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现代诗线上专题讲座(第六讲)主要内容
(1)关于朦胧诗的诗学要义
(2)制约现代诗文本优劣的若干关键性因素
(3)诗人北岛现代诗创作密码
(4)北岛三首诗点穴

一,解读朦胧诗
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期的朦胧诗热潮,从表相上看,是一种全新的诗歌流派,其代表人物主要有食指、北岛、芒克、顾城、舒婷、梁小斌、江河、杨炼等。作为一个文学艺术创作群体,他们怀揣着叛逆、质疑、自我、愤怒、失落、迷惘、偏执、苦闷、无奈等诸多不宜见光的“地下”消极情绪及悖逆人文心理,彻底颠覆传统创作方法,大胆镜鉴西方现代艺术表现形式,放纵地宣泄着各自心灵的隐私。故而被当时把控文坛话语权的正统权威人物讥讽贬称为“朦胧诗”、“古怪诗”。

二,朦胧诗的诗学要义
朦胧诗人们敢于直面社会人生和内心世界,以大无畏的英雄精神和胆略全然放弃业已僵化了“政治味浓酽”的大一统诗写套路,极力彰显人的尊严、自由、正义、性灵、光明、内在精神诉求、个体生存价值以及坚定的批判意识,最终让人性、自由、尊严、生命、真理、文化回归。

作为一个文学流派,当年也就是上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中期,整个的诗坛都被朦胧诗影响并控制着,或者说左右着受众的兴趣点。
尽管带来了很多异样的批评声音,但朦胧诗依然还是在地下和地上不断地蔓延发展。
上世纪70年代,那个时候的诗坛,大多数的声音都是大一统的正统派声音,也就是革命的浪漫主义与革命的现实主义相结合方式创作文艺作品。
翻一翻当年的诗刊,我们大家都能了解,那个时候的文艺创作非常政治化,几乎所有的文学艺术创作都要求向政治看齐。
那么朦胧诗的横空出世应该说对于诗坛而言无疑是一股清新的风。
这些朦胧诗人主要是在作品中都尽可能地彰显尊严、正义、个性、叛逆。
当时,朦胧诗潮的兴盛着实吸引了许多年青人,他们疯狂地喜欢上了现代诗。
尤其是北岛的现代诗《回答》1979年在《诗刊》(第三期)上发表之后,一夜之间,朦胧诗已经遍布全国各地的大街小巷,大有方兴未艾之势。

三,影响中国当代诗歌文本优劣的关键性因素
(1)诗人抱道而居、美刺时代的人格魅力与境界
(2)卓尔不凡的艺术个性
(3)成熟丰盈且多元的艺术创作风格
(4)妙合无垠的情景交融之内功
(5)浑然天成的理趣与智性(新认知、顿悟力)
(6)知其妙却不知其所以妙的淳朴自然的性情流露
(7)融物境情境意境于一炉,强调“味外之味”、“象外之象”、“韵外之致”的诗歌审美观
(8)环境砺淬人
(9)“凡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唯有博观多练,才是正道。

经过朦胧诗引爆式发展,再历经后来的第三代诗歌运动崛起,还有五花八门的诸多诗歌流派的扇状延伸,国人渐渐地对中国当代汉诗有了一个相对比较清晰的认识。
那么,接下来一个话题就是——影响现代诗文本优劣的关键性因素有哪些?
我思考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关键因素:
第一个是境界。
第二个是个性。
第三点是风格。
第四点,就是要学会情景交融。
第五点就是新认知,也就是智性或理趣。
第六点,就是淳朴自然的性情流露。
第七点,就是诗人卓异的诗歌审美观。
第八点,就是环境铸造诗人并砺淬好诗。
第九点,就是博观多练。
如果我们大家都能够做到了以上这几点,我相信,大家经过反复体验,应该能够写出比较好的现代诗。

四,诗人北岛现代诗的创作密码
❂ 关于北岛诗歌作品的几个核心关键词
(一)颠覆
(二)冷峻
(三)质疑
(四)呼唤
(五)悲悯
(六)悖论
颠覆中有传承和坚守;冷峻中有激情与顿悟;质疑中有反叛和疏离;呼唤中有无奈与叩问;悲悯中有坚韧和痛楚;悖论中有张力与甄别。

