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日正在在拜读刘宝利先生(的长篇历史小说《遥远的丹河》一书。本书中多次写到方山和方山庙的相关情节,读来倍感亲切,因为笔者本人就出生在方山东麓不远的一个村庄。关于方山,据《昌乐县续志·山川》载:“其山横亘顶平如砥四望皆方故名”。关于方山庙,始建年代失考。碑载元大德三年由边下裴氏叔侄重修,距今已历七百余年。此后多次重修,有文字记载的七次之多。一山的美景和一庙的传说,传遍丹河两岸。关于“方山书院”,未从书中寻得蛛丝马迹,有一丹溪书院书中多次提及,应与“方山书院”无关。
方山作为昌乐第一名山,其脚下有一“方山书院”,笔者却鲜有耳闻,令我很是汗颜。汗颜于身为昌乐方山脚下的本地人,却对翰墨飘香的“方山书院”的孤陋寡闻;汗颜于身为昌乐人,却对昌乐历史文化认识的肤浅。有幸听说和领略一番“方山书院”的文化风貌,多亏参加昌乐同学相邀十月一的国庆小聚的机缘,返潍途中,同去的王立果老师的引荐,才得以有幸拜谒“方山书院”的尊容。

一个村庄,任家庄村。一处书院,方山书院。“方山书院”坐落于方山北麓的任家庄,书院建设缘于该村一处清代古楼遗址,这一遗址是由清末一个叫岳秀山的乡绅修建,最初目的是防御土匪,后来开设了钱庄、当铺。古楼当年规模较大,有东楼、西楼、南楼三部分,由于长久失修,现仅存一座。2016年,任家村以此为契机,以古文化开发保护、弘扬国学为背景,投资复兴“方山书院”。何为复兴,复兴有两个意思①衰落以后重新兴盛起来。如文艺~。②使复兴。如~经济。我考究过一番,也没有查阅到方山书院有“前世”的记载,“复兴”一说,不知何来。民族复兴,文化先行。先莫管书院是复兴还是新建,有关文化建设和传承,总归是益于社会益于今人的大好事。

缓步踱进院门,绿树掩映下,一巨石横卧,上书“方山书院”四个大字。顺石道前行几步,路遇一泉,一处翠竹摇曳的假山立于泉边,上书有“文昌泉”几个字。“文昌”本是星座之名,旧时传说主文运﹐故俗又称文曲星或文星。既是书院,取名“文昌泉”,应是蕴含文运昌盛之意了。俯视泉水,清澈见底,有数尾游动的红鲤,怡然自得,无拘无束。鱼儿虽是囹圄泉中,无以见大江大河,更无以归海,但观其能自居一隅,不羡世外风光,悠闲其中,乐在其中,有人投食喂养——有吃。独居一泉之中——有住。岂不是逍遥自在乎?
再往前行,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的民宿小院,目前已有部分昌乐的文化名人入住,从事书法、绘画、创作等文化活动。灰砖白墙青瓦的建筑特色,古朴典雅,简约清新。窄窄的深巷,独居特色的农家小院结构布局,方方正正,非常适合休闲度假。在这幽静舒适的环境里,可以小院内植一丛竹,感受欣赏“居有竹”的文雅,也可以在架下植一丛蔷薇,欣赏繁花簇簇的景象,等等等等。远离城市喧嚣,感受一番自然的和谐与宁静。

方山书院是个两进院平面结构,在青砖黛瓦和周围小院衬托下,显得格外厚重。一进院门,迎面是一块类似元宝形状的卧石。这块卧石的外形,也类似书桌上搁置毛笔摆放的笔架,简陋古朴,但没有题字,有点出乎意料。院内的东西两面白墙,镶满了自古流传下来的各类碑文。正面的文昌楼是个白墙青瓦红立柱的二层结构,是“读经典,习礼仪,培君子,育淑女”的场所,倡导教育孩子读国学经典,习授书法,传授武术等。据说方山书院曾珍藏千秋钜帙——文津阁本《四库全书》所保存下来的一些文献资料已是海内孤篇。(待考)
位居方山书院C位的应是文章前面提到的清代鼓楼遗址。古楼是清末晚期建筑,整个楼宇砖石结构,楼西面相连一座两间的起脊屋,青砖墙,用石灰勾缝,房檐有瓦当均为起脊房顶。文革期间楼顶的飞檐陶兽被毁,楼房下层后墙无门窗,前墙门窗皆为拱形顶,前上三个窗出覆,门在中间,按有包铁木门,两边窗户木格方框,屋内西角竖有木质楼梯,沿此楼梯可顺利登上二楼。二楼的后墙及东西两山各开有一拱形出覆窗,前墙开有三窗,底部是木制楼板;其上是重梁、木檩、木橼,楼顶起脊,两坡覆有黑色瓦,两边檐瓦上分别刻有“金玉”“满堂”四字。楼前是一个十五米长、十一米宽的院,院门朝西,有影壁墙具有比较典型的北方民间楼房特征。据分析研究,该楼的主要用途是用于保护家人性命及财产,异常坚固,可称之为北方的碉楼。目前,这种楼房已很少见到,有特殊的文化内涵和比较重要的社会学价值。
任家庄村在恢复古楼,保护文化遗存的同时,计划总投资1200万元,规划占地30亩,按照“一亩田园六分闲田”格局设计,主要建设方山书院、鹿鸣谷、禅院、胡同、民宿等,建成后将成为一处以国学教育、文化交流、田园生活居住为特色的文化旅游景点,成为昌乐县又一靓丽的乡村旅游名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