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谈沁香老师一年发表文章三百篇
冯云香〔山东临沂市作家〕

在全民合力战新冠病毒疫情期间,为让宅家中的亲朋好友和寂寞者解愁献一份爱心,著名作家沁香老师根据阅读者的需求,每天构思写作,把正能量的诗文推送到《今日头条》万千读者面前,这是老师在带领我们一起用文字在抗疫!在2000年春至2001年春的抗击新冠病毒一年中,沁香老师以一个文学家的高度责任感和素养,在《今日头条》文学园地发表原创散文(游记)、诗歌、小说等文学作品300余篇,以平均每天一篇达2000字的速度撰写,年超60万字。沁香老师真是一位写作的多面手和高产作家。细品文章,既有量又有质,一事一物皆有生命,一花一草皆有感情,一字一句皆有诗韵。阅读这些作品,就被芬芳沁人的文字所陶醉。他的游记散文多年前就受到读者的欢迎,被誉为“网上徐霞客”。他对文学孜孜以求和锲而不舍的追求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在此,我们和沁香老师的部分学生、徒弟、文友一起在阅读中互动,并借网络微信这一平台,笔谈沁香老师发表的精彩作品。

★山东临沂市女作家冯云香:沁香老师无愧于散文大家的称号,他的散文特点是面广,既写宏观和大气磅礴的灿烂;有些生活中的小事小物,以小见大地渗透着哲理,是反映时代的接地气的正能量的作品。在他的乡土系列散文中,江南水乡的风景看了令人久久不能忘怀;许多撰写旅途中的风景和人文故事读后不忘;还有故乡的情缘犹如一幕幕电影。南国的山水,美丽的大草原;故乡的草木,桥路,老屋,小船和河流等等,都在他作品中熠熠生辉的靓眼,令人过目难忘。我想:这就是老师对创作素材的长久积累而为,这就是一位作家对生活和这个世界的永远追逐和留恋。见证了老师善于观察和发现生活中有价值的材料。通过运用散文写作的技巧,掌握熟练驾驭文字的能力,使得文章变得诗情画意。老师就是从这些事物中写出不一样的精彩和别致的神韵,充满了时代气息,也充满了大爱无疆的创作情怀,这是作家不忘初心的生命展示,传递着社会正能量。打开老师300篇文章中的任一篇的文章,读了都会感觉受益匪浅。现在,循着老师的文字,让我们一起继续笔谈。

★中国诗歌学会会员、辽宁省作家协会会员林雨荷:沁香老师的文章我经常阅读。美诗《蒲公英,我记住了你的名字》记忆尤为深刻,此诗很有生活气息。一棵普通的野草花,在老师笔下如讲述着一个美好的故事,读着就像身临其境。蒲公英,乡间极普通的一种自然界的野花。它名字不显赫,地位不张扬,价值不连城,在不畏艰难困苦中生长含义深长。细读,被一行行诗句所打动心灵,情不自禁地对蒲公英这样的乡间小草会刮目相看,肃然起敬。蒲公英,是春天的使者,在它很少有人问津的世界里,默默无闻地甘于在夹缝中生长,它落落大方,它温文尔雅,它不图名不图利;它向着太阳微笑,向着蓝天致敬,向着大地亲吻。沁香老师还这样写道:“春姑娘,敲着门把你从梦中摇醒,春婆婆,送你一杯甜甜的乳汁。太阳公公帮你脱去伞的绒衣"……这几句堪称经典诗句,足以透彻沁香老师赋诗的浪漫情怀和对生活的热爱,他告诉人们,蒲公英不是一个孤独的群体,而是自然界中最美的风景。诗句中,沁香老师善于采用恰到好处的比喻和拟人手法,把蒲公英写得活灵活现,就像是有了灵气和灵气,诗意盎然,读来回味无穷。例如:蒲公英是“花球",是“小伞"“带绒的种子",“兄弟姐妹“等。这些富有形象生动的比喻和拟人手法,无形中又增加了诗的生命力和和感染力,为突出主题做了铺垫。在作品的结尾处,沁香老师妙笔生辉,又赋予蒲公英一种精神和品格:“啊!石缝间的蒲公英,你说心中有四海为家的勇气……"告诉人们:人要有胸怀,自然万物也要有胸怀。而蒲公英的胸怀则在沁香老师的美诗中飞翔,引人入胜。像沁香老师这样著名的作家在今日头条发表自己的作品,为读者送上一篇篇美文,一首首美诗。足以看出:他对文学的执着和热爱。沁香老师是我在文学创作上的启蒙老师,和其它文友一样,在迈进拜师求学的行列中,我和他是国内最早在网上拜师的一对师徒。他对每一位学生一视同仁,大家风范,亲力亲为,教学严谨,精益求精,为我们这些文学爱好者指点迷津,传道解惑。沁香老师的文字,就像他的名字一样,总是散发着浓浓的清香,浓浓的热情。弘扬爱国精神,传递正能量……沁香老师永远是我们在文学道路上学习的榜样!

