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10-06 19:24

今日看点
1.今日再唱东方红 作者:郑治全(西安)
2.树高千尺忘不了根 作者:丁彩玲(西安)朗诵:青山 贞礼(西安)
3.不能忘却的记忆 作者:李晨光(西安)
4.赤水河,中国红色的河 作者:安娟英(江苏)
5.汉江抒怀 作者:刘娟(汉中)
1.今日再唱东方红

东方红
音乐: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乐团 - 东方红
今日再唱东方红
古风(新韵)
作者:郑治全(西安)
今日再唱东方红,
垂泪怀念毛泽东。
百折不挠建大业,
躹躬尽瘁为民众。
进城谆谆告全党,
誓死不做李自成。
始终坚持反腐路,
永葆江山万年青。
(2022 . 9 9)
今天,心情特别不一般。46年前,当时在北京大学读书,9月9日毛主席逝世,万民空巷,举国悲痛!我作为北京大学学生代表,为修建毛主席纪念堂,扛沙搬砖。站在人民英雄纪念碑前泪流满面,暗暗发誓,一定听党话,跟党走。
如今已是古稀之人,感慨万千。但愿我们永远继承毛主席的意志,不忘初心,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鼓与呼,发挥一点点余热。但愿我们党能够像毛主席当年与黄炎培老先生谈话那样,拿起民主的武器,跳出“历史周期律”,永葆青春与活力,造福中国各族人民。

郑治全
中共党员,大学学历,一生从戎,大校军衔。陕西省诗词学会会员,澳华诗歌艺术联合会会员。曾长期从事部队思想政治工作和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理论研究。先后荣获军地各种奖励、嘉奖。部分作品和论文曾入选《中国军事文库》、《中国领导科学文库》、《中国素质教育报告》、《政工导刊》等大型书刊。喜爱文学,闲暇时间创作的诗歌,散文,先后被《人民军队》报、《陕西日报》、《世界诗人》杂志、《澳华诗艺丛刊》、《诗路诗刊》、《文化艺术报》、《陕西工人报》等报刊以及《延安红云平台》、《都市头条》、《老战士之声》、《于都诗词》等网络平台刊用。愿与书籍为伍,因为读书就是力量。愿与诗歌相伴,因为快乐藏在诗行。
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
2.树高千尺忘不了根

树高千尺忘不了根(散文诗)
作者:丁彩玲(西安)
朗诵:青山 贞 礼(西安)
朗诵:树高千尺忘不了根(散文诗)
序 言
算起来,我来延安已有四回了:第1次是八十年末,做为刊大优秀学员纪念毛主席诞辰,几天里在陕北走过许多县……第2次是2018年5月22至24日;第3次是2019年11月8至10日;第4次是2021年4月15、16日两天。我是多么的爱革命圣地延安啊!
2018年5月22日,是个阳光明媚的好日子,我和《中国诗人》杂志主编安娟英女士走进了梁家河,延川县文化单位的领导热情的接待了我们。梁家河是我想往很久的地方,今日终于来了,怎能不激动呢!我们参观了梁家河,太震撼了!我不知该如何表达才好呢?还是要留下一份历史记录和永久的记忆。(中间我病了)所以从2018年12月初、开始整理照片,如实写文字,直到2019年元月1日凌晨01:42分,完成了照片和文字的整理。
1969年,不满16岁的少年登上了开往延安的“知青专列”……1975年他上大学离开了梁家河。他说:“陕北高原给了我一个信念,也可以说是注定了我人生的轨迹。经过了陕北这一人生课堂,就注定了我今后要做什么,它教了我做什么。”
他永远不会忘记梁家河,永远不会忘记梁家河的父老乡亲。离开梁家河40多年来,不管走多远,有一种牵挂总能穿越千山万水。2007年8月28日、2008年7月12日、2011年5月2日、2014年5月5日,他先后四次给梁家河村回信,希望乡亲们早日过上小康生活。
他1993年9月27日,回到梁家河看望父老乡亲,2015年2月13日,他再次回到梁家河。他一次次走进难以忘怀的家家户户。临行前三次停车,深情地看着梁家河的山山峁峁。

