜永村是文化大村,在外工作的人很多,几乎家家户户都有,单就教育领域,就出过不少完中校长、教育专干等。
我很奇怪,父亲怎么和杨叔熟识。因为杨叔一直在外工作,而父亲当时在家务农。一九四九年,父亲只有十八岁,就来到省城西安找活,后来在国营3538厂工作,直到一九六二年,国家三年困难时期,父亲主动弃工从农,回到老家发展。
闲话少叙,言规正转。我们三人飞身上车,出了村庄,走上大路,向县城韦曲驶去。
我的老家杜永村属于长安县郭杜镇,我要到长安县县城去,必须经过长安县申店乡何家营,才能到达县城所在地韦曲镇,这是捷径,只有十华里,但是必须翻越天然屏障神禾塬,先上大坡,后下大坡,还是很艰难的。
那年正是伏天,天气异常炎热,又是上大坡,父亲向来身体就不好。他在前边吃力地蹬着车子,我在后边紧紧地跟着,我听到他气喘吁吁,我看到他汗流浃背……这些场景,我至今记忆犹新。为了儿子,他也是拼了。
我们三人费尽力气,好不客易登上塬顶,又一路下坡,一村又一寨,何家营、申店、徐家寨、西寨……顺着何子路和沿着西汤路,进入樊家什字,长安二中就在眼前。
走进长安二中东门,杨叔和门卫打声招呼。后来知道,门卫李伯也是我们杜永村人,退休以后充当门卫。沿着校内槐荫路向右,走进一个院子,那是教师宿舍区,还是两层楼房,估计是领导居住的。杨叔让父亲和我在外边等着,他先进去找人。过了一会儿,杨叔出来,讪笑一下,说,我们找的人还在午睡,还要等一等。那时,我还第一次听说午睡。我们只好等着,父亲和杨叔在院门口圪蹴着抽烟,我在旁边耷拉着脑袋。又过了一会儿,杨叔终于招手,让父亲和我过去。
我们要找的人是LU主任,他负责长安二中的补校工作。LU主任头发有些稀疏,身体有些发福,好象刚刚睡醒的样子,慵懒地斜在沙发上。杨叔满脸堆笑,让着好烟,说着好话。“让娃到民盟补习去”,LU主任瞟了我一眼,冷冷地说,“教室都坐不下咧,再说,娃的成绩有些低。”
可我知道,我的一位亲戚的孩子,也是今年高考,成绩还不到400分,她说她就在长安二中补习。说话之间,有一个补校女孩进来,她要退学。我那时不知天高地厚,大胆地说,“正好我可以补进去!”LU主任打断我,“再走十个也坐不下!”
事情没有谈成,我们只好退出来。杨叔不好意思,尴尬地道歉,父亲瞅了我一眼,大度地说,“他到那儿都是学习。”父亲说过,他吃过没有文化的亏,如果他有文化,也没有从西安回来,可能做到科长啦。
从此,我开启长达四年的补习生活:1988年——1989年,在长安民盟补校;1989年——1990年。在长安一中补习;1990年——1992年,在长安二中补习。其中味道,冷暖自知。
一九九二年七月,我第五次参加全国高校招生考试,成绩为471分,那年本科线为472分,我仅以一分之差成为大专生,后被西安联合大学师范学院历史系录取。
作者简介:
郝德海,男,西安市长安区人,长安区第八中学高中历史教师,中学历史高级教师,长安区模范教师,多次荣获长安区高考、学考优秀科目奖,多篇论文在省、市、区获奖;长安作家协会会员,在《教师报》、《西安日报》、《长安开发》、《长安国学会》、《幸福南城》、《约一程时光》、《京兆文学》等等报刊、网络发表散文多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