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10月5日,星期三,国庆假期第5天,又逢南坪赶场天,南坪正阳农贸市场门前百来米长的街市,人头攒动压满街,赶场的人流好热闹。
过完重阳节,一早打的走趟南岸中医院,假日里的医院大门,看似有些冷清,不像平日上班那样人多。
无论人多人少,依然严格执行防疫制度,手机微信点出“渝康出行码”,经医务人员查验后进入闸口。
步上台阶,进入医院大厅最后一道闸口,再用“渝康码”对准闸台,扫开闸口进入大厅。
坐在闸口旁的医导问我们,“你们看哪个科的医生?”“看皮肤科。”“皮肤科放假了,没有医生,上班后再来。”
转身步出医院大门,沿着后堡支路去赶南坪场,一路见证了藏在榕树林间,新建即将落成的“南岸中医院”大楼。
路过上海城东门,东门治安亭设立的核酸采集点,前来核酸检测的市民排成长龙,长长的队伍,把上海城东门广场一刀两断。
重庆11个中心城区核酸检测“每周一检”常态化,早也在市民中形成自觉行动,核酸采集的市民从这头排到了那头,给国庆期间的南坪上海城,增添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穿过南坪西路地下通道,来到南坪农贸市场,节日期间的第2个赶场天特别热闹。
人头攒动压满街,阴沉的天空映南坪,赶集的市民去去来来,采买自己最喜欢的农副产品。
百来米长的街市两旁,好多进城卖菜、卖农副产品的老乡摆满地摊,还有不少赶流溜场的卖货郎。
农贸市场门口的鱼摊,大盆小盆的鲜鱼,任意挑,任意送,但买鱼的人不算多。
这条大鱼有点拽实,老板砍成几砣卖,一砣就是三四斤,看架势,这条鱼至少也有20斤。
“新鲜的黄豆芽,又粗又壮,2块钱斤,买回家煮肉片汤,特别的香。”老板娘边唱边忙,好一派繁忙景象。
华蓥山黄牛肉挂满摊,新鲜的黄牛肉,割成条条挂起卖,48块钱斤,随便挑,随便选,两口子忙得不开交。
姜家土猪肉,半肥半瘦17块,尽瘦肉25块,三线肉20块,比节前便宜六七块,人们都说猪肉价格,从疫情封控期间的30多块,回落了十多块。
大娘的豆花生意好,2块钱碗,不到半个小时,卖脱小半盆,制作好的蘑芋、豆腐、豆干摆满摊,买的人挺多的。
大娘忙得不可开交,这个要买豆花,那个要买豆腐干,不慌,一手一手的来,补完大姐零钱,又忙着给二姐称豆腐干。
大爷今年85,祖传油辣子海椒,5块钱包,蘸豆花,烧鱼、烧鸡、烧兔特别香,清晨背来的一大背,卖了只剩下盒子里的10几袋。
马齿苋,5块钱斤,大娘从乡下背来,40多把卖了只剩下两三把,过去拿它喂猪,而今生活好了,人们又回到过去,想吃点野味,这马齿苋呀,弄来凉办,添加齐作料,那味道,简直不摆了。
秋季要收头,秋生葁、秋生海椒快要罢市,进农贸市场买点养泡菜坛子,黄口板姜5块钱斤,勉勉强强。
这生海椒,手感不错,红彤彤、硬邦邦的,“老板,这生海椒啷个卖哟?”“7块钱斤,随手抓,不准选哈。”掐丁点儿放进嘴里品尝,挺辣的,“老板,给我抓一袋吧。”摊主顺手抓上一大袋,往电子称上一搁,刚好5斤,35块钱。
这壁山番茄不错,摊主经营有方,把番茄切成两半边,装满塑料筲箕,红彤彤、亮晶晶的番茄肉,特别吸引顾客眼球,3块钱斤,不算贵,买的人挺多的。
广西南瓜很出名,从前些年5角钱斤,涨到现在两三块,许多年前就赢得重庆市民的口卑,长条状南瓜像水瓢,一瓜破成4块卖,想买哪块挑哪块,瓜皮口上有青边,又面又甜好口感。
农贸市场很丰富,国庆假期保供应,大个大个的东北新土豆一块七一斤,还有红皮新土豆,黄心土豆,价格都是一块七。
买好生葁生海椒,步出农贸市场,跟随涌动的人潮,沿着街市往回走。
已是上午10点半,赶集的人还是那么多,大爷卖的秋藤藤菜,一块七一斤,忙着为顾客找补零钱。
来到花市分道口,两条街面在这里分道扬镳,是赶场天人最多、最闹热的地段。
重庆直辖25年,大街小巷变了样,高楼大厦入云天,轻轨地铁穿楼过,立体交通连成网,公铁大桥盖满江,两江四岸变美景,虽是国际大都市,主城也有赶场天,二五八赶南坪场,乡下产品随便买。
街口的布摊挺热闹,各种布料堆满摊,白布、花布、卡基布,各种颜色的布匹,吸引大妈大婶围在布摊前,挑选自己喜爱的布料。
“妹儿,这花布啷个卖?”“10块钱米,随便挑,随便选,通通都是10块钱米”。不由让我想起生活紧张年代,要过年的时候,母亲上街买来布料,为我们缝新衣、做新鞋的情景:
北风吹,雪花飘,妈妈上街买布料。买块花布缝新衣,买块白布做新鞋。边足布料浆布壳,镶成布壳腊鞋垫。一针一针真辛苦,有妈的孩子真幸福。
时代变迁,市场丰富,昔日天天盼过年,而今日日当过年,天天顿顿有肉吃,我们能生活在国泰民安的泱泱大国,深感无上荣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