为了便于大家全面科学系统了解北岛诗歌的写作特点,我列举了北岛诗歌创作的几个核心密码。
这六个诗歌创作密码,应该说是北岛诗歌最原始最基本的一个写作套路。
我们可以从北岛大量的分行文字中去揣摩、去体验、去提炼。这六个方面也是探讨北岛文艺创作路径基础的基础。
在这里,必须郑重提醒大家:我们理解北岛的诗歌,千万不能绝对化理解。因为北岛的诗原本就是一个交融、立体、歧义、复杂的,比方说我们说“颠覆”这一特点,
里边就含有传承和坚守。
一,颠覆
举例:
日子与道路
北岛
阴影如船歌
来自古老的绿色
太阳从左边照亮
那教堂的手势
另起一段,像
拉开无梦的抽屉
反对沉默反对裂缝
当朋友的沉默
卡在尴尬的裂缝
我们寻找我们射击
那流血的目标
奔走的伤口
交通信号灯指出
日子与道路的分歧
这隐喻如染缸
浸透我们的衣裳
开始的声音
结束的颜色

点穴式释义:
第二节中“反对沉默反对裂缝”、“我们寻找我们射击”,还有“奔走的伤口”,让受众咀嚼出浓郁的颠覆反叛意味以及悖逆情愫。
第三节中的“浸透”,其潜台词无疑是实指“奔口的伤口”,暗示某种人文性坚守与承续。
除了“颠覆”之外,“冷峻”应该是北岛诗歌写作的又一重要特色。
二,冷峻
举例:
在歧路
北岛
从前的日子痛斥
此刻的花朵
那使青春骄傲的夜
抱着石头滚动
击碎梦中的玻璃
我为何在此逗留?
中年的书信传播着
浩大的哀怨
从不惑之鞋倒出
沙子,或计谋
没有任何准备
在某次会议的陈述中
我走得更远
沿着一个虚词的拐弯
和鬼魂们一起
在歧路迎接日落

点穴式释义:
第一节中“抱着石头滚动/击碎梦中的玻璃”,其意指向执着的激情与无法兑现的梦想。
第三节中——
沿着一个虚词的拐弯
和鬼魂们一起
在歧路迎接日落
个中“日落”暗指生命的终极价值诉求与精神追问。
这首诗歌里边表面上看是冷静,实际上里面有激情,如果我们大家仔细阅读,或者我们有足够丰富的阅读经验的话,你就会发现在诗的第一节里边,
抱着石头滚动/击碎梦中的玻璃
这是带着激情的一种叙述。
我们有没有呼吸到这种呼之欲出的激情?
其实,在社会现实生活中,我们许多人都是整天抱着石头滚动攀爬,好像我们一生都是在抱着石头不停歇地滚动,直至生命终结。
注意看最后一节末尾。
和鬼魂们一起/在歧路迎接日落
日落,当你看到这么一个词组时,你能不能想到终极价值追问?
对人生,对命运,对历史,对人性,对社会,终极价值的一个追问,一个思考。
三,质疑
举例:
古寺
北岛
消失的钟声
结成蛛网,在裂缝的柱子里
扩散成一圈圈年轮
没有记忆,石头
空蒙的山谷里传播回声的
石头,没有记忆
当小路绕开这里的时候
龙和怪鸟也飞走了
从房檐上带走喑哑的铃铛
荒草一年一度
生长,那么漠然
不在乎它们屈从的主人
是僧侣的布鞋,还是风
石碑残缺,上面的文字已经磨损
仿佛只有在一场大火之中
才能辨认,也许
会随着一道生者的目光
乌龟在泥土中复活
驮着沉重的秘密,爬出门槛

点穴式释义:
起笔“消失的钟声”象征逝去了的那段文革历史。诗人反复唠叨的“没有记忆”意在让国人要不断反思那一场泯灭人性的“大火”。
北岛诗歌的第三个特性就是质疑,他不断的反问,质疑历史、人生、文化等等。
中国当代诗人当中,应该说北岛是最具备质疑潜能的人。
至今北岛还在质疑。
学习北岛的分行文字,必须要了解他的思想深层内核;他思考特别感兴趣的东西。比方说人性、自由、尊严、正义、真理等。
四,呼唤
举例:
桔子熟了
北岛
桔子熟了
装满阳光的桔子熟了
让我走进你的心里
带着沉甸甸的爱
桔子熟了
表皮喷着细细的水雾
让我走进你的心里
忧伤化为欢乐的源泉
桔子熟了
苦丝网住了每瓣果实
让我走进你的心里
找到自己那破碎的梦
桔子熟了
装满阳光的桔子熟了