窑洞,我温暖的家!这些事,还保留着当时的温度……
顺着小河转了个弯,到他住过五年多的知青院。院子里六孔窑洞,是1970年生产队专门给知青修建的。修建后,他`就住到了这里,直到1975年离开。2015年2月13日他来到知青院,站在知青院前,指着前面一个地方说:“那边是印堂家的地方,我们常端上碗到他家窑畔上吃饭。”走进知青院,把每一孔窑洞都看了一遍……
1975年10月7日是离开梁家河的日子。前一天晚上,他和乡亲们拉话一直到深夜,第二天早上起得较晚。
当他早晨推开门走出窑洞时,看到院子里、道路旁站满了人:大人、孩子、老人,全村人都来了。大家手里拿着红枣、小米,默默地站着。
他的眼泪一下子流了出来,这是他第一次当众流泪。
人群里也有人忍不住哭了起来,一位老婆婆拉着他的手说:“你在这儿受罪了,到了好地方,可别忘了我们呀……”
他流着泪说:“你们对我这么好,我不走了,就在这儿扎根一辈子!”
“你快走,你上了清华大学,以后我们有条件去北京,就有人管饭了。”
一位“小伙伴”向他吼叫。
这天,村子里的人都没有上山干活,他们排着长队为他送行。一直送到十多里外。
梁玉明、石春阳、张卫庞、吕候生等12人步行40多里,和他一起来到延川县城。晚上,大家住在吕候生的三伯吕能胜在县百货公司的宿舍里。
第二天10月8日,他们到照相馆照了一张纪念照,其中很多人都是第一次照相。
照相花了5元5角钱,大家凑齐了这笔费用,坚持不让他出。
照片里,他坐在前排当中,脸庞瘦削,外衣的扣子一丝不苟地扣着。
梁玉明一直把他送到了延安,送他搭上了南下的客车。
他走了,带着对梁家河深深的牵挂……
他2015年2月13日来到村民家激动地说:“我回家来了!”
带着夫人去看他在梁家河的“家”。
村民张青远的家,是他当年第一个住处。
在这里,六位知青一直住到张青远有了孩子后才搬出去。

眼前的小院干净整洁,围墙用插片石垒成,院子一侧放着一个大石碾子,窑洞门口挂着金黄的玉米棒子和红辣椒串子。
一跨进院门,64岁的刘金莲激动地迎上来说:“还认得我不?”
“太平(张青远的小名)家婆姨嘛!……那年你们两口子新婚,我们几个知青还来闹过洞房哩!”
他风趣地说。又指着另外两孔窑洞说:“你大你妈住这间,你们住在那个边上的窑洞。”
“对呀!这么多年你都没忘。”刘金莲感叹道。
“那怎能忘呢!”他笑呵呵地说。
炕上放着一排铺盖,墙上用报纸糊着墙围子,挂着一盏马灯。
数了数彼子,他说:“不是五块,是六块,当时住我们六个。誰挨着誰,他记得非常清楚,雷平生抢了炕头,褥子被烤黄了”
他又说:“我那时爱看书,晚上点着煤油灯,一看就是半宿。第二天早起,吐出的痰都是黑的。”
当1993年,他回到梁家河,张青远还与他开玩笑说:“你咋不把家里的带回来?”
这次2015年回到梁家河,张青远已去世。他很难过,问:“是得啥病走的?”刘金莲说:“哮喘病,肺气肿。”他叹了口气,说:“也不是很严重的病,怎么没治好呢?”
走进刘金莲住的窑洞,掀起饭桌上的笼布,白生生的馒头和油馍馍。
他一眼就认出了这种用软黄米面炸成的圆圈形油馍馍,说:“好!这是年茶饭嘛!”
又问:“现在生活好了吧?”
刘金莲说:“我现在生活可好了。吃的、穿的、用的、啥都够,我身体也挺好。”
他握着刘金莲的手,叮嘱她要保重身体,说:“等我有空、有时间,还会来看你们的。
不远,这里是他在梁家河的第二个住处。
谈话间,已到了吕候生家院子,
他给夫人介绍:“最上边的这孔窑就是我住过的窑洞。我和候生年纪相仿,常住在一起。
他从小就会做饭,我主动向他学习,他还经常给我做饭吃呢。”
“那时没油,候生办法多,捣上几个杏仁,在锅里一炒一擦,就有了一点油花,再倒进土豆、南瓜,还挺香的。”
他牵挂着梁家河的每一位乡亲,1993年回来,他给乡亲们带了茶叶等礼物。
春节前的2015年,这次回来,他又自己出钱给乡亲们采办了米、面、油、肉、春联、年画等年货,家家都有。
送上祝福:“全村父老乡亲羊年大吉、喜气洋洋、蒸蒸日上、吉祥如意,日子越过越红火!”

