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上善若水的感悟
作者:宗克穷 朗读:沈虹
“上善若水”语出《老子》: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意思是说,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世界上最柔的东西莫过于水,然而它却能穿透最为坚硬的东西,没有什么能超过它,例如滴水穿石,这就是“柔德”所在。所以说弱能胜强,柔可克刚。不见其形的东西,可以进入到没有缝隙的东西中去,“道”是产生天地万物的总根源,是先于具体事物而存在的东西,也是事物的基本规律及其本源。所以“道”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认知与理解的。水的德行就是最接近于“道”的,“道”无处不在,因此,水无所不利。它避高趋下,因此不会受到任何阻碍。它可以流淌到任何地方,滋养万物,洗涤污淖。它处于深潭之中,表面清澈而平静,但却深不可测。

1、上善若水:上,最的意思。上善即最善。这里老子以水的形象来说明"圣人"是道的体现者,因为圣人的言行有类于水,而水德是近于道的。 2、处众人之所恶:即居处于众人所不愿去的地方。 3、几于道:几,接近。即接近于道。 4、渊:沉静、深沉。 5、与,善仁:与,指与别人相交相接。善仁,指有修养之人。 6、政,善治:为政善于治理国家,从而取得治绩。 7、动,善时:行为动作善于把握有利的时机。 8、尤:怨咎、过失、罪过。
最善的人好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最善的人,居处最善于选择地方,心胸善于保持沉静而深不可测,待人善于真诚、友爱和无私,说话善于恪守信用,为政善于精简处理,能把国家治理好,处事能够善于发挥所长,行动善于把握时机。最善的人所作所为正因为有不争的美德,所以没有过失,也就没有怨咎。具备最好禀性的“人”象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大家所厌恶的地方,所以它的性质最接近于“道”。居处适应任何之地,心胸沉静高远,待人真诚友爱,说话言而有信,为政谋求清平,处事能方能圆,行动善择时机。正是由于不与人争的美德,所以永远也没有过失。

上善若水文章虽然表面上是对水的颂歌,但实际歌咏的对象却是具备像水性那样高尚品德者的人。文中七个“善”字并列排比句,都是受到水的启发,对有关水德的进一步写状,介绍善之人所应具备的品格。
为什么老子把最好品格的人要比作水呢?这是因为水具有其它万物所没有的独特的几种禀性。
其一、 水能滋养万物生命。它能使万物得它的利益,而不与万物争利,如古人所说:“到江送客棹,出岳润民田”。只要能做到利他的事,就永不推辞地做。
其二、水自居下流。尽管它是生命之源、滋养万物,但却从不居功自傲,更不会占据高位,把持要津,而总是默默无闻的处于众人不愿处的低位。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也正因如此,才有“水唯能下方成海,山不矜高自及天。”的赞誉!

其三、水能以柔克刚。水性尽管温柔,柔弱,但这种温柔会聚集巨大的能量,变得异常刚烈。俗话说:水滴石穿。此非力使然,恒也。正是它不舍昼夜,持之以恒,才能把石一样坚硬的物品击穿。
其四、水能因势而变。水能至静——水平如镜、至洁——晶莹剔透,但也能至动——奔腾不止、至浊——混浊不清,总是处于一种变动不居的状态。所以苏轼说:万物皆有定形,惟有水随物赋形。正是水这种变动不居的性情,才使它能滋润万物,并且一路流过冲走许多污垢,荡涤人世间一切污泥浮尘。
正因水具有上述特质,不仅老子爱水,而老子的学生孔子也喜水,每见大水必观焉,并发出“仁者乐山,智者乐水”,“逝者如斯”的感叹! 当然,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水也一样,既能载舟、亦能覆舟。既能利万物,可一旦洪水泛滥又会生灵涂炭,摧残生命。故常有洪水猛兽、水火无情之说。老子在文中也只是认为水德“近于”而不是等于道。既便是具备高尚品德的人也一样,不可能十全十美。更何况,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对当今世人来讲,老子讲的一连串人生哲学的行为准则和品格,不可能集中在一个人身上,那样要求实在太难、太苛刻了。不过可成为我们立身处世的典范,完善的人格也应具有这种心态与行为。我们做事做人当如水,不但做有利于众人的事情而不与争,而且还愿意去众人不愿去的地方,做别人不愿做的事。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要忍辱负重、任劳任怨尽其所能地贡献力量帮助别人,而不要与人争功争名利。“上善若水”的意思就是人的修炼与品德最好要像水一样。我们为人处世的要旨,就是要领悟老子那振聋发聩的不朽名言:夫唯不争,故无。只有奉献不争,才能没有过失。这就是我们读“上善若水”最大的启示。

