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波携程 书画同行》之气韵与底蕴的完美结合——访原南宁美协主席、著名旅美画家韦智仁先生 每天更新 转发有礼
气韵与底蕴的完美结合
——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原南宁市美术家协会主席、
著名旅美画家韦智仁先生
坐在我面前的韦智仁先生,70多岁,一头梳理适度、黑白相间的短发,一张乐观豁达的笑脸,一双睿智、坦荡且炯炯有神的亮眼。谈到他的事业,那学者般的深沉、艺术家的神采,着实令人赞叹不已。
初识韦智仁先生,是一个春光明媚的日子,我们伴着浓浓的茶香,在他位于北京玉泉路附近的工作室愉快地攀谈起来。望着他那深沉的微笑,听着他那滔滔不绝的述说,再看看那墙上一幅幅情真意切的山水画和那更多更美、出神入化的人物画,我走进了韦先生的艺术世界,了解了他的艺术人生和艺术追求。尽管此次初访韦先生,只是与之对话,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这个尚不成然的访谈录,但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还要更多地关注这位大艺术家,并追踪他走过的路,他的成长历程和他的成功之所在。
与原南宁市美术家协会主席、著名旅美画家韦智仁先生在其工作室采访时合影 韦先生毕业于广州美院,不间断地画了60多年画,深厚的文化底蕴、扎实的功力,使他在国际国内颇有影响。韦先生多年定居国外,先后在七、八年的时间里到过20多个国家。其油画、国画皆精,还能作一手好诗,是一位难能可贵的全才的大艺术家。多年来,韦先生创作了无数幅人物肖像画,为此,作为第一次采访韦先生,我的访谈就从人物肖像画谈起。
韦先生若有所思地讲述道:在博物馆,在一些家庭和公共场所,我们常见到一些描绘人物形象的绘画作品,这些画有头像、胸像、全身像以及群像,对这种画,我们统称为肖像画。好的肖像画,不但能画“像”,而且要能表现人物的性格、感情、精神状态以及内心世界。传说古代西方有个国王,本人是瞎了只眼、跛了一条腿,他很想画家能画出他的威严,但又要像他,于是发布命令,招来画家为他画肖像,既要像,又要美,若画丑了,要砍头。招来的画家,有些原原本本的将国王画了出来:瞎了一只眼,跛了一条腿,结果给砍头;有些画家为了讨好国王,画了两眼、双腿都是好好的,也给砍头;就这样,画家一个个来画,一个个给砍头,后来,有个青年画家去画,把国王画成在出猎时正在马上,一边跛腿就看不出了,又画国王正在举枪瞄准猎物,瞎了的那只眼也看不出来了,画成后,国王非常满意,不但重赏了这位画家,而且还将女儿嫁给了他。
我在这里讲这个故事并不是要画家粉饰太平或无中生有,而是要我们善于突出人物美的一面,而将不美的那一面尽量藏起来,而要达到这样的效果,有时必须要更换角度,有时要重新配置光线,或对环境的取舍,情节的选择等等,而达到美化对象的效果。不同的对象,应有不同的处理手法,这样才能突出人物的性格和美的地方。
韦智仁颇有兴致地举例道: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杰出的画家达芬奇,一生不懈地研究人物的解剖、运动、姿势和表情。他画的“蒙娜丽莎”是那波里一个皮货商的妻子,画家以4年的时光来分析人物面部结构,研究明暗变化,后来,决定画成半身像,双手交叉在胸前,自然而又大方,姿态很柔美,脸部表情变化微妙,嘴角微笑,眼睛的神采、内心的喜悦表现恰到好处,而皮肤的感觉柔嫩、富有弹性,使人仿佛能觉察到血液的流动,我曾几次临摹,以学习西欧的传统画法,每临摹一次,都有新的体会,愈更觉得达芬奇的伟大。据说达芬奇在画时为了调节蒙娜丽莎的情绪,经常雇小丑供他娱乐,并请人为他弹竖琴和唱歌,而使神态保持饱满。
