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回 老少劳模
文:张金昌|图:张银昌
一九八九年,张国忠六十三岁。从一九六五年七月三十九岁当选山东省劳模,到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他整整奋斗了二十四年。然而,和他在同一个报告团的九间棚党支部书记刘嘉坤,当时却只有三十五岁,比他当选省劳模时还小四岁。
在张国忠心目中,刘嘉坤是后生可畏,绝对的少壮实力派。报告团成员每到一地,两人合住一个房间,刘嘉坤每次都主动要求与张国忠同住一个房间。张国忠从年轻就睡觉打呼噜,而且声音特响,一般人难以忍受。刘嘉坤第一次要求和张国忠同住一屋时,张国忠坦言相告说:“俺睡觉打呼噜,俺怕你受不了。”
“没事,受得了。”刘嘉坤毫不含乎地说。
“响声忒大,会让你睡不着觉。”张国忠强调说。
“丝毫没有影响,困极了我什么都听不到。”刘嘉坤信誓旦旦。
第一场报告活动结束后,两人一起回到房间,自然而然聊起了家常,刘嘉坤说:“我坚持和您住一个房间,是有特别目的的。”
“什么特别目的啊?”张国忠饶有兴趣地问。
“向您学习如何和人搞好团结。”
“你怎么知道俺能和人搞团结?”
“是新华社记者李锦记者告诉我的。”刘嘉坤实话相告。
“李锦怎么专门说团结哇?”
“是这么回事,李锦到九间棚采访,发现九间棚班子成员在团结上还有提升的空间,就对我说,搞团结可是个大学问,聊城地区茌平县小杨屯村有个张国忠,在这方面特别有一套,建议我有机会向您当面求教。这不,机会来了。”
“原来这样。”张国忠嘿嘿笑了。
李锦时任新华社山东分社记者,曾多次到小杨屯村采访,有时候就吃住在小杨屯,与屯里人都非常熟悉,经常向村民私下了解一些内幕消息。

全国劳动模范、山东省临沂市九间栅党委书记刘嘉坤
有几次,他从各个角度探问小杨屯村的领导班子为什么这么团结,几个方面的人都说是因为支部书记张国忠从来不整人。他们还举例说,“文化大革命”期间,王兆堂带头批斗张国忠,张国忠不但不记恨王兆堂,还培养他当了副书记。有人还以赵国亮为例,说赵国亮当副书记之前曾有小偷小摸的坏习惯,甚至涉嫌顺手牵羊,顺走了张国忠家存放在打粮场的大豆。赵国亮娶了望鲁店村一位姑娘为妻,婚后生有一子,儿子三岁时,妻子带着孩子回娘家小住,孩子不明不白地死在了望鲁店。从此,赵国亮与妻子开始了冷战,不说话,不交流,夫妻关系名存实亡,再也没有生育,后来收养了长兴和小霞做儿女。夫妻关系僵化后,赵国亮与村内其他女人关系暧昧,常有流言传出,经张国忠多次批评仍不见悔改。为了小杨屯的整体利益,张国忠照样以大局为重,扬长避短,发挥赵国亮敢于管理的优点。还有一位村干部,生活中不注意小节,常给张国忠添乱,张国忠对他多次善意地批评教育,使之很快加以收敛。
李锦把私下了解来的信息全部告诉了刘嘉坤,并特别提议他在搞团结方面应多向张国忠学习。不成想,刘嘉坤很快有了和张国忠一起参加报告团的机会,所以,他宁肯听张国忠雷鸣般的呼噜声,也要和他住一个房间,以便随时交流观点,请教工作上的难题。
关于如何搞好团结,张国忠深有体会地对刘嘉坤说:“要带好一个班子,管好一个村子,不能两只眼睛只盯着别人。一把尺子,要先量自己,一面镜子,要先照自己。干部应该成为一块没有杂质的吸铁石,纯纯正正,清清白白,有股子实劲儿和吸劲儿,使干部和群众连心贴骨分不开。”
张国忠又换一个角度说:“一个村,一个单位要把工作做好,首先必须有一个团结的班子,拧成一股绳,心往一处想,劲儿往一处使。为了做到班子团结,一靠发扬民主,二靠清正廉洁。”

