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显成编著的《人民心中的毛泽东》,第一部 生长 学习 认知
第八章 初阔视野 启蒙心思
毛泽东就这样离开生他养他的地方韶山冲,他并不是一个人出行,也和其他人初次到外必然有同行人,这出行人就是他的表哥,自己是农村人,挑担子是常有的事,自己是壮劳动力,这点东西他并不在话下,担子内装的最为简单被子,蚊帐和换衣服,以及喜欢阅读的书籍,步行50里山路也可能是他出门最远的地方,表哥带毛泽东到湘乡东山高等小学堂报名读书。
表哥和毛泽东到东山高等小学堂招生考试时间已过、招收名额满员了。上学遇到第一个难题,表哥只有求熟悉老师,向各位老师们介绍自己表弟学习经历,以及学习私塾中能写诗,还能擅长其他方面,再加自己有自信,说话谈吐文思路清晰,又富有文学之气息,人也长的机灵,虽然农家族子弟,也有文化风范,小学堂长李元甫一听,一看,再一问,对答如流。忽然间小学堂长,泰然一惊,这个农家子弟是一位可培养之才,他毅然决定出了入学题目《言志》。毛泽东精心细致,精神饱满,一气呵成《言志》一文博,堂长李元甫和一些老师一看,获得他们一起赞赏,惊呼他为“建国材也”,难得的人才。毛泽东籍贯为湘潭的,这所小学堂属于湘乡辖区管属,又引起了一些校董和老师的反对,不同意录取这个没有什么历史资历“背景”的外地生源。就此,围绕是否录取还是不录取争论不休。展开了一场激烈的争论,以李元甫堂长为主力派同意方以辞职相威胁的情况下,最终大家达成了一致意见,同意破格录取这个“大龄”小学生。小学堂按甲乙丙丁戊编制班级,毛泽东编在戊班,也就是第五班学习。从此,从一个落后闭塞韶山冲走出来的农家子弟,开始了毛泽东新的学习旅程。
来到东山高等小学堂读书,才有了新的认识,毛泽东才知道,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在两年前就去死了。这里地域上的差别,可想而知的,从旧式私塾到新式学堂,要弥补差距该有多大。东山高等小学堂全称为“湘乡县公立东山高等小学堂”,由东山精舍、东山书院发展而来,为湖南维新运动中传统书院向现代教育发展的改革先锋,秉承“公诚勤俭”校训。相对于传统书院皓首穷经,东山高等小学堂课程设置是一种全新设置,开设课程包括修身、国文、历史、地理、数学、外语、物理、化学、生物、体育、图画、音乐等。学风严谨,选择有真才实学老师,注重师生之间理解与沟通。它办学理念先进,注重引导学生关心社会发展,了解世界大事。这种新式教学环境,迎合了毛泽东独立不羁个性,促使他如饥似渴地学习各方面知识。
毛泽东在这里学习,并不是装门面,而是脚踏实地学习知识,特别刻苦学习,自觉性与坚定性特别强。历史课上,毛泽东第一次听到了俄、美、日这些国家名字,知道了华盛顿经过8年苦战才建立了国家,了解了日本经过明治维新才逐渐变得强大;在文学课上,有的老师用新观点解释旧经文,有的老师开讲当时被列为禁书的《饮冰室合集》,有的老师甚至在讲《天方夜谭》、《泰西五十轶事》这样的国外名著;在地理课上,他第一次看到了中国地图,直观了解到国家版图的广阔;毛泽东从来没有上过音乐课上,他跟随曾留学日本的萧老师唱日本歌曲,因此感受到了日本的骄傲。他还学习了英语,尽管这门课程相对于国文、历史和地理课来说吸引力没那么大,也从以一个侧面,了解知识多样性,不只是简单的农民种地,挖土耕田,下种,除草、施肥,成熟收割,打场,进仓储存,最后加工,人们煮饭食用,这么一套工序。
新式课程学习,比过“六年孔夫子”读书,毛泽东耳目一新,让他知道了中国以外的世界,也知道刻苦学习、掌握更多的知识重要性,才能为国家名族复兴贡献一份力量。东山小学堂一个好处,藏书楼。书楼中收藏有大量中外书刊,毛泽东经常到这里“取经”、“取宝”,尤其爱读以前未曾读过的外国历史和地理书籍。对读书善于思考,爱做笔记,利用一切可能机会汲取新知识。有一次毛泽东看到同学萧三手里拿着一本书《世界英雄豪杰传》,便借来阅读,深深被书中描写的华盛顿、林肯、拿破仑、彼得大帝等人的事迹所感染,还书时他对萧三说:“中国也要有这样的人物,我们应该讲究富国强兵之道,……我们每个国民都应该努力。”毛泽东酷爱国文、历史与地理,学习成绩很好。尤其是他写的文章被同学们誉为“文章魁首”,经常被老师批阅“传观”,有的还张贴在宣传栏里供同学们阅读学习。在东山小学堂学弟陈赓,老师经常要陈赓背诵毛泽东写的文章,可想而知,毛泽东学习后,所展现文才,学以致用,把学过的知识,在文章体现的淋漓致尽,无疑伦比。