感 动
我们怀着非常感动的心情,一个一个的窑洞看,一个一个院子进,这时已到了下午五、六点钟,院子只有我们几个人了。忽然不知从那方向走来几个青年,很礼貌的对我们说:“我们是广东新闻记者,想对你们进行采访……”我们接受了采访。当记拿着话筒向我走来、把话筒对准我时,我激动得说道:“他太不簡单了!小小年纪,受尽了苦,但他不怕吃苦!繁重的劳动之余,回到窑洞,晚上点着煤油灯,书一看就是半宿。第二天早起,吐出的痰都是黑的!博览群书呀!想一想,谁能这样呢?”
“现在他领导我们向前奔,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中国梦,靠我们去实现,满怀信心地幢憬着美好的未来!我们很热爱他……”

丁彩玲
西安市人,笔名:阳光明媚,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西安市作协会员,碑林区作协会员。陕西省诗词学会会员,陕西省散文学会会员。丝绸之路国际诗人联合会诗学研究会副会长,陕西汉唐文学艺术社社长。《第二届中国百诗百联大赛作品精选集》《世纪诗典》《长安诗选》等多部书精选本。诗歌还入选了《丝路琴音》《丝路驼铃》被翻译成英文、西班牙文、俄文、中文合集出版。诗歌,散文、被多家网站转载朗诵,曾获奖多次。2019年11月由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曲江池畔柳丝长—丁彩玲诗词散文选》,被国家图书馆收藏。2021年是建党百年,在大型融媒体采访活动中【叙亲情 感党恩•好家风 润西安】我的全家福故事被登在《中共中央宣传部“学习强国”》学习平台上。

青山
朗诵者
一度诗歌平台主播,多个平台的朗诵嘉宾,座右铭:让无声的文字插上声音的翅膀。

贞礼
朗诵者
全悦木兰书院阅读会秘书长,"读睡诗社"首席主播,大美西部观察主播,西安忠实书院形象代言人,都市头条特约主播、形象代言人,丝绸之路国际诗人联合会朗诵委员会委员、金牌主播、陕西汉唐文学艺术社理事等。座右铭:"用灵魂读诗,为作者代言",曾获多个全国朗诵类大赛奖项,少量文字、诗歌发表媒体。
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
我和我的祖国
音乐:
陈蓉晖 - 中国十八把小提琴
3.不能忘却的记忆
喜迎二十大 展望新时代
不能忘却的记忆
作者:李晨光(西安)
有些事
不能因为过去而被人逐渐遗忘
有些人
我们必须时刻保持戒备和警惕
有些情
我们必须记在心间永远珍藏
有些恨
不能因为我们善良而轻易原谅
抗日战争
让我们认识到战争的残酷
明白了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
我们无数的革命先辈
为了新中国
抛头颅,洒热血
经过顽强的斗争
终于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时至今日
侵略者对我们造成的伤害
依然让我们刻骨铭心感到发指
对待历史和战争的态度
更让我们义愤填膺
历史虽然经过了77年
但侵略者依然不知悔改蠢蠢欲动
外在矛盾斗争和威胁依然存在

历史的车轮走到今天
我们已摆脱了百年前的落后局面
中华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
每一个炎黄子孙都发自内心的骄傲
我们终于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了
这是几代人共同奋斗的结果
面对新生活
我们无比幸福
面对新时代
我们豪情满怀
但我们不能盲目乐观
更不能麻痹大意
在这个世界百年未有的大变局中
冷静思考,沉着应对
充分发挥我们五千年的聪明才智
握紧船舵,把好方向
无惧前方任何艰难险阻
充满自信,大步向前
去实现和完成更伟大的历史使命
我们有幸处在一个和平的年代
有伟大的祖国守护着我们的平安
但任何时候都要保持清醒头脑
铸牢意识形态思想防线上的长城
居安思危,警钟长鸣,坚定信念
打破敌人的幻想
不给他们一点可乘之机
我们要坚持在党的坚强领导下
团结全国各族人民
凝心聚力,奋发图强
以时不我待的爱国精神
砥砺前行,只争朝夕,锐意进取
早日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
让五星红旗永远飘扬在世界的东方

李晨光
现在陕西省农业厅工作。中国诗歌网会员,陕西省散文学会会员、澳华诗歌联合会会员、《作家摇篮》杂志签约作家,咸阳市作家协会会员,文学爱好者,喜欢以文会友,用文字记录生活,赞美生活,充实生活。
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
4.赤水河,中国红色的河
赤水河,中国红色的河
作者:安娟英 (江苏)
赤水河水是红色的
赤水河的桂花香、茅台酒香
稻花、高粱馨香都是红色的
唯独只有或悲或喜的回忆
苍白又悲壮
激发祖祖辈辈所有人
对你深厚敬重的思念
赤水河日夜弹奏着一支壮烈而动情的歌
赤水河的水香波浪味
让多少人想入非非神情荡漾
赤水河上的微风山岚缠绵温柔
赤河上空的蓝天白云婉约美丽
多少尘世恩怨尽在你的酒杯中消溶
多少人间所愿尽在你的山野林间流淌
今日我含泪将整个灵魂亲近你
沿着长长的河岸
追踪你坚韧智慧的步履
紧随你与三江并流
百折不挠地向前、向前…..
赤水河一
是你婉约如水的痴情眷念
是你文人墨客落笔生风的山峦古柏
是你帆影点点经年的灵性
使你历经困苦挽狂澜千秋共诵
是你越过千山万岭劈开峻岭悬崖
是你举着刀枪挟着雷霆的呼啸
越过大壑的浩浩壮流
憾南动北的千里咆哮
使你变得时而温尔多情、时而粗犷豪放
时而清洌、时而红浑?