点穴式释义:
让我走进你的心里
忧伤化为欢乐的源泉
桔子熟了
苦丝网住了每瓣果实
“忧伤”诗感中包含着几许无奈的泪水,谁人能解?!“苦丝”句,分明就是诗人灵魂深处的叩问。
非常有意思的是,北岛不光是一个悲观主义者,实际上他的内心深处是一团火。
尽管很多人把北岛定义成一个悲观主义者,但是我个人认为他的悲观里边颇富激情。
他的悲观里面有渴望;他的悲观里边有人性,有文化;更多的是精神的叩问,灵魂的呼唤。
五,悲悯
举例:
沉默的敲钟人
北岛
展开的时间的幕布
碎裂,漫天飘零
一个个日子撞击不停
船只登陆
在大雪上滑行
一只绵羊注视着远方
它空洞的目光有如和平
万物正重新命名
尘世的耳朵
保持着危险的平衡
这是死亡的钟声

点穴式释义:
“绵羊”隐喻历经文革政治风暴洗礼且有无以言表内伤的普通大众。末句——
万物正重新命名
尘世的耳朵
保持着危险的平衡
这是死亡的钟声
受众反复吟哦后很容易呼吸到某种坚韧,以及那绝望中或明或暗的渴望。
北岛不愧是一个文化人,他的思想深处一直有悲悯情怀。其实这里边带着一种讽刺意味,带着一种无奈,带着一种反动。
大家注意看“绵羊”,这个绵羊指的是谁呢?!是愚昧无知的庸人,还是夹着尾巴做人的普通人?!最后一句,这是死亡的终结。从中我们能不能呼吸到绝望当中的渴盼?!渴望当中的狐疑?!我们必须要透过文字去抓住诗人内心思想的根、灵魂的脉、文化之柱。
六,悖论
举例:
毒药
北岛
烟草屏住呼吸
流亡者的窗户对准
大海深处放飞的翅膀
冬日的音乐驶来
像褪色的旗帜
是昨天的风,是爱情
悔恨如大雪般降落
当一块石头裸露出结局
我以此刻痛哭余生
再给我一个名字
我伪装成不幸
遮挡母语的太阳

点穴式释义:
“昨天的风”和“爱情”,在诗人看来,是一味带来内心痛苦的“毒药”。
流亡者的窗户对准
大海深处放飞的翅膀
冬日的音乐驶来
像褪色的旗帜
我伪装成不幸
遮挡母语的太阳
“流亡者”→翅膀;“冬日的音乐”→褪色的旗帜
劲爆的思想张力场瞬间让诗境拓展,启人心智。
细心的读者会发现,北岛许多诗歌都包含悖论。北岛的创作心理是自由的,充满着个性的;是直接的,同时也是整体性的;更多的则是浓郁的西化色调,比方说象征、隐喻等修辞格,诗人经常会使用。

❂ 刍议北岛
评论一个诗人,怕就怕仅仅依靠自己那点儿可怜的陈腐认知便妄下断语。尤其是对诗评家而言,这无疑是一宗不可饶恕的大罪。近一段时期,我反复品味朦胧诗的几位重量级诗人的作品。我发现,无论是被誉为“朦胧诗鼻祖”的食指,还是北岛、芒克,抑或顾城、杨炼、江河、舒婷、粱小斌,都有诸多值得深挖的共性,比如,以源自内在的叛逆、反动、颠覆,彰显个性生命与精神觉醒,凭藉异化了的修辞表达技巧,叩问社会、时代、历史乃至形而上的精神大漠。然而,决定诗人作品优劣最关键的因素是诗人卓尔不群的艺术个性、性灵、审美及境界。这里,我想从接受美学和文艺创作心理学的视角尝试着谈一谈北岛的几首诗。

五,北岛三首代表作品点穴式释义
❂ 回答
北岛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
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看吧,在那镀金的天空中,
飘满了死者弯曲的倒影。
冰川纪过去了,
为什么到处都是冰凌?
好望角发现了,
为什么死海里千帆相竞?
我来到这个世界上,
只带着纸、绳索和身影,
为了在审判之前,
宣读那些被判决的声音。
告诉你吧,世界
我--不--相--信!
纵使你脚下有一千名挑战者,
那就把我算作第一千零一名。
我不相信天是蓝的,
我不相信雷的回声,
我不相信梦是假的,
我不相信死无报应。
如果海洋注定要决堤,
就让所有的苦水都注入我心中,
如果陆地注定要上升,
就让人类重新选择生存的峰顶。
新的转机和闪闪星斗,
正在缀满没有遮拦的天空。
那是五千年的象形文字,
那是未来人们凝视的眼睛。
1976年

