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 录
一 北 京 简 介
二 天安门广场
三 故 宫
四 恭 王 府
五 鸟 巢
六 长 城
七 颐 和 园
八 天 坛
九、 凯 旋
引 子
我今年64岁了,由于年迈多病晕车,所以 几十年来一直都不敢远出。今年春节,儿子文超带我及全家人去了趟四川。经过这次大胆的尝试证明:尽管我走路走不远,但若带上药,还是可以远行的。今年“五一”,女儿文娟回来说:她想带我俩老人去北京看看,以实现我多年的梦想。文超、龙平也都支持去,仨孙子都正在上学,去年随文娟也都去过了。我略加推辞,便欣然应允。
【后来的事实证明:这次北京之行,最为辛苦的是女儿文娟,经济支持最大的是儿子文超,(侄女晓娟也有所资助),我是最大的收获受益者。当然 离了李军、龙平和兴林的支持也是不成的。我心知肚明 将永铭心怀。
北游归来,余兴未尽。我自作多情,废寝忘食,边忆边査边录,撰写这篇游记的初衷是:若还曾去过北京的人看了此篇,即可勾起尘封心底的以往美好的回忆。若还没有去过的北京的人看了之后,也就可对北京能有一个大概的印象,此乃吾之愿也。】

第六集- 长 城
文 / 武 稳 祥
远在1935年,红军长征翻越宁夏的六盘山时,毛主席挥笔咏怀,写下了不朽的诗篇:《清平乐·六盘山》。其中“不到长城非好汉”这一名句,多少年来,不知曽激励了多少仁人志士,为了理想,百折不挠,奋勇直前!众所周知,若还有幸到了北京,观看了天安门、故宫等名胜景点之外,就还一定要 、也应去看看“长城”。旅程若能如此安排,也就不枉去了一回首都。
2017年五一晴空万里。娟询问我:“今儿打算去八达岭长城,距离北京100多里远,还要上山,不知你的身体行不行?”我立即毫不犹豫地应声道:“去么,一定要去!”早餐毕,我们三人即乘409路公交车,只坐了两站路,就到了德胜门汽车站。每人12元,我们即乘877大巴车直向西北、开往八达岭。

万里长城 —— 西起甘肃省嘉峪关向东延伸,越群山、经绝壁、穿草原、跨沙漠、奔沧海,纵横穿越甘肃、宁夏、陕西、山西、内蒙、北京、河北七省市,起伏绵延8851.8公里。它犹如一条矫健的巨龙,蜿蜒曲折、气势磅礴,雄伟壮丽,蟠伏在我中华辽阔的大地上。在全世界它是独一无二的、举世无双的!万里长城与埃及金字塔、古罗马的斗兽场、意大利的比萨斜塔等被称为世界七大奇迹。1987、12、它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长城:它是中华文明的瑰宝,也是悠久历史的见证。它是我们中国的象征,也是我们中国的骄傲,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脊梁!由于它闻名世界、令人仰慕。所以,50多年来已有500余位各国元首政要 纷纷来登临长城,饱览它壮丽的风采。叱咤风云的人物如:尼克松、里根、布什、伊丽莎白二世、撒切尔夫人、普京、叶利钦、明仁天皇、戈尔巴乔夫、希思、李光耀、西哈努克亲王、卡斯特罗等。所有看了长城的人 无不惊叹不已、赞不绝口!1986年,长城被评为“全国10大风景名胜”之首。1992年,长城被评为“北京旅游世界之最”第一名!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为了防御北方强悍的游牧民族铁骑的侵扰,我国北方的秦、赵、燕等国,陆陆续续都修筑了长短不一的多段长城。千古一帝秦始皇,驾长车、挥利剑,鲸吞六国,统一天下。派大将蒙恬统帅30万大军北逐匈奴后,又从全国先后多次强征了近百万人,把原来的各段长城都连接起来,增修新的、完善旧的。由于世事沧桑,年长久远,城墙在风霜雪雨中自然而然也就残破不堪。所以,以后的历朝历代都在不断地修筑。现在我们所能看到的长城,也就是600年前的明朝、为了防御瓦刺入侵而所修筑的。
由于长城多修筑于崇山峻岭之间,悬崖峭壁之畔,自然条件极为残酷恶劣,工程艰巨而浩大,艰险重重。每块专用的砌墙砖足有30多斤重,工程如此之大,这一共需要用多少块砖啊?尤其是 不论城墙、还是敌楼、关隘,全是用三尺长、一尺五见方的石条、再用糯米汁加石灰浇灌,垒砌好几层而作基础的。每块石条要重达两、三千斤呢!当时又没有起重机,没有一点机械设备,无数人完全凭着肩扛手抬。把锻凿好的石条 一块一块从山下一直要抬到山顶。工程的需用量又是那么不计其数。试想:那是一个多么艰难辛苦的劳动场面啊!谁也不知流了多少汗水,谁也不知究竟淌了多少血泪,谁也不知有多少人因此而死于非命?千古流传 家喻户晓的孟姜女的故事就是那一个时代的缩影。