红军当年渡口依然在啊
赤水战役旧址依然在
工农红军一渡、二渡、三渡、四渡赤水
是一群群穿着草鞋,小米加步枪的红军战士
就凭钢铁般坚强的英雄气概
就凭一腔沸腾的热血
就凭自己一个个堂堂血性的七尺身躯
背靠赤水河
背水一战,背水一战……
滔滔凶险的赤水河呵
九曲十八弯的天然屏障
助力我们中央红军
化被动为主动 转败为胜
一代伟人从此走出困境
最终把青杠坡的胜利
写进中国壮烈又辉煌的革命史章

赤水河,一条中国红色闪光的河
你是一座用策略和雄心交合的中华座标
你是一条用高筑关隘栈道和险崖
以艰难养育了自己的河
清清的赤河水呵
你饮养了几多将帅?
饮养了长征途上的千军万马
你是一条从曲折中选择
千百回横渡出征的河
你是东方起伏的山川上
红军战士从腥风弹雨中挺立起来的伟岸
在惊涛漩涡中四起四落曲折的桀骜
录下了一支人马从断折刀枪剑戟中喷涌的巨吼
赤水河一
你是一条大胆无畏埋葬蒋家王朝的河流!
春风千里桃红柳绿
江南虽美我不足惜
如今却只愿与你永相伴
赤河水,请允许我与你干杯再干杯
我要一醉方休迷失在你的怀抱
用我所有的爱换取你的一滴甘露
融合久久仰慕的梦
化为一片美艳如火的中国红
2015年10月写于赤水河畔村

安娟英
笔名:梁溪安静、诗的女儿,佛的信女。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西北大学丝绸之路国际诗歌研究中心副主任,世界华语诗歌春晚副总策划。《中华诗园》主编、今日文教报诗词主编、作家报诗词主编原《中国诗人》主编。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四川富顺县代寺镇中心小学名誉校长, 四川富顺县代寺镇燎原村中娇小学校主任,陕西汉唐文学艺术社顾问。出版诗集《花落无痕》《何处是江南》《信女亦相思》,长篇小说《旧日》等八部。发表作品近二千首,多次获奖。有近80篇作品被录入中国现代诗歌集散文精品、年选和名家。

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


5.汉江抒怀
汉江抒怀
——写在建国73周年国庆节之际
作者:刘娟(汉中)
1
我的爷爷
一个曾有一身蛮力气的人
在碧绿的汉江河边
千年飘香的稻谷田里
摔打一生
辛劳 没有带给他
吃饱饭丰收的希望
他 怀疑自己的命运
和生长五谷的大地
他消逝作汉中平原的一杯土
这个世界是否还有这样个人
惟有日夜不息的汉江河
知道陈家营村
有一个一生都埋进土里的人
活过

2
我的父亲
用米糊糊养大
爷和奶
逝不瞑目
把身弱的幺儿
丢在世界上孤独
活着
就是目的
一个初建政权的国家
他放下盛放柴禾的背篓
走进学堂
用书包盛放知识
老年
他入了党
把不解和嘲笑
当做幸福的信仰
3
我
走进已经回不去的故乡 陈家营
油菜花稻花和莲池塘 开满村庄
牧童 再也遇不见
村后 西汉高速呼啸奔向远方
飞翔的姿势 翻越天堑秦岭
与故乡对视
互相辨认
我们已经 陌生
只有汉江河边的码头
那村名依旧 古老
母亲说
那楼房里的人家
都是远远近近的亲人
血脉 乡情 把我们相连
笑脸和记忆
我们都在自觉讴歌 时代!

刘娟
陕西汉中人。陕西省作协会员,陕西省散文学会会员。从九十年代开始文学创作。先后在人民日报、中国经济周刊、中国冶金报、文学陕军、学习强国平台、文化艺术报、西安日报、陕西工人报等刊物,公开发表小说、散文、诗歌等文学作品约四十余万字;并有部分作品被各级刊物平台转载或文集收录。有小说“战地情话”获得陕西工人报社庆祝建国五十周年征文奖。纪实散文“当年,他们炼出陕西省第一炉铁”,获得省企业报刊三等奖。散文“在略阳”获得汉中市第四届优秀网络文化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