邺城断章
作者:李晓玲
魏门阙汉
“汉阙”,通往临漳东西南北的交通要道有四处:东西两处分别在魏峰路与成安、磁县交界处,县城南部金凤南大街上一处,城北于邯临快速路上一处。四处阙均仿汉阙形制建成,为新临漳增添了一抹古色。
古代“阙”与“缺”相通,两阙之间为一通道,“阙然为道”,这也是其名称的由来,在中国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阙的雏型是古代城墙门豁口两侧的岗楼,具有军事防御功能。到汉代时,阙已演变成为建在宫殿前、城门外或建筑群大门外象征皇权、代表威仪等第的建筑。在宫廷大门之外,会建两个对称的台子,台子上面建有楼观,两个台子之间要走路,做道路使用。宫殿入口处的称“宫阙”,城门两旁的称“城阙”。阙有两个官名,在楼观上观望,称之为“两观”;在上面悬挂法典,明令天下人知晓,叫做“象魏”。在古代,只有天子和帝王才有这样的礼制建造。
临漳作为三国故地、六朝古都,“阙”不仅是标志性的建筑,而且也是来自帝都的威仪之象。
外地人从汉阙之门进来,就是客人;出去,欢迎再来。临漳人从汉阙之门进来,就是回家;出去,便是漂泊。
史馆光华
史馆,是提供历史、文物藏品、文物照片和专业书籍介绍的博物馆。作为六朝古都,临漳文脉绵长,因而史馆在临漳是一道靓丽的风景。
中国最早的廉吏西门豹在治理古邺时留下千古清名。今天,临漳人为了纪念他,在县城主干道人民路东段路北,建设了廉政文化教育示范基地,主要包括中国·邺城县令廉吏文化展馆和廉政观赏园林——邺令公园。展馆区由主馆“天下第一廉令”——西门豹馆、廉吏馆、明志馆、投巫池、清风苑组成,以西门豹为代表的邺下县令为主线,突出“廉政、勤政、爱民”主题,展示春秋战国至“中华民国”时期的我国县令级廉吏文化和新中国建立后的廉政建设成就;园林区由警世钟、成语典故园、廉吏名人雕塑园、廉石园、耻辱柱和园林南大门组成。公园文化墙的外壁是西门豹清正、廉洁历史典故,内壁是西门豹投巫、修渠人物刻像等。内部建设有廉洁成语典故苑、中国古代十大廉吏大型石雕像、廉洁楹联拱门青石长廊、历代名人咏廉洁风景石等景观。此馆与社区毗邻,公园内种植有乔灌木及花草共108个品种、50多万株,形成了人文景观与自然环境相融合的城市综合体风景区,不仅是人们休闲的好去处,也是对理政者的提示和警醒。
最具实力的史馆,是邺城博物馆和邺城考古博物馆。考古二字,分量尤重,俱为几十年来在邺城遗址考古发掘的古文物,可谓气象宏大,巍巍壮观,曾震动京华。
建安文学史馆不能不提。建安时期以三曹、七子为代表的邺下文人集团,开启时代文学新风,成就中国文化复兴,写下来绚丽的历史篇章。如今,建安文学史馆静静地坐落于三曹湖畔,且为临漳赋新风。
今天的临漳县城内,以史馆为主题的文化项目,成为了精品旅游路线和星级旅游景区。邺令公园、金凤公园等10大公园、百余个小游园风光旖旎,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错落分布、交相辉映,实现“300米见绿、500米见园”,被外来客商和游客称赞为“公园中的县城”,突显了“以绿为韵”的园林特色。将邺城的历史符号,融入到建筑、街道、公园、雕塑中去,彰显了“以文为魂”的汉魏风格。三台湖、六朝湖、玄武湖等湖渠十多处,形成了近千亩生态水面,极大地改善了人居环境,打造了“以水为脉”的生态典范。
史馆是临漳的编年史,精神财富,历史的沉淀和光华都在这里呈现。
史馆也是时代的镜子,在过往里看到我们自己,也看到未来的模样。
漳河伟业
