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篇小说连载(十六)
《为爱永恒》
——在那激情燃烧的岁月
宋厚健文
王伟出身于革命干部家庭,成长在学校大院,上小学的时候,他就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崇尚孔孟、倡导老庄,在家庭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下,造就了他勤以为学、信以立身的优良品质。他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追求唯美、崇尚天人合一,喜欢自然甜美的田园风光,尤其喜爱唐诗、宋词和近代鲁迅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其中百草园里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蟊,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股烟雾。……这样的语言描绘和生活体验给王伟的童年增添了无穷的童趣和欢乐。
中学时代,是王伟放飞人生理想、辛勤耕耘、收获希望的时期。然而,一场轰轰烈烈史无前例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彻底打碎了他的梦想,使他在痛苦中挣扎、彷徨。他在自己创作的长诗《我厌倦》有过这样一段描述:“无情的人间,动荡的画卷,惊心动魄的大混战,似波涛起似浪澎湃。十年的风风雨雨,有多少人泪蒙双眼。沉重的灾难,多少人徘徊、消沉、毁灭。残酷的岁月,夺走了多少人的黄金时代。”这是他所处青少年时代的真实写照。
1976年1月8日,敬爱的周恩来总理与世长辞,举国哀悼,万民恸哭,百万民众汇聚长安街前含泪相送,联合国降半旗致哀,周总理为国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的卓著功勋、崇高品质和光辉人格都深深铭刻在全国各族人民心中久久难忘。清明前夕在天安门广场终于爆发了一场以悼念周总理、拥护邓小平、反对“四人帮”为主流的“四五”政治运动,在这场运动中,此时未满16岁的王伟旗帜鲜明地挺身而出,站在了队伍的前例。4月4日下午,王伟和同学们怀着对周总理的无限热爱和深情的缅怀,怀揣自己创作悼念总理的诗词,胸前佩戴着小白花,从学校南门出发 ,几个人骑着自行车一路直奔天安门广场……来到前门西大街,他将自行车锁靠在一个小巷里,即刻投身到广场的悼念活动之中。在人民英雄纪念碑前,王伟和同学们向人民所爱戴的好总理献上了自己精心制作的花圈,表达了大家对总理深深的热爱和深度的缅怀,寄托了同学们对人民好总理的深切哀思。大家在人民英雄纪念碑前庄严宣誓,并向敬爱的周总理和人民英雄三鞠躬,把胸前佩戴的小白花扎系在纪念碑四周的铁链子上。“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这脍炙人口的千古诗句,绘成了当天生活的真实场景。傍晚时分,广场上悼念总理的人越聚越多,黑压压的人群中,陆续有人开始发表演说,抒发对周总理的悼念之情,随着演说的层层深入,人们群情激奋,意气风发,斗志昂扬,深刻痛斥“四人帮”的倒行逆施,场面十分的壮观……。
伴随着夜幕的降临,人民大会堂楼顶上有人手持望远镜在偷窥广场上的一举一动,午夜12时左右大喇叭传来这样的声音:“这是一场反革命政治事件,请大家立即撤离广场。”4月5日清晨,群众来到天安门广场,发现花圈被撤走并销毁了,守护花圈的人也被抓走。于是,数万群众异常气愤,强烈要求“还我花圈” “还我战友”,并同一部分民兵、警察和战士发生严重冲突,“广播宣传车”在混乱中受到破坏,所谓“工人民兵指挥部”的小楼着火。上午九时,突然,一队队手持棍棒的工人民兵从天而降,棍棒像雨点般地砸在了悼念的人群当中,王伟的后脑勺这时感到一阵疼痛,鲜血染红了衣裳,这时,警车呼啸而至,多亏王伟退脚跑的飞快才幸免于难。