说到这里,韦先生更是感慨万千,他说:在圣保罗美术馆(MASP)藏有不少世界一流画家的作品。西班牙大画家委拉斯开兹终生担任皇家宫廷画师,主要为国王以及宫廷人物、达官贵人画肖像,他的“绅士像”、“腓力四世肖像”、“教皇英诺森十世肖像”都是世界有名的作品。在MASP就有几幅他的宫廷人物画。另外,该馆还藏有荷兰杰出画家伦勃朗的肖像作品,与委拉斯开兹相反,伦勃朗一生画了600多幅油画、300幅铜版画、2000多幅素描,绝大部分都是描绘城市贫民、流浪者以及农民形象,他善于抓住对象一瞬间的神态。在暗色的背景中强调明暗对比,使画面产生强烈的深远感。他的画风影响很大,在保利斯达大道的“玫瑰园”中,不少肖像都明显烙刻着这种风格的影响。雷诺阿的肖像多以妇女和儿童为模特儿,画面光色斑斓,呈轻松愉快的情调,在MASP也藏有他的几幅作品。
韦智仁接着告诉我说:在圣保罗我曾为许多巴西友人、包括艺术家、医生、军人、警察、市长、议员、运动员、教练、商人以及为许多华侨画过肖像,大者盈米、小者尺余。虽然从十几岁就开始接触肖像画创作,但多年来,每画一张新画,对自己都是一个新的挑战。对象不同的身份、不同的年龄、不同的性格、于处不同的环境、气氛、时间和光线底下,都会产生不同的变化,哪怕是同一个人,不同的心情、不同的背景和服饰,亦会有很大的差异,故每作肖像画之前,我都要花上大量时间来观察分析对象,然后才着手在画布或纸上作业,有时画完了觉得不理想,还要重新安排。我画老画家林圣扬,由于他近年多作抽象画,所以我在背景的处理上也就以情以势的笔触来代替具像的描画,而在色彩上则请他戴上黑色的法国艺术家帽,穿上近黑色的西装,配上亮紫红色的领带,以便和空灵的背景形成强烈的对比。以表达老画家作画时心灵与画布的碰撞。而在画另一企业家林建中先生的全身巨幅肖像时,我请他一手握烟斗,一手按在要处理的公文上,背景则用金黄调子对窗帘作细纹刻划,既庄重又亲切,使人觉得他在事业上充满了信心。
在画另一巴拉圭企业家连先生时,是在他的办公室里画的,前面放着小电脑、新型电话机,这些小道具有助于点名人物的身份、胸怀和目光。在画医生JAON的肖像时,我请他边讲话,我边画,为的是使人感到对该医生的亲切感。而画博物馆馆长ANTONIO时,则着重表现他的博学多才。画姑娘,我要画出她们的美丽和青春活力,而对一些上了年纪的妇女,我则要表现她们的内在美和气质。一般说来,西洋画由于易于表现光、色、调子和空间,故肖像较丰富细腻;中国画注重用线用墨,较简练,同样能表现人物的形和神态。去年,我在圣保罗军区举办画展时,曾应邀当场为一位退伍军官画了张大半身的国画肖像,很受欢迎。其实,只要掌握了造型基础和工具材料性能,无论是用什么材料,也都能画肖像的。
那么在照相术已经很发达的今天,为什么人们还要画肖像呢?韦智仁强调指出:这除了油画能保存更长的时间外,还因为能藏拙扬美,准确表达人物的内心世界,经过画家的处理而更有欣赏价值。肖像画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若是画肖像有一定的知名度,画作的本身就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除了面对面写生外,有些人为了怀念祖先、表现家族,还可以根据照片来重新创作。
韦先生最后说:上至总统、名流、下到平民百姓,都有被表现和保存自己肖像的强烈欲望……
听着韦先生的讲述,望着他那沉着与坚定的表情,体会他那话语中字里行间蕴含的深厚的学养与艺术功力,领略他那一幅幅精美的杰作,我不想用“肃然起敬”来表达对韦先生的赞誉,因为对这样一位大艺术家如此简单的评语太显苍白无力了,而我能做、我要做的就是我对韦先生的采访才刚刚开始,我对他的追踪还有中篇、下篇。我也完全有理由相信:已经取得辉煌业绩的韦智仁一定能走向卓越!
注:尽管我对韦先生有着美好的祝愿,但我还是要怀着极其沉痛的心情告诉大家,韦先生已于不久前因病去世……愿先生一路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