据《左转》《孟子》等古籍所载,在我国历史上、孟姜女确有其人,原型是战国时的孟仲姿和杞梁夫妇。杞梁本是齐国的一名武将,在攻伐莒国时疆场阵亡。其妻明书知礼,临事不乱。“迎其柩于路 而哭之哀”。(以后加)“向城而哭,城为之崩”。以后的历代千百年来,经过无数文人添枝加叶的多次改编与演变,已经改造发展到如今广泛流传的这样:三分实、七分虚的文学作品了。尽管多次改编的故事情节 已和原先本来故事概况面貌全非,但它能为历代广大人民所喜闻乐见而信服认可,我们又何必刨根问底呢?试把我们的思绪拉移到两千年前:
【秦时,江南风光如画,貌美内刚的南国少女孟姜女、 招赘翩翩书生万喜良。不料新婚刚过三日,一帮如狼似虎的衙役,生拉硬扯抓走了万喜良为民伕,要到天寒地冻、遥远的北方去修长城。孟姜女思夫心切,昼夜以泪洗面。春去秋来,转眼天凉。她想丈夫身着单衣,一定寒冷难耐。她立即买来土布、棉花,连裁带缝,黑明赶制。针针线线,凝结着她对亲人的无限深情。眼看着树上的叶子由绿变黄、有黄而落。经过了多少个不眠之夜,含辛茹苦,终于功满告成。
那时候,也没有汽车,当然也没有火车。她告别双亲,毅然决定徒步北上,千里寻夫送寒衣。一路上 她肩挎寒衣,饥餐夜宿,跋山涉水,栉风沐雨。从莺歌燕舞的江南 到天寒地冻的北国。她边走边问,千辛万苦,终于走到了幽州以北的边关-—修长城的工地。到处人山人海,她逢人便问,打听万喜良的下落。不知问了多少人,都是摇头摆手。最后 终于碰见了邻村的一个熟人,他支吾了半天、才吞吞吐吐地说:“万喜良在一个月前就累、饿而亡,已被埋在长城里了”。

一闻这个凶讯,犹如晴天霹雳,她大叫一声:“喜良啊……”,顿时昏厥倒地。众民工赶忙抢救,半晌,她才苏醒了过来,泪如泉涌,嘶声裂肺。你想:她不避风雨,日夜兼程,徒步千里,只盼着能早日与亲人团聚。怎么也料不到、盼来的竟是这样残酷无情的现实啊!她完全崩溃了,她完全绝望了。
她悲痛欲绝,哀声凄惨,三天三夜,哭泣不断,声闻九天。直哭得千万人也陪着泪涟涟,直哭得石头为之也心酸。直哭得青山俱垂首,直哭得江河齐呜咽。直哭得日月尽失色,直哭得星辰均无光,直哭得苍天昏又暗,直哭得大地抖又颤。她的哭声、似乎在控诉这世道的黑暗,她的哭声、似乎在倾诉百姓们的苦难。她的哭声、哭倒了长城八百里,她的哭声、在控诉这尘世间的不平千千万!
孟姜女的传说,虽是人们塑造的一个妇孺皆知的悲剧故事。但人物形象逼真,故事情节感人。能紧紧吸引人,扣人心弦,能深深感动人,触人心扉,能令人信以为真,心悦诚服。这也是改编的成功,千古不衰的原因所在。2006年,《孟姜女传说》被国务院列入了国家级非遗名录。我也东施效颦,绞尽脑汁,寄感抒情,为她作了一篇诗歌:“孟姜泪”,今抄录于后,权示怀古:
孟 姜 泪
秦始皇为防御匈奴南侵犯边,而修筑万里长城。天下多征夫怨女,血泪成河, 白骨堆山。孟姜女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千古流传!长久不衰。
1
千 古 一 帝 秦 始 皇,
鲸 吞 六 国 统 四 方。
匈 奴 铁 骑 屡 犯 境,
筑 城 御 胡 固 边 疆!
2
江 南 春 暖 秀 水 乡,
男 耕 女 织 度 恓 惶。
喜 鹊 欢 快 唱 枝 头,
孟 姜 招 赘 万 喜 良。