4月8日人民日报登载《天安门广场反革命政治事件》一文 ,文章引用了这样一首诗:“欲悲闹鬼叫,我哭豺狼笑,洒泪祭雄杰,扬眉剑出鞘。中国已不是过去的中国,人民已不是愚不可及,秦皇的封建社会已一去不返了!我们要的是马列主义,为了真正的马列主义,我们不怕抛头洒血,四个现代化我们设酒重祭。”然而,文章却顛倒黑白、混淆视听,把这首诗说成反诗,但透过诗中的语言和含义,却真正表达了人民群众坚持真理、匡扶正义,反对封建“愚昧”,向往光明,向邪恶的“四人帮”讨还血债所发出的呐喊。为此,对这场政治斗争王伟有着他独特的政治敏锐和清醒的思想认识,他在日记中这样阐述:这是一场由群众自发组织的悼念活动,进而引发广大人民群众反对一小撮封建法西斯野心家、阴谋家的爱国主义政治运动,人民日报发表一篇顛倒黑白、混淆视听的虚假文章蒙蔽不了人民群众的眼睛,更欺骗不了广大的人民群众,人民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他们的政治觉悟和思想觉悟是很高的,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动力。我坚信在中国共产党的英明正确领导下,这场政治运动一定能够平反昭雪,我们的鲜血不能白流,也不会白流,中国人民已经觉醒,中国的四个现代化我们一定能够设酒重祭。
1976年10月6日,党中央一举粉碎了“四人帮”,1978年11月16日,《人民日报》公布了中共北京市委的决定,宣布天安门事件完全是革命行动,为受迫害的同志一律平反,恢复名誉。天安门这场广大人民群众自发以悼念周总理、拥护邓小平、反对“四人帮”为主流的“四五”运动也终于平凡昭雪。王伟之所以能够在“四五”运动中心明眼亮、旗帜鲜明地冷静分析形势,站在党和人民一边,是和他从小所受党的教育和培养分不开的。从小王伟就深受“五四”新思想、新文化、新思潮的影响,他喜欢中国历史,尤其喜欢阅读一些近代思想家和仁人志士的政论文章,特别地崇拜像康有为、梁启超这样的维新主义思想大家。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提出:“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他所作文章,写于戊戌变法失败后的1900年,文中极力歌颂少年的朝气蓬勃,提出封建统治下的中国是“老大帝国”,热切希望出现“少年中国”,振奋人民的精神。“百日维新”失败后,为了唤起中华民族的觉醒,唤起沉睡中的黎明,谭嗣同、康广仁、林旭、杨深秀、杨锐、刘光第“戊戌六君子”,以至死的勇气,始终没有放弃自己的信念,采取我以我血荐轩辕,舍身取义的行动,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诞生奠定了曙光。这种慷慨赴义的壮举谱写了一曲悲壮的民族挽歌,它一直激励着王伟奋发图强、努力学习,为将来祖国的四个现代化建设的繁荣富强而建功立业。
(未完待续)
作者简介:宋厚健,1959年7月4日出生,北京人,中共党员,政工师。
1985年8月毕业于北京广播电视大学中文专业;1985年8月至1988年8月在中国文学函授大学中国文学专业学习。曾先后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印刷厂、司法部、中国华侨旅游侨汇服务总公司、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工作,现在中国四维测绘技术有限公司,退休干部。
《文学月报》杂志社签约作家,《白鹭文刊》杂志社签约作家,青年作家网签约作家、青年作家网文学联盟知青分盟副主席。曾参与《毛泽东图书辞典》、《人镜丛书》、《世界华人小学生获奖作品评析》、《世界华人中学生获奖作品评析》、《阮玲玉之死》、《青衣行酒》、《说悔》、《食色与欲》、《儿童急病与意外》等图书编辑撰写工作。责任校对了《瞿秋白与鲁迅》、《100位名人早逝之谜》等图书。荣获全国首届“无量杯”诗酒融合文学大奖赛“十大诗酒文学魅力作家”;第二届全球华人好家风征文大赛成人组:二等奖;第三届中国青年作家杯征文大赛诗歌(含词赋):一等奖;2021全国青年作家文学大赛散文组(含随笔、评论)一等奖。在报刊杂志发表多篇文章。
纸刊投稿敬请点击征文链接https://m.booea.com/news/s_2767344.html
🍀🍀🍀🍀🍀🍀🍀🍀🍀🍀🍀🍀🍀🍀🍀
纸刊《白鹭文刊》投稿邮箱:
942251831@qq.com
bailu6698@163.com
纸刊订阅微信:
mengjian20002012
征稿体裁:现代诗、散文诗、散文、诗歌评论、古诗词赋、报告文学、闪小说、中短篇小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