★原安徽省优秀辅导员胡佩苓:回望2020年人年初爆发的新冠疫情,那时真是日思夜不宁,似在惶恐不安中生活,封路、封小区在各地铺开,许多亲人、朋友各居一处,戴着口罩出门走路、看到熟人得保持距离,成了陌生路人。原本在春节期间恭手拜年的习俗,也只能远远地向长者招手。就在我们承受寂寞的日子里,我看到了沁香老师的今日头条发表的游记散文和诗歌,犹如缕缕清香迎面扑来,我在阅读中身心变得轻松快乐起来了。疫情无情人有情,老师的美文舒缓了众多朋友们的焦虑的情绪,缓解了宅家人内心的压力。我们由衷地感谢沁香老师送来的文化营养大餐,一篇篇美文愉悦了我们的精神生活,传递了满满的正能量。沁香老师的文章大多以抒情为主,带着自然界中的物境、情境、意境。文章还常常把游记交融在一起,自然而又含蓄,读他抒写的童年生活的散文,会不知不觉地回忆起自己诸多的童年往事,以致在我内心产生了共鸣。无论我身处繁华的都市,还是走进美丽的乡村,都能感受到沁香老师作品中的真情实感。沁香老师的300多篇美文,计60万字,我真切地感到沁香老师是一个吃苦耐劳的人,他在文学王国中自由地遨翔,所作出的成果可喜可贺。此时此刻我要真诚地道一声:沁香老师,您辛苦了!祝愿沁香老师在文学创作的路上长春不老,永远年轻!

★辽宁省作家协会会员玲贝贝: 沁香老师散文《故乡老屋上的瓦花》,是记录故乡的一丛时光之花。故乡、老屋、瓦花——这是三个让人温暖而浮想联翩的词,这是每个人灵魂深处的不变的居所。故乡就是一幅画,老屋是画上的一轮太阳,瓦花就是一种记录年代的闪光花朵。其实每家人都有老屋,老屋是世界上最不嫌弃我们的地方,她接受我们初来人间,承载我们童年成长,捧给我们对新鲜事物的认知,教会我们对人性的感悟,如何体会真善美,打开一扇憧憬世界的窗……老屋就是家和亲人,是我们的爸爸妈妈,是我们的最初和永远,是唯一庇佑我们不会更改的地方,那里的一砖一瓦,经历了风吹雨打无可抵挡地穿越时空,在我们头顶熠熠闪光,是星星、月亮,照亮人生岁月的旅程。从我的感觉中,乡愁一直是沁香老师散文的大命题,他的笔总有写不尽的乡情亲情,画不完的的世间美景,一草一木都被他赋予一种情怀和寄托。本文以最朴素的笔墨勾勒最美丽的状物,抒发最感人的情感,瓦花是最简单朴素的,她是只长出一串光的植物,她是守护回忆的宝塔。历经时光风雨,常年累月的逆行生长,生命力无比旺盛。据说,瓦花能够稳固房屋,是一种吉祥的植物,瓦花还叫“墙不倒”“房神”……被赋予了某种神奇的寓意,还有镇宅和避邪的作用…… “瓦花在,房子便在,家永远在”。如果说老屋是故乡岁月,那么瓦花也像是老师的妈妈停留在屋顶上的目光,久久不会离去。瓦花,是闪烁在故乡的耀眼光芒。我深信、时间愈久,瓦花就会越加茂盛,和老师的文字一起,光彩就会越加耀眼! 沁香老师,文笔生辉,我们与您同行同乐!