❂ 童年点穴:
诗人以叛逆者的姿态,用与常人迥异的人性乃至文化视角,辅之以严肃、嘲讽、决绝的口吻,对这个尘世发出正义的“宣判”。
这首《回答》大家比较熟悉。解读这首诗歌,我建议大家多用自己内心的多元体验,比如人性方面,文化方面,社会方面,思想方面的深层思考,去发散式填空。
你可能不是60年代出生的人,但这并不要紧,更关键的是你必须要能进去,耍能把自己完全地塞进去,要能深入感受那个年代诗人在思想内核的兴趣点、疼痛点。
我不相信天是蓝的,
我不相信雷的回声,
我不相信梦是假的,
我不相信死无报应。
诗人完全是一个颠覆者的形象。诗人就如同神一样对这个世界进行公开审判。无论是从诗歌发生学、接受美学,抑或文艺创作心理学乃至泛文化跨界诗学等诸多维度剖析,该诗无疑都是藉光怪陆离的意象组群对文革后期社会主流话语权、自由、人权乃至畸形、野蛮、黏附性原罪人性的深层拷问,不啻中国思想文化领域的又一次解放式启蒙以及精神觉悟。

❂ 一切
北岛
一切都是命运
一切都是烟云
一切都是没有结局的开始
一切都是稍纵即逝的追寻
一切欢乐都没有微笑
一切苦难都没有泪痕
一切语言都是重复
一切交往都是初逢
一切爱情都在心里
一切往事都在梦中
一切希望都带着注释
一切信仰都带着呻吟
一切爆发都有片刻的宁静
一切死亡都有冗长的回声

❂ 童年点穴:
这首诗充分暴露出诗人北岛的性格软肋——一位不折不扣的悲观者、怀疑者。诗人运用悖论式语言,让出现在他笔下的“一切”都浸润着疼痛、狐疑、反动、无奈、荒诞、绝望、阴暗乃至死亡。
这首诗《一切》看起来很简单,实际上诗人写得很痛苦。我们反复读十遍以上,你就会发现它的视角很开阔。诗人北岛的思想深度、宽度、亮度、高度,都让我们汗颜。我们在从事创作诗歌的时候,有没有北岛这种精神纯度和人文境界?有没有北岛这种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大家知道,当年的北岛是顶着很多压力负重爬坡的。这样的写法一般人都不敢去尝试!我们大家能不能理解北岛的思想;能不能系统学习北岛这种非凡精神品质,学习这种诗歌审美文化。应该说,北岛的诗代表了一个挥之不去的时代记忆,代表了那时代正义的呼声。当时北岛是着很多压力写作的,比方说著名诗人艾青老师,臧克家老师、公木老师等等很多权威文化名人都对北岛持反对态度。尽管当时《诗刊》刊发了北岛的诗歌《回答》(1979年第三期),但后来还是无情地封杀了北岛。尤其是到了1986年两报双展之后,北岛的处境越来越困难。所以说,作为一个严肃的,拥有着强烈使命感的诗人,北岛的确值得尊敬!应该说,北岛是这个时代最具牺牲精神的优秀诗人之一。现在许多人终于理解了诗人北岛。我们国家许多城市和高校,都趋之若鹜地盛情邀请客居域外的北岛回家,并邀请他赴各地参加各类文化活动。这究竟是为什么呢?应该说,当下,我们国内的思想界,文化界,包括各级政府许多领导人均逐渐意识到了文化回归,包括回归人性、回归正义、回归自由及尊严。这是作为尊重人权最起码的一个基础。所以说,诗人北岛早在上世纪70年代未就发出了他自己强劲的声音。借此良机,我郑重提议,全体诗友向尊敬的北岛先生敬礼!

▓ 好诗品鉴
◆陌生的海滩
□ 北岛
1
风帆垂落。
桅杆,这冬天的树木,
带来了意外的春光。
2
冬天的废墟,
缅怀着逝去的光芒。
你靠着残存的阶梯,
在生锈的栏杆上,
敲出一个个单调的声响。
3
正午的庄严中,
阴影在选择落脚的地方。
所有的角落,
盐粒凝结昔日的寒冷,
和一闪一闪的回忆之光。
4
远方
白茫茫。
水平线
这浮动的甲板,
撒下多少安眠的网?