唐朝刘禹锡《叹水别白二十二》中这样描述:水,至清,尽美。从一勺,至千里。利人利物, 时行时止。
刘禹锡对水的第一个的品质就是它非常的清澈,在老子的《道德经》里,这是一个重要的观点,清澈有两个含义:一个是清净,干净的净;它告诉大家,我们的心灵应该是干净的,这样我们的心灵才能染上月光和花的芬芳,一念心清净,处处桃花开。另一个含义是清静,宁静的静。万物静观皆自得,清静为天下正,当我们的心像水一样清静的时候,我们才能克服自己的急躁、浮躁、暴躁,甚至狂躁。静为躁君,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水对人类有众多的好处利益,人的生活离不开水,每一个文明都发源于水边,不管是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文明,黄河长江文明,还是尼罗河文明,都是发源于水边的。看中国地图和世界地图,世界上没有一条笔直的河流,所有的河流都是曲曲折折的,但是它的目标不变,“百川东到海”。水卑高而就下,那是它的一种谦卑;海纳百川,那是它的一种气度;水滴石穿,那是它的毅力;东流到海,是它的一种追求。

崇高的德行应该具有水一样的品格,借水的品格来给人的行为树立榜样:要效法“水”的无私善行,要像水一样至柔,善于滋润万物却不与万物争高下、论长短。具有包容天下的胸襟和气度,做到不争利、不争名、不争功。
今天,我们要尊敬水,热爱水,更要学习水,我们要:
1.学习水的凝聚力,学习它团结一心,汇聚而成 江海,浩浩淼淼,乘风便起波涛,激浊扬清。
2、学习水的守拙与静心,学习它虽润万物而不争名、不争功、不争利的品格。
3、学习水的坚忍,学习它无论多少阻碍艰难,仍坚守信念,追求不懈。
4、学习水的博大宽容,学习它海纳百川,通达而广济天下,奉献而不图回报。

水是人类生命的源泉。自然界的一切事物中,唯有水最珍贵。青山不老,绿水长存。木无本必枯,水无源必竭。青河县处于乌伦古河上游,境内青格里河(由大青河、小青河汇流而成)在接纳支流查 千郛勒河后,于阿拉塔斯汇合布尔根河构成了乌伦古河的上源。乌伦古河先向南流,又向 四北流出县境。全县水资源很丰富,但利用率很低。二台水文站多年水文测量资料表明, 丹流年径流量为9.97亿立方米,水质良好,含沙量少,可供人畜用水和灌溉草场农田。
水是农业的命脉,更是青格里人的福祉。随着青河县阿苇灌区输水隧洞工程的全线贯通,青河人民的梦想实现了。此引水隧洞穿过了11个地质大断层,1个八级地震断裂带河多处大面积涌水地质,投入人工近万人次、机械设备、抽水设备300多台(套)。 整个阿苇灌区引水,分为引水渠首、引水干渠、隧洞和田间灌溉4个部分,阿苇灌区输水隧洞只是青河水利工程其中的一部分。输水隧洞的全线贯通,为灌区后续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整个阿苇灌区工程完工后,开发出了25万亩的高标准饲草料基地,实现定居牧民4500余户,约2.5万人。实现了青河几代人“再造一个青河”的梦想。
在我们日常的工作中,如能真正领悟上善若水,再配合基本的原则,就不难领会青河水利的团队精神了。它是一种看得见、感知得到的精神气息,是一个水利人具有的向上精神风貌、和谐的文化氛围。我认为上善若水就是一种精神文化,即以仁义挚诚为出发点,以荣辱与共为落脚点,集中体现大局意识、协作精神和服务精神。仁义就是要有责任感、有使命感,能以大局为重,牺牲小我成就众人;挚诚就是待人以真,精诚团结。别人嫌脏嫌累的工作我们去做,别人嫌苦嫌烦的担子我们去担,以工作为要务;摒弃“利字当头”,以铁肩担道义。在这种水利精神的感召之下就会形成向心力与凝聚力,就必然提高工作效率;只要形成上善若水的团队精神,就必将迎来辉煌。


作者简介:
宗克穷,1967年生,中共党员,现已退休。曾任第六师五家渠市文明办主任,五家渠市第二、三、四届政协委员,兼职第三、四届提案法制委员会副主任,在职行政管理研究生、高级政工师,新疆、兵团摄影家协会会员。现在他把全部的精力用在了诗词、歌词、摄影创作方面。目前由他创作的不同题材、不同风格的歌词已有30余首,代表作有《啊延安》,古体和近现代诗300余首,代表作有组诗《昆仑之秋》。
朗诵者简介:
沈虹,笔名叶子,新疆兵团人,新华网文艺创客主播,都市头条认证编辑,众多朗诵作品散见于各大网络平台,曾多次荣获朗诵大赛奖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