3
鸾 凤 和 鸣 情 意 长,
举 案 齐 眉 效 孟 光。
百 年 偕 老 绣 恩 爱,
和 睦 顺 昌 孝 爹 娘。
4
新 婚 燕 尔 刚 三 天,
谁 料 平 地 起 祸 殃。
衙 役 拉 伕 恶 似 狼,
抓 走 喜 良 去 筑 墙。
5
夫 妻 痛 别 断 肝 肠,
亲 人 难 见 更 夜 长。
愁 云 泪 雨 日 复 日,
春 去 秋 来 天 渐 凉。

6
赶 制 寒 衣 缝 深 情,
千 里 寻 夫 赴 北 疆。
风 餐 露 宿 苦 跋 涉,
遥 望 燕 山 雾 苍 茫!
7
千 辛 万 苦 到 边 关,
四 处 百 问 寻 万 郎。
惊 闻 人 故 埋 长 城,
霹 雳 一 声 昏 地 上。
8
杜 鹃 啼 血 日 无 光,
泪 如 泉 涌 泡 悲 伤。
三 天 三 夜 哭 声 哑,
感 天 动 地 倒 城 墙!
9
时 代 潮 流 翻 巨 浪,
草 芥 小 民 如 羔 羊。
血 泪 成 河 凝 伟 大,
白 骨 堆 山 铸 辉 煌!
10
万 民 齐 落 慨 叹 泪,
千 秋 月 下 说 孟 姜。
历 代 惋 惜 建 庙 祠,
节 烈 英 名 天 下 扬!
—— 武稳祥 2017、9、21.草、

据《左传》所载,这个故事的原型是战国时齐国的武将杞梁和妻子孟仲姿。杞梁在攻伐莒国时阵亡,妻子痛哭至哀,城墙崩塌。以后经过历代文人多次添枝加叶的改编和演变,已发展到如今这样:三分实七分虚的文艺作品了。但因其深受历代广大人民的喜爱和认可,我们也就不必刨根问底了。它亦属我国古代‘四大爱情故事’之一。(梁与祝 白蛇传 天仙配)
八达岭长城位于北京西北70公里的延庆县西南部、军都山关沟古道北口,号称天下九塞之一。八达岭长城修建于明朝弘治18年(1505),共长1300多里,修了80余年。并调来抗倭名将戚继光指挥长城防务。从南口至北口是一条蜿蜒曲折40里的大峡谷,在峡谷中部 修筑有著名的居庸关。八达岭雄踞北口的最高端,这里两峰夹峙,一道中开,居高临下,形势极为险要。它是居庸关的前哨,更是京都的重要屏障,是历来兵家必争之地。八达岭长城是明长城的精华,集巍峨险峻、秀丽苍翠于一体,以苍茫的风光而冠绝天下!以宏伟的景观和深厚的文化历史内涵而著称于世!由爱国工程师詹天佑主持的中国自力修建的第一条铁路 — 京张铁路,途经这里 并且设立车站。虽在山中 但交通还算便利。

解放后,我国政府从1953年就开始修缮长城,几十年来,至今八达岭已修好了南段1176米,北段2565米,合计3741米。共有敌台19座,其中 北8楼最高,南4楼是观景的最佳位置。1998年通了高速公路,新兴建了八达岭饭店、长城博物馆、长城全周电影院等设施。为了方便游客 后来又新建安装了缆车和滑车。八达岭长城是中国万里长城最杰出的代表!自1957年苏共最高主席伏罗希洛夫第一位外宾算起,至今已有500多位外国元首政要 都是从八达岭登上长城的。 2002年八达岭长城接受了吉尼斯总部颁发的“世界最长的墙——长城”荣誉证书。从五十年代至今,八达岭长城已接待了中外游客1亿3千多万人次。
2017.5.11早,我们三人从北京德胜门汽车站 乘877公交车面向西北出发,横跨昌平地区、抵达延庆山区。从南山口进了40里长的大峡谷,途径居庸关,大约1个半小时,终于到了八达岭。八达岭:顾名思义,若从这里走,可四通八达。往西北:可去张家口、内蒙古,向东南:可达北京、下江南。山谷里,清凉飕飕,山风习习。一股旋风骤至,我都一下被眯了眼睛。在汽车站旁边,有几家商店,卖的有各种小吃、食品以及多种纪念品等,都挺贵。由于我气喘,爬不动山,经过打听:除了徒步外 上山有滑车还有缆车,但缆车口在北边,也较远。我们也就和大多数人一样:上山选择乘坐滑车。随着川流不息的人群,顺着步步逐高的山道,走走停停 累得人气喘吁吁,好不容易走到了滑车售票口。