★内蒙古赤峰市作家玉树临风:很佩服沁香师傅写的《草原上的呼噜声》,读文,耳畔似有呼噜在蒙古包、在草原响起,真是写出了生活和草原生活的特点,令人觉得别有韵味。在人们心中,本是烦人的呼噜竟然成了草原上的音乐,实在是新颖。作为内蒙人,看到师傅对呼噜的描写如此细腻,就像坐在蒙古包中听着一首悠扬的歌曲,又忽如海潮的声音在夜间和草原交响。读此文,仿佛呼噜声就在耳畔;又仿佛呼噜声正随月光而来,随草原而来,随记忆而来。由此可见,也只有生活的有心者,才有这种神奇的笔力;也只有心胸宽广的人,才能化丑为美,其乐无穷。这就是生活,这就是包容。感谢师傅带来最美好的记忆,我笑纳并且收藏!

★ 荷塘月色文学社散文主编、网络作家王莉:沁香老师在今日头条发表的文章短小精悍,有不少文章写童年往事、动物趣谈、闲话时事、亲情友情、山河游记等,每篇内容不重复,新颖有趣,吸引人阅读。我十分佩服老师渊博的知识,他对乡村动物的描写细致入微。有一篇写野鸡的文章,我觉得把乡村农田里的野鸡介绍得准确详细,因为我们当地乡村也有野鸡,我只是见过而已,不曾对它追根究底了解。沁香老师有农村生活的经历,儿时的许多见闻在他笔下有声有色。描写野鸡的文章发表后不久,他又写了篇《闲话“野鸡”》的文章,这篇作品比上篇更加吸引我的注意。因为自古以来,就有一种女子为生活所迫,或受黑帮操管下,身不由己地成为“野鸡”,旧社会妓女都有的血泪卖身契。揭示了旧社会的丑恶。沁香老师的文章,让我们了解了那一段历史,一幅旧社会残破的风景,一群旧社会受苦难煎熬的女人。在旧中国她们饱受摧残和歧视,饱受折磨和蹂躏,在旧中国妓女的命运不如一棵野草。我觉得此文写得非常好!老师把笔触伸向旧社会底层的妓女,使我们了解到她们的不幸的命运是旧社会的黑暗、腐败造成的。读过世界名著《羊脂球》,我知道了资本主义血淋淋的罪恶史;读过沈从文先生的《丈夫》,我知道了旧社会湘西江边船妓的故事,一幕幕令人心酸。沁香老师的文章让我们在了解过去的同时、更加懂得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我为老师点赞!

★甘肃兰州市作家袁梦雪: 打开今日头条,总是要看沁香老师的文章,老师的文章内容丰富,底蕴深厚,开启心智,让人喜欢。不管是生活琐事,还是情感困惑,抑或者是影视短频,字里行间都尽情展示自己的才华,真可谓是百花齐放,各显芳华。相对于热点追踪,答疑解惑这些生活感悟,可谓是一股清流。老师对文学的挚爱非同一般,几十年坚持初心,坚守和热爱文学创作,培养和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在文章中,看到了他小时候生活在农村的生活片段,那家乡的田园,那家乡的小路,那家乡的河水,伴着我在阅读中走过了抗击新冠病毒宅家生活的每一天,感谢老师带来了精神食粮,伴着我走出寂寞的每一段路程。看着沁香老师写的一篇又一篇乡村题材的美文,我的思绪也一次又一次跟着飞回家乡,飞回从前,飞回到乡亲们身边。我从小怀着《人在旅途》的梦想,从乡村读书考上大学走向城市,从眼前走向远方。随着年龄渐长,思乡之情也渐旺,越来越对家乡有一种莫名的思念。一幕幕往事在眼前浮现,我仿佛还是那个曾经的少年。每每于此,我沉醉其中,尽情徜徉,无限遐想,这大概就是阅读和感受了老师文学的魅力吧。感谢老师,让我知道我的根在哪里;是您,让我知道我的魂在梦里;是您,让我知道我的心也在家乡的一草一木里……
★天涯文学社总编辑若花满溪:沁香老师写的《乡间扇子拾忆》,很有时代特点,见证了老师童年生活中的一段艰苦岁月,沁香老师小时候在农村生活,那时候乡间生活贫困,就拿纳凉而言,没有电扇,有的是一把普通平凡的扇子。文字告诉我们,今天我们过上了幸福生活,但不能忘了幸福生活是怎么来的。试想,在那些天大热和被蚊虫叮咬的日子里,乡人们只是用一把扇子扇凉和驱赶蚊子,而伟大的母爱也跃然登上他的笔下,一位母亲的形象在我面前闪耀。有幸读到老师这篇文章,让我在获得美的享受的同时,更懂得了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沁香老师笔下的扇子,是一份记忆中的美好,是一份永恒的乡愁。我也依稀记得,昔日我生活的夏日乡村,一把扇子就是人们夏秋季节生活的必需。乡村人家除了买的扇子,就是用棕榈树叶、纸张折叠、竹片弯成圆圈糊上花纸;以及用小麦柴杆等制作成扇子。老师在文章中写他母亲心灵手巧,用小麦柴杆制作成扇子,不仅送给乡亲,而且还教乡人如何制扇技艺。沁香老师的童年的夏日就是在妈妈的爱心下成长起来的,是在手摇小扇的清凉温馨中度过的,读之深有同感,让人浮想联翩。正因沁香老师的童年充满着妈妈给的甜爱,才造就了他如此充满着对文学的爱和执着。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如今在城市和乡村,电风扇、空调取代了扇子,生活的美好告诉我们,铭记乡间用扇子的那一段历史十分必要。把扇子当作工艺品收藏,就是迈步向往美好的未来……

