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显成编著的《人民心中的毛泽东》第一部 生长 学习 认知
第十章 人生路撞击
1911年春天,东山小学堂来了一位贺岚冈老师,他被应聘到长沙的湘乡驻省中学任教。贺老师看见毛泽东成绩优异,贺老师当百乐举才,他愿意带毛泽东前往省中学读书。毛泽东就随贺老师出发,他首一次坐轮船到长沙,感觉特别兴奋,刻苦用功毛泽东顺利地考入了湘乡驻省中学。
长沙省城,为湖南省府。中国已到了辛亥革命爆发的前夜,湖南又是革命党人活动十分活跃的地方,反对清政府宣传特别激烈。驻守长沙的新军也越来越倾向革命这一方面。
十八岁的毛泽东,初到省城,打开了自己眼界,顿时感觉到这里开阔得多,同时也感受到一种和乡下完全不同的社会气氛。毛泽东第一次接触到革命派办的《民立报》,成为这家报纸的热心读者,接受到许多革命言论。当毛泽东在报纸上读到黄兴领导广州黄花岗起义的新闻时,对毛泽东思冲击想巨大。毛泽东后来说:“宣统三年三月十九日(即一九一一年四月二十七日——引注)黄兴在广州起事,全国震动。消息到湘,学生界中之抱革命主义者,已跃跃欲试。”
毛泽东就是这“跃跃欲试”者中的一个。有一天,毛泽东在学校墙壁上贴出了一篇文章,用行动表示支持革命党推翻清朝、建立民国的纲领,并提出把孙中山请回来当大总统,康有为做内阁总理,梁启超做外交部长。这是毛泽东第一次公开表达他的政治见解,尽管这种构想还很幼稚,连孙中山和康梁之间政治主张的分歧还弄得不太清楚,就发表自己意见,可想而知,只知道奇一,不知道其二。
毛泽东为了表示同腐败的清政府彻底决裂,毛泽东在湘乡驻省中学中,自己行动倡议带头剪掉了辫子,还和一些积极分子采取突然袭击的方式,把十几个答应剪辫子、却迟疑不肯动手同学的辫子给强行剪掉了。这显示了毛泽东冲勇性格,说干就干,不拖泥带水,这是好多人都不能办到的,而毛泽东就办到了,透露出他少年时代就具有说到做到、果断利索的行动作风。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了。新成立的湖北军政府派代表赶来长沙,要求湖南革命党人立即起义响应。一位代表还到湘乡驻省中学介绍武昌起义的情况。这是一次激动 人心的讲演,毛泽东听得晶晶乐道,并当场站起来支持,强烈抨击清政府,大家行动起来,建立民国的倡议。毛泽东热血沸腾,兴奋异常,他觉得自己正在进行的一长激烈战斗,需要自己或更多的人参与。由此,毛泽东决定投笔从戎,北上武汉参加革命军。正当他和几个朋友整装待发时,长沙革命党人于十月二十四日发动武装起义,成立了湖南军政府。毛泽东随即投入长沙革命军。毛泽东不愿参加学生军,而投入湖南新军二十五混成协五十标第一营左队当上了一名列兵。
在当兵期间,毛泽东除了接受军事训练外,把每月七元的军饷大多用来订阅报刊和购买书籍,了解时事政治。毛泽东读报读得十分认真,并习惯挑重点,作批语写见解。有一天,毛泽东从《湘汉新闻》上读到一篇谈论社会主义的文章。这是他第一次知道“社会主义”这个名词。其实,当时他所看到的社会主义是江亢虎的中国社会党鼓吹的社会改良主义,毛泽东却很有兴趣,与士兵们议论,还热情地写信给几个同学提出应该研究这个题目。一般人不喜欢这个议题,反而遭到同学的冷落,只有一个人回信表示同意。
革命形势发展得非常之快。武昌起义后不到两个月,全国大多数省份已宣告独立。袁世凯通过南北议和窃取了革命胜利的果实,当上了民国临时大总统。清王朝宣布退位后,人们普遍兴高采烈,多数人认为革命已经成功了。毛泽东也觉得自己参军的目的已经达到,开始重新考虑自己的前程,决定退出军队,继续求学。毛泽东只在部队当了半年兵。
毛泽东开始关注报纸上的招生广告,在学习专业的选择上总是举棋不定。毛泽东先后报考了警察学堂、肥皂制造学校、法政学堂、公立高级学校,都不满意。他花了一块钱报了名,参加了入学考试,正好碰上新成立的“湖南全省公立中等学校”招生。于是,发榜时名列第一。
柳潜1912年在湖南全省公立中等学校执教,在湖南全省公立中等学校6个月的学习期间,毛泽东在课堂上的一篇题为《商鞅徙木立信论》的习作,文章劈头就说:“吾读史至商鞅徙木立信一事,而叹吾国国民之愚也,而叹执政者之煞费苦心也,而叹数千年来民智之不开、国几蹈于沦亡之惨也。”看来,关于救国之道,毛泽东继续沿着梁启超开启民智、塑造新民的路子在思考问题。《商鞅徙木立信论》作者,普通一班毛泽东:
吾读史至商鞅徙木立信一事,而叹吾国国民之愚也,而叹执政者之煞费苦心也,而叹数千年来民智之不开、国几蹈于沦亡之惨也。谓予不信,请罄其说。
法令者,代谋幸福之具也。法令而善,其幸福吾民也必多,吾民方恐其不布此法令,或布而恐其不生效力,必竭全力以保障之,维持之,务使达到完善之目的而止。政府国民互相倚系,安有不信之理?法令而不善,则不惟无幸福之可言,且有危害之足惧,吾民又必竭全力以阻止此法令。虽欲吾信,又安有信之之理?乃若商鞅之与秦民,适成此比例之反对,抑又何哉?
