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学的丰碑
——参观柳青故居小记
张书成

柳青是我心中伟大的作家,参观他工作和生活过的地方,一直是我心中无法向人诉说的秘密。
盼望已久的机会终于来了——2022年9月27日下午,由陕西省作家协会举办的作家培训班的授课内容之一,就是去柳青生活了14年的长安区皇甫村的故居去参观学习,实地感受人民作家柳青曾经工作过的生活环境,领会他的精神——这正是我们这些文学爱好者的求之不得的事情啊!大家兴致勃勃,乘上大巴车,驱车直奔皇甫村而去。

柳青原名叫刘蕴华,又名刘成福,陕西吴堡县人。皇甫村是唐代丞相皇甫琼的家乡。从1952年9月到这里安家落户,柳青在这里生活了14个春秋。他脱下西装皮鞋,穿上老农民的黑对襟棉袄和粗布鞋,剃个光头,与当地的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成了地地道道的农民,并在自己居住的农舍里辛勤写作,创作了优秀的长篇小说《创业史》和其他文学作品,在中国的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跟着柳青故居的导游刘田民老人的脚步,我们来到了柳青原来居住庭院的大门口。门口的两边刻着“耕读两般堪教子,勤俭二字可传家”的对联,墙上的门扇板上刻着柳青的格言。进了门,一辆老式自行车放在门后;靠窗子的一张老式桌子上放着笔筒,桌面油漆斑驳,桌后是一张籐椅,藤椅背后是一个靠墙的书柜,里边满是书籍;对面是一个小房间,是柳青夫妻俩的卧室……一切都是那么简陋,那么朴素,实在不像是一个大名鼎鼎作家的居住地。可是,眼前的一切又告诉我们:这里就是柳青工作和生活的地方,墙上挂着他和妻子的照片,那么亲切,那么幸福,那么慈祥,活像一对农民夫妻……阳光照进老式窗子,实实是一幅农村人生活的图景。

刘田民老人是小说《创业史》中唯一健在的“才娃”原型。他今年77岁,但身体硬朗,记忆力超强。站在柳青的堂屋中央,他侃侃而谈,讲述了自己和柳青的交往,讲到了柳青的为人,讲到了柳青那些鲜为人知的往事。柳青到皇甫村落户时,刘田民才6岁,由于他从小失去母亲,又由于父亲刘远峰(创业史中的原型高增福)是皇甫村的主任,工作忙,刘田民就由王家斌(创业史中的主人公梁生宝原型)的母亲照管。柳青和妻子马葳对刘田民十分疼爱,什么好吃的都留给他,供他上学,几次刘田民生病,都是柳青夫妻俩带他去医院。同样的,刘田民对柳青夫妻俩也非常依恋,几乎天天都“腻”在柳青家里,双方建立了父子般的感情。

刘田民对柳青的一切知道得非常清楚,他把柳青叫“伯伯”,讲了许多感人至深的故事,特别是柳青为了给村里支付拉高压电费用,提前向中国青年出版社预支5500元;为公社修卫生院、农机修造厂,把自己应得的16065元稿费一分不留全部捐献……讲到动情处,刘田民热泪盈眶,哽咽着说不出话来。

刘田民还给我们讲起路遥和柳青的故事,以及柳青在生活、文学上对路遥的帮助。在柳青故居的菜园子旁,他动情地说:“1991年路遥的《平凡的世界》获矛盾文学奖后,他来到这里,把手表交给我,让我看着表,他面向柳青的遗像长跪十分钟,先后磕了九个头,起来后抱着我大哭。”第二年路遥就去世了,也是他见路遥的最后一面,讲到这里,刘田民再也不能控制自己,潸然泪下。

1978年,得知柳青去世的消息,刘田民非常难过,那个《创业史》里的梁生宝(王家斌)当时就晕了过去。刘田民给我们讲述的过程中,几次泣不成声,哽咽得说不下去了。看得出,他们之间的感情是真挚的、深厚的。

1978年6月13日,柳青在北京去世,当年6月安葬在皇甫村。柳青去世后,王家斌就病倒了,一天,刘田民随父亲刘远峰去看望王家斌,王家斌拉着刘田民的手,郑重地说“:民民,伯给你交代两件事情,你一定要做好。一是要把你柳青伯的墓看好,二是要把你爸招呼好。”王家斌和刘远峰是工作搭档,生活中亲如兄弟,刘田民知道这是长辈的嘱托,也是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当场表示一定完成好这个光荣的任务。

刘田民没有辜负大家的期望,默默地已经为柳青守墓44年,成了柳青故居的义务讲解员。站在柳青的房檐下,我和这位可亲可敬的老人聊了会天,又合影留念,并相互留了电话,添加了微信。

夕阳灿灿,金风飒飒。走出柳青故居的大门,坐在门口的大皂角树下,柳青的音容笑貌活生生的闪现在眼前,他的独立、奉献、吃苦精神和责任意识、使命意识,像阳光,像泉水,像清风,渗透在心里,灵魂里,骨子里;又像一座丰碑,矗立在我的眼前。教我清醒,教我自信,也教我懂得怎样坚守自己的良知,怎样为人处事,如何去全心全意为人民写作,为时代立传……

不远处,柳青故居院墙上的一段格言,像金子一样闪闪发光“要想写作,就先生活;要想塑造英雄人物,就先塑造自己”。我久久注视着这段话,久久沉默不语,陷入了沉思。

柳青,我面前矗立的一座文学丰碑,一座人格的丰碑!
张书成,男,生于1956年12月,陕西省丹凤县棣花镇人。中共党员,大学文化,政府公务员。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商洛市作家协会会员,市诗歌学会会员,丹凤县作协理事。从上世纪 90年代开始业余文学创作,先后发表小说、报告文学、诗歌、散文数百篇(首)。《万湾农家乐》、《旅游遐想》等获丹江旅游征文二等奖。部分散文、诗歌被收入《采芝商山》、《丹凤文学》丛书。出版有散文集《棣花细语》、《棣花纪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