★中共甘肃定西市委党校退休教师小溪:打开今日头条,我在文海中留览,看到了一个熟悉的网名,原来是我的网上好友沁香老师写在今日头条上的文章,己经300篇了。点赞的文友很多,在此我也说上几句。因为喜欢文学,我曾经于2012年走进江山文学网,写下了我喜欢的散文、诗歌和随笔,勤勤恳恳也有了百余篇文章。在这个和谐的社团,我认识了不少爱好文学的文友和作家。其中沁香老师就是其中之一。他是国家级作家,写作勤奋,功底很深,是高产作家,热爱文学胜过自己的生命。他人品高尚,是著名作家。在网上,好多青年文学爱好者都拜他为师。在我和他的接触过程中,他从不谈自己的成绩,总是想着徒弟和文友的创作情况,希望我们抓住机遇多写作品,常常为我们的作品提出修改意见,在他身上闪耀着人生不一般的亮点!我一直阅读沁香老师的作品,常被他的精品和绝品散文所打动,就像有在读朱自清散文的感觉。去年以来,特别是今年初春的新冠肺炎病毒席卷全球的时候,他毅然走进今日头条,为战疫情日夜码字,为宅家的寂寞者和文友提供阅读作品。在他的文字里既可看到美丽祖国的大好河山,又可看到他在江南故乡的童年生活,还有充满童趣的钓鱼、游戏、捉鱼、野餐等等的美文。就像在写我们的童年一样。充满着对故乡爱的情怀。沁香老师的写作文笔细腻,描绘出的风景山水常常是是具有逼真感,真正的原有生活高于生活,就像是在他引导下,我们走进了新疆喀纳斯湖畔、湖南凤凰古城、南国的港珠澳、珠三角风景名胜等。许多文章是我学习和欣赏的!

★受到过中央电视台采访的幼儿园园长xh:读了沁香老师的文章总是感悟深深,他的许多文章还带着童话散文的色彩。如《妈妈,我们不能离开您》就是范例,这是一篇爱的教育文章。此文短小精悍,文笔简洁优美,成人阅读后可以讲给孩子们听。瞧!寒风呼呼地刮着,人行道两边绿化带上的树枝条上的树叶,被一夜寒风吹落了,光秃秃的树枝头顶着天,树妈妈手臂上方的一根小枝头上,还有两个孩子〔两张叶子〕没有离开,它们在寒风中荡着秋千,唱着“世上只有妈妈好…”孩子们不害怕寒霜和冰冻会把它们撕裂得粉身碎骨,依然紧紧抱着妈妈的手不愿离开,要陪伴在妈妈身边,一起走过严寒的冬天……这样的童话散文讲给孩子们听,他们听得懂,还会翘起大拇指夸道:真是树妈妈的好孩子!不用如何解释,他们都会对老师说:我们也要从小爱父母亲,爱爷爷奶奶……是教育孩子热爱父母亲的好教材。还有《蜗牛和老鹰》写得也很有趣,文章描述蜗牛和老鹰比赛登上金字塔的事儿。一开始,当老鹰一张翅就飞到顶上站着时,蜗牛才刚起步不久,它没有翅膀飞翔,但它坚持不懈地向上攀登,每爬一步都留下闪光的足迹,最后和雄鹰一样登上了金字塔的顶峰。在掌声雷动声中,云为它们写诗喝彩,阳光为它照像留影。可见,蜗牛通过自信的给力,雄心勃勃也取得了胜利。它告诉我们:生命的律动须经意志和毅力的锻造,通过努力抵达顶点,才能攀登高峰看到新的风景。老师的文章既有可读性,又有故事性,有益有趣,这样的文章我们教育工作者喜欢。在此我也感谢今日头条的编辑。

