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里的柿子树
崇信县城区第一小学党支部书记:张斌

校园里有三棵柿子树,它们曾属于窑庄村三户不同姓氏的人家,所以,它们也是有名有姓的。
《崇信楼》东面的那一棵,姓马,是窑庄村马德生家的;长在《习风亭》前边的那棵,姓刘,原属该村一户刘姓人家的;《明信楼》南边靠操场的那一棵,姓姬,它原来是生长在电力局职工姬德强家老宅子小花园里的。
2017年,学校修建征地,我们几个老师去动员拆迁。那会儿正值初冬,天上还飘着雪花,我们挨家挨户去做思想工作。正当人困马乏之际,我们看到一家院子里的柿子树上挂满了一串串火红的柿子,有的搁在青瓦上,有的垂在屋檐下,有的悬在半空中,大伙儿顿时眼前一亮,就有了精气神。这些挂满果子的柿子树,映着房上的青苔黛瓦,衬着天空飘飘洒洒的雪花以及烟囱里升起的袅袅炊烟,和着空气里弥漫的农家特有的烟火气息,如诗如画,给人一种无与伦比的祥和与甜美之感,很是令人向往和陶醉。
拆迁结束时,已经到了来年的五月,这个时候柿子树长满了叶子,而且花都已经开了许多,甚至还坐有小果,大家都认为移栽肯定活不了。但我不信。我想,这么美丽且富含诗意的柿子树,不该出现在一片废墟里,更不该在盖楼时被毁掉,而应该让它生长在另一个更具有人文气息的环境里。所以,我给搞绿化的师傅们说,不管采取什么方法,一定要把那几棵柿子树给我移回来,且必须栽活!
大家见我如此固执,在移栽的过程中就格外的小心,坑挖大,土带多,绝不能碰掉一丁点儿树皮。
说来也怪,那么大热的天,人在室外都感觉身上像有一把火。而那么大的树,移到学校之后冒着烈日的炙烤,却依然枝叶舒展,绿意葱茏:枝照样抽,叶照样发,花照样开,果照样坐。就像从没移动过一样,丝毫没有改变颜色。到了秋末,依然是柿子霜红,果实累累!大家欣喜之余,都以柿子为题,赋诗的,作词的,晒片的,都在自己的朋友圈里美美地炫耀了一番。
柿子树带给大家的欣喜,不仅是老师,还有所有的孩子们。他们在柿子树下读书、唱歌、跳舞、嬉戏,心情格外舒畅,快乐满天飞扬。
有位家长朋友曾对我说,有一天孩子放学后就迫不及待地跑过来对他说:“爸爸,爸爸,我们学校有好几棵柿子树呢,上边结了好多好多又大又红的柿子,好漂亮呀!”看到孩子如此兴奋,家长说,他为了试探孩子,故意说:“是吗,那这会儿学校放学了,没有人,咱们摘走!”没想到,他的这句话突然就惹恼了孩子,她怒气冲天,义愤填膺地说:“胡说!学校里的柿子是能随便摘的吗?你咋会有这么奇怪的想法呢!”孩子的一句话,竟让他瞠目结舌,无言以对。他没想到,一句试探性的玩笑话,竟让孩子的反应如此的强烈。于是他就赶紧改口说:“哦,乖孩子,爸爸是想通过这件事来试探你,看你是什么反应。事实证明,你是好样的!学校是一个大家庭,她的美好需要大家一起维护,你说呢?”
听他这么一说,孩子的情绪这才缓和下来,嗔怪地着说:“就是嘛,我以为你真的要去摘呢!听着啊,任何时候,你可都不敢动摘学校柿子的这个念头啊,听见没?”
家长边说边笑,说这是他们父女俩之间这么多年来最令他尴尬的一件事,一句玩笑话,孩子竟然就当真了,还把他弄了个大红脸。他说,这就是学校教育对孩子起到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啊!
听了这位家长的话,我很欣慰。就是啊,学校教育,其真正目的不仅在于让孩子长成人,更重要的是要让孩子学成人。千教万教,教人以知;千学万学,学做以真。
后来的一天早晨,大家到校后,发现树上的柿子不见了。正在大家都觉得有点不太习惯,纳闷之际,忽然发现门房的窗台上放了一个大大的纸箱,里边装满了红柿子。再细看,上面还贴了一张纸条,写道:春华秋实……大家辛苦了,请品尝!
看到这些,大伙都笑了,笑得那么甜蜜、那么阳光、又那么自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