排了好长的队,娟买了票,每个人140元。我们大家一个挤着一个,顺着用细圆钢管焊接而成的、十几个“之”字形通道,都按着次序,一步一步慢慢挪到了进入口。检票的每次只放进20人,滑车是来回双股道大循环,一长溜约20个座椅连接在一起,人都稳稳地坐在座椅上,双腿向前平伸着,双脚卡蹬在前头两个坑凹里,翻转过来靠背上的一个U形卡环、套在胸前,以保证安全。大家做好后,启动了,滑车顺着底下铺的两根长长地粗钢轨道,徐徐向上爬行。
上山的路还算比较直,也很安全。中途 还潜钻了好长的一段隧道,终于到站了。出了站、就已经到长城上了,原来这儿就是4号楼。人常说:登高望远。人站得高了,显得天也就高了,天也蓝了,令人顿生了几多豪迈之情。这是多少年的梦想啊!今日终于实现了,这怎么能不令人又激动又感慨呢?但见:这一山连着一山,一山更比一山高,山外有山,苍茫遥远,无边无尽。真个是丛峰如浪,云雾茫茫。也如同诗圣杜甫所云:“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

长城是随着山势的高低而上下起伏,蜿蜒曲折,犹如一条矫健的巨龙,穿跃在这崇山峻岭之间,一头扎向遥远的天边。长城一般高6-9米,平面呈梯形,底宽6.5—7.5米。顶宽4.5—5.8米,上面大多又宽又平,可五马并骑,也可十人并行,山陡坡险处略窄些。长城靠外的那边都修有城垛和射孔。每隔300—500米,就在制高处的山头上 修建了一座象碉堡的敌楼,长、宽、高均10米。大多两层,下面是士兵生活住宿,储存武器弹药之类。上面一周都修有城垛、箭孔,专门用来御防来犯之敌。在八达岭长城远远的东、西山头上,各修有一座烽火台(墩台)。高5丈,守卒10人,配有火铳、火炮。若有敌人来侵犯:百人以上放一烽一炮,500以上放二烽二炮,千人以上放三烽三炮,5千以上放四烽四炮,万人以上放五烽五炮,以通知前后左右的战友 一同准备战斗。
亲眼观望着这逶迤蜿蜒在崇山峻岭之上的万里长城,我完全深深被它磅礴壮丽的气势所震撼了。双手抚摸着这厚厚的城砖,情不自禁令人思潮澎湃,感慨万千!这项举世无双、又浩大又艰巨的伟大工程,当时不知是用多少人的苦和累、多少人的汗水和心血换来的?不知有多少人为它付出了宝贵的生命而葬身异乡?不知是用了多少白骨堆垒,而成就了秦始皇的千古辉煌?不知是有多少家破人亡的憾恨,才给我们炎黄后辈千秋万代 流传下了这引以为豪的骄傲?不知是多少岁月的苦难,才留给了来自五湖四海无数外国友人以羡慕和惊叹?

以长城为背景,几换角度,娟给我们用手机拍了好多张珍贵的瞬间,三人合影是请专业人拍的。它们将永远陪伴我度过这以后的晚年岁月。我坐在路旁边的石头上歇息,她娘俩又向上爬了一段而返回。谁也没有力气爬上那个最高点——8号楼。听说:谁若能徒步爬上那最高处,就给谁发一张“好汉证”,以资鼓励和纪念。那天 清空万里,十分炎热,人人汗流浃背。慕名而来游览长城的、来自祖国各地,四面八方的男女老少,熙熙攘攘,川流不息,络绎不绝。但能爬上好汉坡的却是少数身强力壮的,以年轻人具多。
还依然是坐着滑车下山的,但下山时车速比较快,还多了几个慢拐弯。每当拐弯时,滑车就微微往一边倾斜,不由人就提心吊胆。把我着实还紧张了好几回,辄耽心 生怕翻车了,那后果将不堪设想。还好,总算平安下来了,我长长地松了一口气。又乘877公交车回返北京。返归途中,一路上我兴高趣浓、昂奋不已,竟都忘记了精疲力尽及左脚缝的血泡疼。

作者简介:

武稳祥,上世纪五十年代生于少陵原上一个普通农家。自幼好文爱诗,常常忙中偷闲练笔习写。1992年底,在陕南惨遭车祸,九死一生。 医治十载,重伤转轻。仰天长啸,不甘消沉。拙手抖笔,三个春秋,苦成长篇回忆录《蹉跎年华》,约 30万字。赠送亲朋好友,多获好评。2012年为其村撰写村史。起名《千年沧桑古鲍陂》,桑梓流芳,聊慰平生。2017年,了却心愿,赴北京一游,写《春暖京华》一文,约四万字,多获好评。
声明:本文转自《京兆文学》微信公众平台
亲爱的读者朋友,欢迎再次光临、并继续关注和分享《神禾塬文轩》。您的每一次关注和分享,都是对作者莫大的鼓舞和写作的动力,也是对《神禾塬文轩》最大的支持。
谢谢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