★全国十佳优秀辅导员、教育诗人李旭东:“诗歌散文小说棒,今日头条发文章。不到一年三百篇,沁香快手是榜样。”这首打油诗就是我对著名作家,诗人、慈善家沁香老师的赞赏。沁香老师和我曾是少先队教育同行,共同的事业确立了一生热爱少先队,我们相识几十年了。他一生酷爱文学写作,是文学创作的多面手,成人和少儿文学两栖。
读过中国著名作家,诗人,评论家樊发稼先生;原辅导员杂志总编、中国文联出版社长缪力老师;团中央辅导杂志社社长林子云老师;中国和平出版社副总编李金本老师等对沁香的高度评价。他用业余时间写了1400多万字的各类文学作品。他的多部中长篇小说还被国外多家大学图书馆收藏。 2017年春天,他出版《沈家祺自选集》十卷本,三百多万字,大多免费赠送给安徽,甘肃,四川,河北,吉林,浙江、海南等省市贫困地区图书馆,其中,赠送我们崇信县中小学和平凉团市委《沈家祺自选集》150多套,共1500多册,价值6万多元,受到全县青少年朋友和社会各界人士称赞和好评。沁香老师爱好文学,虽然年龄即将耄耋之年,但他热爱写作,咬定青山不放松,每天坚持写一篇,让我感动不已。去年的一天,我把写的文章发到《今日头条》的事告诉了他并向他推荐。让他也下载安装(今日头条新闻)极速版,他说不会弄,我通过微信告诉他如何下载安装,怎样发稿和图片,开始我帮他试发,没几天他就慢慢会了。在以后的日子里,他的文一发不可收,让网友们赞叹不已。光阴似箭,岁月如歌,一转眼,沁香老师在《今日头条》上已发散文,诗歌,小说三百多篇,还学会上传摄影照片,一段时间后,所拍的照片和专业摄影师不差上下。他写的散文面广,接地气,写他在日常生活中看到的、小时候接触到的花草树木,鱼虫鸟等昆虫、飞禽、动物,还有自己游览过的风景优美的地方,乡土人情,名胜古迹,人文风光等,让读者看后身临其境,如闻花草清香味扑鼻,听到鸟语声声,看到的鱼儿嬉戏等等,通过沁香老文章能感受到大自然千奇百怪,十分颜值,沁人入脾。我也爱好文学写作、摄影,沁香老师是我学习的榜样。记得2013年,在他和全国优秀辅导员柴前胜老师指导和鼓励下,我出版了诗集《梦想之歌》,被文友们誉为教育诗人。后来,我写文章后都会发给他看一下。请他帮我提出修改意见,而他再繁忙总是有求必应。这些年来,我发的文也受到许多网友的点赞,我在激动之下写一首打油诗为他点个赞:快手老哥修的快,水平之高把你拜。向您学习好师傅,兄弟携手春常在。祝愿沁香老师开心快乐每一天,我们俩相隔千里,携手共进,在有生之年,发挥余热献爱心,传播文学正能量,为文学事业作出应有贡献!