我认为,漳河至少成就了两项伟业,一是它途经三国时,邺下文人们一定以滔天浊浪为墨,铸就了“建安风骨”;二是以泥沙俱下留痕,凝练成“铜雀瓦砚”。
河流是原乡,生命的根系。风云际会的三国,时代的气象与河流的客观存在,为邺下文人们提供了情感的审美与艺术的灵感,并最终使漳河成为他们的艺术实体,精神的密码。河流的意象之美,在时代的感召下,铺开叙事的河床,释放出邺水朱华。建安风骨是何等绚丽的史诗,铜雀瓦砚是多么艺术的审美。这些都是漳河带来的艺术凝视,也是流经古邺大地的美好馈赠。它以微弱的水滴布道,并最终汇入江海,人类在它面前,应保持敬畏。
但人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月亮也是,历史也是。今天,漳河再也不是三国的漳河,而它却永远是临漳人的漳河。月亮再一次升起在漳河的时候,它早已带走三国的时光,给了我们新的指令。
这就是漳河的秘密——它用地理的语言搭建新的命题,新农业,新乡村,新民居,新道路,新业态……更重要的是,每个人的新思想。
新思想是流淌在河流里的浪花,它冲击灵魂,洗涤内心,从内心溢出的思想碎片,就像漳河边的一首建安诗,一块铜雀瓦砚……
遗址公园
对于确切的解释,不敢造次,百度说遗址公园是指包括与自然和谐之人造物及考古遗址等地区,并在历史、艺术以及学术等各方面具有显著普遍价值基址保留、保护、改造而成的公园。遗址公园着重于“址”,因为遗址是世界上独一无二,不可再生的,强调将生态价值与遗址价值相结合,保存、保护是其重点。
历史上,邺城曾为曹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六朝都城,居黄河流域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长达4个世纪,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创造了邺城文化。那么,正在创建的邺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将会是国家众多遗址公园中,最具唯一性的文化宝库,它必将迎来最好的发展机遇。
是的,机遇已来。
在邺城三台遗址采访时,听到了好消息,看到了好景象——邺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挂牌正强力推进。
在三台遗址的西北方向,即邺北城的西北,古色古香的广德门展示已经建好,进门西南而行,便是邺城考古遗址公园邺北城景区,道路也已经开辟,文化地标正在修建。西望,是京广铁路和京港澳高速公路。北望,是正在建设的新村和方特景区,未来,遗址内的村庄将搬迁新村,与公园毗邻。东南望,是三台遗址中的金凤台。东望,是三台村。
以漳河为界,邺南城宫殿区至赵彭城朱明门之间宽约八十米的道路,也在陆续修整。穹顶之下,未来的邺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将是一种怎样的历史再现呢?
为了这一天的到来,临漳县通过举办中国·临漳邺城文化高峰论坛、建安文化高峰论坛、邺城考古·历史国际学术研讨会、邺城文化旅游周等活动,吸引了国内外专家学者和群众的积极参与,“三国故地、六朝古都”的品牌知名度正在提升,这既展示了邺城文化保护成果,又促进了临漳文旅产业的发展,全县必将形成以文化项目助推旅游产业发展的新格局。
未来可期,我们共同祝福着、等待着!