商鞅之法良法也。今试一披吾国四千余年之纪载,而求其利国福民伟大之政治家,商鞅不首屈一指乎?鞅当孝公之世,中原最鼎沸,战事正殷。举国疲劳,不堪言状。于是而欲战胜诸国,统一中原,不綦难哉?于是而变法之令出,其法惩奸宄以保人民之权利,务耕织以增进国民之富力,尚军功以树国威,孥贫怠以绝消耗。此诚我国从来未有之大政策,民何惮而不信?乃必徙木以立信者,吾于是知执政者之具费苦心也,吾于是知吾国国民之愚也,吾于是知数千年来民智黑暗、国几蹈于沦亡之惨境有由来也。
虽然,非常之原,黎民惧焉。民是此民矣,法是彼法矣,吾又何怪焉?吾特恐此徙木立信一事,若令彼东西各国文明国民闻之,当必捧腹而笑,噭舌而讥矣。乌乎!吾欲无言。
这就是毛泽东留下的第一篇完整的文章。引起了柳潜先生的关注。这篇只有413字的文章,柳潜先生在阅读时做了141字的批注,有眉批、着重号、尾批等。在第三段眉批中,柳潜写道:“才气过人,前途不可限量”,“历观生作,练成一色文字,自是伟大之器,再加功候,吾不知其所至。”
《商鞅徙木立信论》毛泽东
最后,柳潜先生不仅对毛泽东的这篇习作大加赞赏,还把这篇文章推荐给了当时的校长符定一先生。符定一先生阅读毛泽东的这篇课堂习作前批注了两个字:“传观”。毛泽东在文学学习上影响力就此开始了。
毛泽东思想中,他觉得这种学校,古板校规和有限课程,远不能使他满足他的欲望。不久,柳潜借给他一套《御批历代通鉴辑览》,共一百一十六卷。毛泽东专心阅读,读得很认真。读完后,收获颇大,愈发觉得在学校里读书还不如自学。毛泽东者的不信邪,敢于挑战,说干就干, 他断然决定从湖南全省高等中学校退学,寄居在长沙新安巷的湘乡会馆,每天步行三里路到浏阳门外定王台的湖南省立图书馆自学。不管风露宿,天寒地冻,简单的饮食,早去晚归,图书馆的管理人员,天长日久,都认识这位不知疲倦的读书郎,有时给与方便,总是毛泽东早来图书馆,图书馆关门回到驻地。
毛泽东订了一个庞大的自修计划。毛泽东的学习十分勤奋,像农民耕种庄稼,每天都围绕着田土转,管理者庄稼成长不受大自然的伤害得到收获。毛泽东不停歇地埋头读了大量中外书籍。毛泽东最大兴趣、收获最多的是西方十八、十九世纪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和近代科学的著作,如卢梭的《民约论》、达尔文的《物种起源》,特别是严复翻译的书,如亚当·斯密的《原富》、孟德斯鸠的《法意》、赫胥黎的《天演论》、斯宾塞的《群学肄言》等,毛泽东几乎一一读过,可以说相当集中地接受了一次较为系统的西方近代思想文化的启蒙教 育。他在这个图书馆第一次看到那里墙上挂着的一张世界大地图,那是每天必经通道,天天都能看到的。毛泽东这才知道世界原来是多么大,中国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湘潭县在地图上根本没有。这个发现,对走出乡关才一年多的知识青年来说,感受该是多么新鲜和强烈!在图书馆读书半年就这样过去了。
毛泽东自学生活虽然“极有价值”,但已难以为继。他遇到了一个难题:父亲不在支持他这种似乎是漫无目的的读书方法,拒绝继续供给费用。同时,毛泽东寄居的湘乡会馆也被占了,住进了被遣散的湘乡籍士兵驿站,经常滋事打架现象。这里不能再呆下去了。
毛泽东不得不面对现实,重新设计自己的未来,而对人生的选择模糊不定状态。这时,毛泽东生活阅历快满二十岁月的青年了。
作者:左显成(1947.6— ),男,资中县人。1964年参加水电建筑施工,1978年天津大学土木建筑地下建筑毕业,在水电十局教授级高工退休职工,现都江堰市作家协会会员,《西南作家》杂志签约作家。自费出版有长篇小说《我要成家》,《浓浓校园情》业已完成长篇小说《大山深情》和《花蕊夫》等作品。还写有诗歌和散文作品,发表在《西南作家》杂志、《中国诗歌网》、《人民网社区论坛》、《当代文学艺术网》、《四川文学网》、《麻辣社区四川论坛》、《美篇》。编著的《人民心中毛泽东》。
通联:都江堰市外北街408号, 邮编:611830. 电话18200569415,电话微信。QQ号5935059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