张国忠与刘嘉坤亲密谈心
在一个多月的流动报告团里,刘嘉坤和张国忠每天晚上都聊到很晚。刘嘉坤聊九间棚的现状和难题,张国忠聊小杨屯村的奋斗史和发展远景,两个人互有启发,相得益彰,成为最亲密的忘年交,三十几年一直保持往来。
一九九二年,中组部编辑的大型专题片《中流砥柱》在山东精选了两个典型人物,一个是张国忠,另一个就是刘嘉坤。张国忠被编入为了人民一集,刘嘉坤被收录在自立更生一集。
一九九二年初夏,刚完成国外工作任务的大儿子金昌回到小杨屯,陪伴父亲在自家苹果园锄草,张国忠深情地向儿子讲起刘嘉坤的故事,讲起刘嘉坤的艰难历程和辉煌成就,讲起九间棚传奇般的发展,每一句话都饱蘸着对刘嘉坤的厚爱和敬重。
二O一三年春节期间,刘嘉坤按例驱车到小杨屯看望张国忠。当时张国忠正在县城参加“两会”,得到消息,立马请假赶回小杨屯,与刘嘉坤促膝谈心。当他得知刘嘉坤最近几年一直在北京顺义和甘肃培育金银花基地后,他语重深长地说:“嘉坤啊,俺觉得九间棚这个大本营不能舍,你还得立足九间棚求发展。”
刘嘉坤听从了张国忠的建议,不久就把他的工作重心移回到九间棚的基本建设上。
二O二O年,中国劳动报襄阳工作站站长叶星来到九间棚,要采写编篡一部中国榜样村书记,刘嘉坤在接受采访的同时,向叶星隆重地推荐了张国忠,之后又亲自跑到小杨屯向张国忠说明情况,张国忠愉快地答应了叶星的采访计划。叶星到达小杨屯的次日,刘嘉坤再次赶到小杨屯,陪同叶星参加部分活动。《中国榜样村书记》成书时,刘嘉坤坚持让编篡者将张国忠放在自己前面,并作为前九名印上封面。
一九八四年底,九间棚村老书记刘德敬强烈推荐刘嘉坤担任村党支部书记时,绝大部分党员投票赞成,可他不愿意当这个“官”,因为怕自己干不好。老书记为了鼓励他主动让位于副书记当配角,万分感动之下刘嘉坤才终于接受下来。自一九八四年秋季起,刘嘉坤带领全村九名共产党员和群众,靠着“不怕吃苦、吃亏、吃气”的奉献精神,自力更生,架电、修路、引水、植树,实现了高山水利化,山涧变通途,彻底改变了贫困恶劣的生产、生活条件,奔上了小康路,铸造了闻名全国的“九间棚精神”,成为全国农业战线上艰苦创业的新典型。刘嘉坤个人先后被评为“全省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农业劳动模范”“全国劳动模范”,当选为中国共产党第十四届代表大会代表和第九届、十届、十一届、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
刘嘉坤不图官,不求财富,两次可以高升当官,他都放弃了。二0一五年,本已办理了正科级干部退休手续,他却舍去了公务员身份,继续担任又苦又累的村书记。因为他割舍不下九间棚这个集体和几百号村民。让他们富起来,过上好日子的理想还未实现。
在“拔穷根”“闯富路”的过程中,刘嘉坤历经艰辛,屡遭挫折,可他痴心不改,永不服输,奋斗不止。表现出一个共产党人崇高的思想境界、宽阔的胸襟和坚韧不拔、顽强拼搏的坚强意志。
刘嘉坤几十年如一日带领群众,把一个贫穷落后的小山村,变成了闻名遐迩的小康示范村。之后,刘嘉坤瞄准了金银花栽培,邀请中科院专家联合培育新品种,他们培育的"九丰一号",比传统品种增产率超过百分之五十。同时,还开发出多个附加值高的产品。他带领村民走出了一条科技加改革致富的路。
综观刘嘉坤的奋斗历程和优秀品质,很容易发现,他与张国忠一脉相承,相得益彰。(未完待续)

作者简介:张金昌,北京市青云言易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创始人。长期潜心研究周易,并应用于中央大型企业战略管理和五年规划,主要著作有《周易六十四卦实操》《痴梦青云》《恶梦袭来》《悬索桥设计与施工》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