★辽宁省中学教师、天涯诗语文学编辑落晚逸:以清静心看世界,以欢喜心过生活,在我的心中,沁香老师就是这样的一个妙人。他是国家级作家、诗人。我和沁香老师相逢在天涯诗语文学社,那年的我刚刚大学毕业,沁香老师、馨儿社长、梦雪姐姐等很多文学社的老师,大家亲如一家、如师亦友,在文学的道路上鼓励我不断前行。如今,我做了一名中学语文教师,重心放在了研修课本和教学上,文字创作时有间隔。沁香老师多次在微信上鼓励我:不要放弃梦想,坚持写作。我感佩沁香老师,定多向老师学习,不负老师的期望。前些时日,我先后读了沁香老师发表在《今日头条》上的文章,当读到《故乡河的记忆》时,不觉热泪盈眶。“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故乡的一山一水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不曾老去,在沁香老师的文章中,他以对故乡河的回忆为线索,记叙了童年的那些欢乐时光。文章语言生动形象,富有特色,比如:河面上浪花飞溅。水顿时不再清澈,一些鱼受不了我们的扑腾,纷纷浮游在水面上,正好被乡间的孩子们争先恐后抓个正着。游泳上岸后,还会在茅草地上一起逮蚂蚱和蝴蝶。场面好似写活了一样,他用童年时代的视角再现了童真童趣。沁香老师的文章还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文章详细叙述了岳飞部将杨再兴奋勇杀敌的故事,增添了文章的趣味。同时,我也佩服着沁香老师渊博的学识。读着沁香老师的文,我觉得走出城市喧嚣的世界,走入美丽的乡村,到那里去看看农田、野鸡、河畔的芦苇等等,哪怕只是静看一条河,内心也是欣喜和快乐的。此文读罢,又读其他。从他对童年快乐的回忆中,我感受到了淳朴清新的乡村特色、互帮互助的邻里乡情,更加感受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带来的发展变化,我沉醉在他的作品中,在自然的意境中神往,农村的崭新面貌像一幅富有韵味的时代画卷在我眼前徐徐展开……掩卷我想:丰富多彩的乡村生活给了沁香老师无限的创作源泉,感谢他给今日头条带来如此美好的作品,这就是生活生灵感、灵感出文章。于是,我爱不释手。乡愁无法丈量,老师对故乡深深的爱就像流淌不息的河水,永不老去……
★网络文友秀斌:年轻的时候,我一直以为,美丽的风景只是在遥远的他乡才能看到。于是,随着生活的拓展,我带着志向一步一步远离故土,有关故乡的原风景,却又一次离我远离,逐渐淡薄到甚至失去了鲜活的颜色。读了沁香老师在今日头条上发表的故乡散文,我的眼前又唤回了自己的故乡。那些风景、那些人物、那些故事,那些荡漾在我心海里的青葱植物,花鸟虫鱼,乡人伙伴等等,都自然走进了自己的梦中,这就是乡愁换回了乡愁的心灵感悟。心香老师的许乡愁作品,唤醒了我的朦胧和无知。我仿佛觉得我的乡愁情结就像是沁香老师笔下的芦苇,正在用力紧扎根在乡间河畔的土壤中,或者就像一棵树,蓬勃地长出浓茂的枝蔓,摇曳出美不胜收的风景。沁香老师那些倾注情感的那些思乡语言,诗一般地飞向我的眼前,飞进我的胸间。啊,我故乡土地上的庄稼、蓝天上的云,乡间的左邻右舍一,都在一个不经意的转身中,散发着故乡泥土的芳香,慰藉着远游故乡游子的灵魂。所以我认为读好的散文,就会身临其境,就会产生心灵的感应和互动,就会像在听溪水潺潺歌唱,就像是在看牧童骑着牛,吹着长笛,悠扬的声音传向遥远的地方……这是从沁香老师的作品中传来的,是从沁香老师的故乡传来;这也是从我的家乡传来的,乐声融合在一起,成为一曲和美的交响,又多像是一幅美丽的乡村画卷,同时也和美了新农村的风景。这,也许就是沁香老师乡愁散文的魅力所在。他提醒我们,在人生行走的路上,不要丢忘记了生我养我的故乡,忘记了经历过的所有,忘记了自己的姓名是怎么来的。要时刻记住热爱祖国不是一句空话,他是从热爱父母亲和热爱自己的故乡开始的……
★山东临沂市作家冯云香:本次发起的就沁香老师在今日头条发表文章300篇的笔谈,我们收到了许多文友写的心得和感悟,我们选择了以上些有代表性的笔谈传发,希望大家喜欢。感谢沁香老师在战疫情中的无私奉献精神,我们要学习沁香老师永不疲倦的写作精神,深入生活一线,树立对生活的热爱和信心,用一颗细微的心和一支灵动的笔,通过驾驭熟练的文字,去写人民群众欢迎的散文和诗歌等体裁的文章。同时也感谢国内外各地文友柴前胜、王时松、如兰、知足常乐、天骄、柱虎、小洪、朵朵彩霞、木易中心、张立俊、刘洪堂等等的点赞和支持,感谢他们通过微信转发各大友圈和友群!祝文友们生活舒心,阅读快乐,创作丰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