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佳县游记三则
文/谭志军
(一)悬天古城铁佳州
在晋陕峡谷西岸,黄河与佳芦河交汇之处,有一座铁铸般的古城,这就是陕西省历史文化名城——佳县古城。

佳县,旧时称葭州,金元明清四朝皆称葭州,民国改为葭县。和全国不少古地名一样,1964年9月,因“葭”字生僻,经国务院批准,改为佳县。就像把“于阗”改为“于田”,“鄜县”改为“富县”,“盩厔”改为“周至”一样。这样一改,方便了写字,但古地名中的历史文化信息便被湮没了。
葭,为初生的芦苇。《诗经》中的《国风·秦风·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即是此“葭”字。葭州之所以称葭州,就是因境内佳芦河两岸芦苇丛生而得名。如今佳县的这个“佳”字,与它的历史没有一毛钱的关系。这个改称,让我们对这个古县的称谓来历,变得不知所以。
佳县古城雄踞高峻巍峨的石山之巅,东依滔滔黄河,西、南临芦水天险,三面环水。四周断崖绝壁,岩石裸露,仅北面一窄峁通向七里庙山,城墙环立于绝壁边缘,地势异常险要,故有铁佳州之称。据说先人们在这里建城,主要是出于战争的需要,因铁佳州易守难攻,使无数入侵者惨败城下,所以历代以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
佳州古城,期望你的明天更“佳”更好。
(二)绝壁凌空香炉寺
危崖壁立撼长空,
巨擘孤悬浊浪中。
槛外黄河流日夜,
香炉晚照映江红。
香炉寺位于陕北佳县县城东200米的香炉峰峰顶,东临黄河,三面绝空,仅西北面以一狭径与县城古城门相通。峰前有直径5米,高20余米一巨石矗立,与主峰间隔2米,形似高足香炉,故而得寺名,素有佳县八景之一“香炉晚照”之美誉。
1947年,毛泽东转战陕北时于10月18日曾在此浏览。近年来,有很多电影、电视工作者慕名来在此选景拍片。
寺院主体为一组呈三合院式的明代建筑,虽经破坏但具有明代营造风格的几处建筑保存良好。据寺内现存石碑记载,香炉寺建于明万历四十二年(公元1614年),山峰上的正殿是圣母祠,左右有配殿,南边有山门、石碑坊等。
孤悬于香炉峰前的巨石上建有一观音小庙,由一约3米长,1米宽的天桥与主峰相连。置身其上,如凌绝空际,低头俯看,滔滔黄河激流而下,汹涌澎湃,雄浑磅礴的气势,让人难以忘怀。
“香炉晚照”是佳县的八景之一,据说是因为每当夕阳西下时,太阳的余辉将香炉峰的倒影投射在黄河水流中,如诗如画。可惜我们赶上了阴雨天气,夕阳晚照的美景没有看到。
香炉寺,悬在黄河头顶上的一座小寺。今天我来到这里,不只是因为它的险峻和奇特,还因为它枕在黄河边,见证了太多的岁月沧桑。一切都是过眼烟云,渐渐散去。唯有黄河不可改变,滔滔不绝,直至永远。

(三)李有源故居,《东方红》诞生的地方
“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这首唱遍全国,响彻太空的颂歌,就诞生在佳县张家庄。
张家庄是佳县城北五华里处的一个小山村。1903年农历2月23日,《东方红》 的作者李有源就出生在这里。
李有源故居座落在一个小山坡上。路上巧遇李有源的孙媳妇,她指引我们顺着一条砖砌的小路走向故居。
小路两边的枣花开的正盛,香气醉人。正值中午,故居的大门紧闭。我们推门进去,院落中静悄悄地没有一人。
这是一处典型的陕北农家石砌窑洞式四合院,正面有4孔土窑洞的正窑,一孔小窑,东面有两孔接石头口小窑洞,西边是2个土窑洞,南面有6孔倒座石窑,包含一孔大门。窑洞内陈列着一些历史图片,院内外还有保存完好的石碾、石豆腐磨、树木等。李有源当年就住在最东头的一孔窑洞里。

1942年初冬的一个早晨,李有源担着担子进城。在路上看见东方一片彤红,一轮红日从云层中冉冉升起,照得全身暖洋洋的,把陕北高原上的梁、峁、沟、塬照得一片明亮。他想:毛主席不正是驱散黑暗,给人民带来光明、带来温暖的红太阳吗?于是四句秧歌词脱口而出:
东方红,太阳升
中国出了个毛泽东
他为人民谋生存
他是人民大救星

当天夜里回到家,李有源把白天想好的四句秧歌词写在麻纸上,为这段词配上了当地流行的陕北情歌《骑白马》的曲调,又按照陕北民歌常用歌词中的一句或几个字作歌名的习惯,把这首歌叫作《东方红》。伟大颂歌《东方红》就在陕北张家庄村的土窑洞里诞生了!
1955年4月,李有源因病在张家庄家中不幸逝世,结束了他光辉的创作生涯,时年53岁。

李有源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他永远活在人民心中。1970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升空,卫星向地面播送的乐曲就是《东方红》。《东方红》唱遍了全中国、传遍了全世界,深受中国人民和世界劳动人民喜爱。几十年间,《东方红》以它强大的民族凝聚力,把我国人民团结在中国共产党和毛主席周围,在我国革命战争年代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它必将代代传唱, 永放光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