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城市
热点
原创
精华
图文
视频
专栏
专题
人气
传播榜
文集
头条号
标签
下载APP
所在区域:
区
取消
提交
热点
原创
精华
图文
视频
专栏
专题
人气
传播榜
文集
标签
首页
\
文学
\ 浅谈诗的语音艺术
浅谈诗的语音艺术
精华
热点
22-10-09 04:31
7275
阅读
关注
浅谈诗的语言艺术
文
|
冯喆
笔者,写分行多年,总感觉诗的语言是诗人的基本功,下面把自己的体会写出来,与诗友共勉。
诗的语言,是饱含思想感情的语言,是技巧的语言,是生动形象的语言,诗的语言,通俗易懂,出新出彩,使人看了以后,产生共鸣。不落俗套。
唐代诗人杜甫之所以成为诗圣,与他一生“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誓不休”有很直接的关系,正因为如此,杜甫才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
还有唐代大诗人贾岛“月下推敲苦吟”的故事,至今成为文人墨客耳熟能详的千古佳话。
诗依靠意象说话,不然就会形成大白话,也就是直白,直白形成口号.,就没有诗意,就不会给人以美感。
读者看不懂的诗,是失败的。我们写诗的目的,就是给读者看的,你自己明白,别人看不懂,你发出来,还有什麽意义?
把诗写得“佶屈聱牙”的,那是对诗的糟蹋。或者说,根本就不会写诗。
我认为,诗的语言通俗易懂,不等于说大白话。不等于喊口号,更不等于满篇口语。故弄玄虚,云山雾罩的语言,读者看了好几遍,仍不知所云。这样的诗歌,是失败的诗歌,不会流传。
诗歌不能写得太直,如果太直白,缺乏精雕细刻,缺乏提炼,语言就停留在表面上,就没有张力,就没有感染力,就谈不上意境,谈不上挖掘,谈不上深刻。
读诗歌不是看景,而是用语言美、诗境美、心灵美来给读者以艺术享受。优秀的诗歌是语言艺术的瑰宝。我们学习运用语言,是诗歌写作的基本练习,也是诗人一生的练习。诗歌是语言文学的最高艺术,我们学习诗歌的语言美,赋予语言无限的张力,构建美的诗境和美的意蕴,让情感和思想在诗中完美地呈现,让社会正能量和生命的力量在诗歌中闪光,让社会的光明和历史的足迹在诗歌中茂盛,让自然美在诗行中灿烂,这是诗人的责任。
一首诗歌能够给与读者多少精神感染,多少情感的共鸣,这决定于这一首诗歌的语言的张力和诗歌的境界。
诗的语言要抒发真情实感,要运用比喻,排比、拟人等修辞方法,要大胆想象,要一针见血,要懂得拐弯艺术,要犀利,要深刻,要洒脱,要幽默诙谐,要讽刺……不一而足。这样才能避免直白,才能避免味同嚼醋。
散文杂文等文体,也要抒发真情实感。唯有这样,才有感染力,说服力,不然,就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诗的语言来源于生活,才会有亲和力和感染力,才会有震撼力,达到让读者拍案叫好的效果。一首诗的语言或者出新出奇,或者清新别致,用语新颖,不落俗套,或者质朴、或者绚丽、或者生动隽永、或者含蓄、或者精炼、或者赋予想象……这应该是一首好诗的标准。
请看我区诗人刘文邦《岁月有痕》中的这些诗题:
春天就住在隔壁|迎春花递过来的春天|我掉进了一片暮色里|春笋般长高的楼盘|时间正在搬运潮湿|一个人把冬天踩出了一大片声音
|
雪把时间都下白了
|
灯光是一把刀子
|
……
不看诗的内容,只看诗题就足以让读者回味无穷了。这些诗题,没有让我们有看了生厌的感觉,看了让人眼前一亮,给人以愉悦感,亲切感,引诱感,启迪感,痛快感……
作者简介:冯喆,本名冯克友。中国微信诗歌学会山东分会副会长;聊城市作协会员;茌平区首批文学艺术人才库成员;茌平文苑平台主编;都市头条认证主编。
查看全文
支持作者
给作者一点鼓励,您的鼓励是原创的动力!
更多
最新评论
3.00
5.00
8.00
10.00
20.00
30.00
50.00
100.00
200.00
其他金额
返回
打赏
最新
换一换
热评
更多
人气
更多
相关阅读
写评论...
https://www.zdwx.com/news/show_28254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