5
头巾,
那只红色的鸟,
在日本海上飞翔。
火焰的反光,
把和你分离的影子,
投向不属于任何人的天幕上。
没有风暴就够了,
然而也没有固定的风向,
也许是为了回答召唤。
翅膀发出弓的鸣响。
6
落潮
层层叠叠,
在金色的地毯上,
吐下泛着泡沫的夜晚,
松散的缆绳,折断的桨。
渔民们弯着光裸的脊背,
修建着风暴中倒塌的庙堂。
7
孩子们追逐着一弯新月。
一只海鸥迎面扑来,
却没有落在你伸出的手上

❂ 诗人简介:

北岛(1949年8月2日—),原名赵振开,“北岛”是诗人芒克给他取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浙江湖州人,出生于北京。中国当代诗人、作家,为朦胧诗代表人物之一,是民间诗歌刊物《今天》的创办者。北岛现任香港中文大学讲座教授,定居香港。著有诗集《陌生的海滩》《北岛诗选》《在天涯》《午夜歌手》,散文集《蓝房子》《午夜之门》《时间的玫瑰》《青灯》和小说《波动》,代表诗作有《回答》《一切》等,作品被译成20余种文字。北岛曾先后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瑞典笔会文学奖、美国西部笔会中心自由写作奖、洛哥阿格那国际诗歌节诗歌奖、古根海姆奖、马其顿斯特鲁加国际诗歌节最高荣誉金花环奖等,并被选为美国艺术文学院终身荣誉院士。
◐ 童年点穴:
诗是一种复杂且神谕般的生命感悟,是一种基于形而上的直觉审美观照的精神诉求,彰显出一种独有的内在的气韵与风致。北岛曾说过,一个作家就是要跟他的时代过不去。
这首创作于20世纪70年代的《陌生的海滩》,让受众呼吸到了一个融思想者、启蒙者、叛逆者、审判者、见证者、迷惘者于一炉的爱憎分明的北岛。诗人运用网格化贯串式、叠加式、跳跃式意象群组接方式,将“桅杆”、“冬天的废墟”、“生锈的栏杆”、“安眠的网”、“红色的鸟”、“翅膀发出弓的鸣响”、“松散的缆绳,折断的桨”、“风暴中倒塌的庙堂”,还有“孩子们追逐着一弯新月”以及“一只海鸥迎面扑来”这诸多内涵丰赡、或胖或瘦附着潜意识乃至本真性灵的意象和盘托出,意在以犬儒和颠覆者的心境呼唤并探求自由人性的真谛,活生生地突显出人是一种竭力满足自身欲望、追求自由的高级动物,与此同时,还在泛文化语境下成功织就了一张颇具纵深感、交叉感、蒙太奇效应的诗性空间。从北岛笔下这些泛着苦闷、无奈、失望气息的意象链中,受众不难品咂出北岛骨血中就是一个悲观者。换句话说,但凡有大格局大境界的人大抵都有悲悯情怀、家国情怀、人本情怀。

孩子们追逐着一弯新月。
一只海鸥迎面扑来,
却没有落在你伸出的手上
在该诗的最后一节,我不仅深切地体悟到了诗人文革阴影笼罩着的根深蒂固的不安全感、失落感,更吸吮到诗人语感的穿透力,还有画面色调、情感质地以及文化张力场。
我一直坚信,优秀的诗人都懂得“养情”、“养性”、“养气”,尤其是“养气”。就多位朦胧诗人的作品,我有一个肤浅的观点,今天借此机会斗胆抛出,请方家赐教:
食指——真气;
芒克——地气;
顾城——童气;
舒婷——朝气;
根子——野气;
多多——志气;
严力——锐气
梁小斌——大气;
北岛——骨气。

◆童年简介:

童年,本名郭杰,男,汉族,1963年12月出生于安徽省蚌埠市,系中国诗歌学会会员。自1980年习诗至今已四十余年,笔耕不辍,诗风多元,中西交融,始终坚持创作实践与理论挖掘互补并重。曾策划中国诗坛第三条道路与垃圾派“两坛(北京评论诗歌论坛和第三条道路诗歌论坛)双派(垃圾诗派和第三条道路诗学流派)诗学大辩论等各类文创活动,多部诗歌原创作品和文艺评论文章入选各知名文创艺术平台。代表作有《天黑之前》、《河》、《短歌》、《短章》等,著有《童年文化批评诗学札记》等文艺批评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