习文讲武
在临漳,有一个叫习文的村庄,在磁县,有一个叫讲武城的古镇。这两个地方,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被人们习惯地称为“习文讲武”,这个典故就源自邺城曹魏文化。
曹操占据邺城后,开始了文武双修之旅。他一方面创办学馆,招贤纳士,一方面修筑三台,开挖玄武湖,操练水兵,为统一全国做准备。建安八年,即公元203年,曹操颁布《修学令》,说“丧乱以来,十有五年,后生者不见仁义礼让之风,吾甚伤之,其令郡国各修文学,县满五百户置校官,选其乡之俊造者而教学之,庶几先王之道不废,而有以益于天下。”可以看出,曹操对教育的重视和兴办教育之决心。他提出“县满五百户”就要设置校官,而且要选拔优秀教师,把这一项有利于天下的大事业做好。正是在他的倡导下,古邺大地充满书声琅琅。习文村距曹魏三台遗址大约三四公里,即为当年创办的学堂之一。也正是曹操对文化的引领和推动作用,也才生发了历史上有名的“建安风骨”。
而与此同时,曹操对军事的建设并未松弛,在三台西北,修造讲武城,挖掘玄武湖,培训水师,操练兵马,开创了建安武学新风。曹操横槊赋诗,有一把好剑。陶弘景《古今刀剑录》:“魏武帝曹操,以建安二十年,于幽谷得一剑,长三尺六寸,上有金字,铭曰孟德王常服之。”有一次士兵反叛,夜烧太祖帐,曹操“手剑杀数十人,余皆披靡,乃得出营。”今天,这两处遗址是曹操当年南征北战的有力见证。
1800年后的新临漳,武学之风式微,教育突飞猛进。全县已有各类学校数十所,公私立幼儿园有好几十家,入园率百分之百。尤其以县一中为标志,教学设施日新月异,管理手段先进科学,馆藏图书二十余万册,教师队伍不断壮大,名牌大学生层出不穷。今天,更有占地上千亩的教育新园区正在崛起,不久的将来,一座规模宏大、雄伟壮观、功能齐全的现代教育新城,将为临漳人民带来更多更好的社会福利。
冀南明珠
临漳在厚重的底蕴中升腾与崛起,也因其独特的位置优势,便利的交通环境,而成为邯郸城市中一颗冉冉升起的冀南明珠。
它西望太行,东眺齐鲁,居中原腹部,扼燕赵南门,素有“天下之腰脊、中原之噤喉”的美誉。京港澳高速、石武高铁、京广铁路纵贯南北,与郑州、太原、济南、石家庄四个省会城市距离都在200公里以内,处于京津冀协同发展和中原经济区两大国家战略的交汇处。
2021年5月换届以来,临漳县委、县政府汇聚全县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的智慧,在县第十二次党代会上,提出临漳四大优势,四种临漳精神,确定了“一三五”工作思路,努力为建设富强文明美丽的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和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作出临漳贡献。
依托省级经济开发区——临漳经济开发区,引进了邯钢(临漳)工业园、五粮液河北临漳灌装工业园、平原禾丰、中节能等一批大项目、好项目,初步形成了装备制造、新型建材、食品加工三大特色产业集群。
就农业而言,临漳是全国粮食生产百强县、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标兵、全国小麦高质高效创建示范县,把粮食安全放在首位,粮食单产连续十几年稳居邯郸市第一。在稳定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前提下,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步伐,大力发展强筋小麦、韭菜、辣椒、油料、红薯、山药、肉鸡等七大特色产业。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涌现了美临粮油、平原禾丰、永恒油脂、桐和源食品等一批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
作为国家园林县城、国家卫生县城、全国绿化模范县、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省级文明县城、森林城市、生态园林县城、洁净城市、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县、大气污染综合治理先进单位、县城建设提质升级样板示范县,临漳县城建设亮点频现,正以全县之力创建全国文明城市。
临漳,是一座经济强劲、协调发展的产业之城。临漳,还是一座绿色生态、景美人和的幸福之城。临漳,更是一座宜居宜业、内涵丰富的品质之城。
作者简介:李晓玲,河北省邯郸市《邯郸晚报》新闻周刊主任,邯郸晚报“李晓玲工作室”负责人,河北省作协会员。从事新闻工作多年,集采、拍、编、写于一体,首开邯郸晚报地方文化专栏《古邯郸再发现之旅》,此后陆续开办了《走进肥乡》《重走肥乡》《三走肥乡》《邯郸红色文化》《走进武安》《走进复兴》《走进冀南新区》等区域文化专栏。《冬天里的一股暖流》获中国晚报界最高奖赵超构新闻一等奖,《纸背上的邯郸》获河北省新闻二等奖,多篇作品获城市晚报类多种奖项。曾出版书籍《古邯郸再发现之旅》(合作)、《邯郸成语儿童经典故事70篇》、《我的春夏秋冬》、《风举残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