学习的渐进,东山小学状元地里,毛泽东阅读了大量有关维新思想文章与书籍,原本蒙民族意识和政治意识逐渐觉醒。东山小学堂为了开阔老师和学生的视野,使之跟上世界发展的大潮,做到了“兼容并蓄”。学校允许教师在课堂上公开讲授维新派一些文章,允许学生仿效“康梁体”作文,还利用有限经费,定购了当时比较昂贵的《饮冰室合集》、《万国公报》、《格致汇编》、《申报》、《汉报》、《时务报》、《新民丛报》等书刊。毛泽东特别喜欢梁启超的那些笔端带有感情的文章,他一遍一遍地读到能背诵出来,还时常写出心得和批语。毛泽东说“我崇拜康有为和梁启超”,毛泽东给自己起了一个“子任”的名字。
除了学校提供的书刊,表哥王季范和文运昌还借给他《大同书》和《新民丛报》合订本供他阅读学习。《新民丛报》已经在一九○七年停刊。毛泽东在东山小学堂时,表哥文云昌曾借给他一 套自己保存的合订本。他读了又读,上面的一些文章差不多能背出来,还写下一些批注。在 第四号上的《新民说》第六节“论国家思想”处,他写道:“正式而成立者,立宪之国家, 宪法为人民所制定,君主为人民所拥戴;不以正式而成立者,专制之国家,法令为君主所制定,君主非人民所心悦诚服者。前者,如现今之英、日诸国;后者,如中国数千年来盗窃得国之列朝也。”
在《新民丛报》第四号《新民说》第六节“论国家思想”处,留下了迄今能够发现的毛泽东最早的政论文字。他写道:“正式而成立者,立宪之国家,宪法为人民所制定,君主为人民所拥戴;不以正式而成立者,专制之国家,法令为君主所制定,君主非人民所心悦诚服者。前者,如现今之英、日诸国;后者,如中国数千年来盗窃得国之列朝也。”毛泽东爱听李元甫堂长“中国一天天贫弱,是遭受列强欺侮之缘由”的时事讲话,特别对其关于“中国的地形像一片桑叶,日本的国土像一条蚕子,中国有被‘蚕食’的危险”的讲述,感触极为深刻。这一切对于毛泽东,起到了重要的思想启蒙作用。自此,他产生了对国家民族前途的深深忧虑和报效祖国决心。
毛泽东怀着非常激动与喜悦心情在东山小学堂读书,不久却感到懊丧与苦恼了。回想在家乡,作为家里诚实毛顺生家的长子,他得到爷爷奶奶母亲,有时赞赏、羡慕和爱护,到了东山小学堂这些富家公子面前,他第一次体会到了受人歧视的感觉,心理上的落差很大。他因穿着破旧,被阔气少爷学生讥讽为“乡巴佬”,还曾因主动打扫自己的房间床铺而被人嘲笑,甚至有时,因个子高大被纨绔子弟试图雇为“佣人”。学校学生大多数来自湘乡上中下三里不同地域而发生纠纷和冲突,毛泽东作为一个湘潭外乡人,毛泽东受到歧视就更多了。从前从没有见过这么多孩子聚在一起,毛泽东显得非常孤独。
毛泽东面东山小学同学,他们大多数是地主子弟,穿着很讲究;很少农民供得起子弟上在这里上学堂。毛泽东穿着比别人都寒酸。人家不喜欢毛泽东的人,因不是湘乡人。在这个学堂,是不是湘乡本地人,还要分湘乡哪一乡来的。毛泽东只能采取中立态度,毛泽东根本不是本地人。导致了三派都看不起毛泽东精神上感到特别压抑。毛泽东并没有就此消沉下去,没有改变他自己的本色,表现得沉稳冷静。
由此毛泽东一首诗《咏蛙》:
独坐池塘如虎踞,绿杨树下养精神。
春来我不先开口,那个虫儿敢作声!?
毛泽东这首诗歌大气,表现出自己豪迈气慨,从这所小学堂中走出来决心,在困境中审时度势,引而不发,小怯大勇,敢为人先。从后,毛泽东以刻苦的学习来提高自己,尽自己力所能及地帮助比自己更贫苦来团结同学,从而逐渐赢得了同学们的尊重。在曲折受到挫折中锤炼自己,从心理上找到自信。
东山小学,毛泽东从学习中悟出一道理,书读得再多没有身体健康不行,由此,在东山学校体育设施有限,虽然东山小学堂已将学生身体锻炼纳入教学内容,配有专门体育老师教学,却学校看起来重要,实际上不重要,加血管理重视程度不够。毛泽东充分发挥自己的特点,农村起大早,以一个劳动者心态积极参加体育活动。除了必修课外,还经常和几位要好同学在早上起床钟敲响之前起床,先围着学校的围墙跑几圈,然后跑步登上学校旁边的东台山做操,回校后用冷水洗脸、洗澡。从而养成了体育锻炼生活习惯。
左显成(1947.6— ),男,资中县人。1964年参加水电建筑施工,1978年天津大学土木建筑地下建筑毕业,在水电十局教授级高工退休职工,现都江堰市作家协会会员,《西南作家》杂志签约作家。自费出版有长篇小说《我要成家》,《浓浓校园情》业已完成长篇小说《大山深情》和《花蕊夫》等作品。还写有诗歌和散文作品,发表在《西南作家》杂志、《中国诗歌网》、《人民网社区论坛》、《当代文学艺术网》、《四川文学网》、《麻辣社区四川论坛》、《美篇》。编著的《人民心中毛泽东》。
通联:都江堰市外北街408号, 邮编:611830. 电话18200569415,电话微信。QQ号5935059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