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5年7月,第三届鲁奖颁奖归来,
著名作家李春雷与河北省作家协会主席铁凝
2018年11月,第七届鲁奖颁奖现场,
著名作家李春雷和中国作家协会主席铁凝
鲁奖与我
李春雷
大家好,周末晚九点,我们又相见。
今天,我们谈一下眼下最热点的话题——鲁迅文学奖。
鲁迅文学奖和茅盾文学奖一样,是中国文学界的最高荣誉大奖,每四年一届,每个种类评出五部作品。
我作为本届鲁迅文学奖报告文学奖的评委,在北京封闭半个月之久,亲身经历了评奖的全过程。其中许多故事和内幕,虽然现在还不能说,但还是有一些花絮可以与大家分享。所以,我把能说的和大家说一说。
说到鲁奖,先说一说我与鲁奖的缘分。
的确,我和鲁奖的缘分太深了。鲁奖的前身,是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的全国优秀短篇、中篇小说,优秀报告文学,优秀诗歌,优秀散文奖。每年评一次,每个门类评出二十部左右。当时,这个奖项在文学界特别轰动。
到了90年代中期,有关部门对这个奖进行了重新规范和提升,改为鲁迅文学奖,每四年评选一次,每个门类只评出五部作品。
我是2001年开始走向文坛的。过去和大家一样,都是业余作者,还没有实力去竞争这个奖项。一直到2001年,我的处女作长篇报告文学《钢铁是这样炼成的》出版以后,在全国引起了一些轰动。但是当时根本没有什么意识,因为当时不敢想。《钢铁是这样炼成的》最初是被中国文联出版社推荐,进入了全国“五个一”工程奖的评选。这部作品,应该说很幸运,处女作就被文坛高层认可。
两年以后,我的第二部长篇报告文学《宝山》发表后,也引起了同样的反响,在2004年申报了第三届鲁迅文学奖。
我与这个奖,还真是有缘。
为什么这样说?记得《宝山》发表后,虽然有反响,还是不敢申报,也确实不敢申报。2004年7月,我去大庆油田采访,同行的有一个天津作家肖克凡。他是一位工业作家,很有名,写过一部长篇《机器》。他特别博学,也特别博爱,对我也很爱护。在回来的飞机上,他说:“春雷,我看你的《宝山》还不错,你要去报鲁奖。”我说,“我能报吗?”他说:“你要试一试。”当时,是我第一次郑重地思考这个问题。
但即使这样,我还是决定放弃了。一直到两个月以后,鲁奖的申报好像就要结束了。邯郸有个朋友,是诗人,叫王建凯。申报结束的前一天,他找到我说;“你为什么不申报?”我说:“不行,申报也是白申报。”他说:“你不申报就永远没有机会,报上去,能不能得奖再说,但你要报。”
《宝山》申报鲁奖,是最后一天。命运对我真是不薄,其实当时《宝山》在社会上已经引起了一些反响,拿到了各种各样的奖。因为有了这些奖,我的心里就有了一些信心,所以对鲁奖,你说抱希望,我又不敢想,你说不抱希望,又一直在暗暗地想。
当时,我很忐忑,一直到年底传来好消息。《宝山》拿奖,对我来说是意料之外,当然也是梦想之中。《宝山》确实是我生命之作。当时,一些老师特别是看过《钢铁是这样炼成的》这部作品的一些评委老师们,带着对我的同情,把票投给了《宝山》。
据说当年的投票,《宝山》票数很高,和山东王光明写的《中国有一个鲁西监狱》平票,并列第一。光明老师年龄大了,是一个著名散文家和报告文学家,影响很大。《宝山》得奖以后,我就成为报告文学奖历史上最年轻的鲁奖获得者。
这一届颁奖地是深圳,时间是2005年夏天。那一届有很多著名作家得奖,像大家都知道的史铁生、贾平凹等,都是第一次拿鲁奖。
2008年,我创作出了短篇报告文学《木棉花开》,同样引起了很大反响。这部作品参加第五届鲁奖评选。申报的时候,我很有信心,因为社会上对这部作品太看好了,有些高层领导也在大会上、小会上说,《木棉花开》是这些年报告文学的重要收获。当时中国作协党组书记李冰在鲁奖评奖前的讲话中也这样说。大家普遍以为这部作品肯定能得奖。我也以为《木棉花开》第二次拿鲁奖,就水到渠成了。
但是,出乎许多人意料的是,《木棉花开》落选了。这成为很多人的遗憾。后来,著名评论家李炳银老师公开发表文章说,《木棉花开》没有得奖,是鲁迅文学奖历史上的一个遗憾。
到2014年,我又写出了短篇报告文学《朋友——习近平与贾大山交往纪事》,再次引起强烈反响。这一次,我申报了第七届鲁迅文学奖。这次评奖,我知道了一些政策,一般按内部规矩,拿过鲁迅文学奖就不评了,所以,第七届鲁迅文学奖,等于是破例给了我,而且还给了个第一名。获得第七届鲁迅文学奖以后,我就成为本世纪以来唯一两次鲁奖获得者。所以我也是一个幸运者,我也感谢鲁奖。是鲁奖,成就了我的信心,也助推了我对报告文学的创作,所以,我和鲁奖有着太深太深的缘份。

刚刚评选的这一届是第八届,我是无论如何也不能得奖了。所以就没有申报,却成了评委。
这样,从鲁奖作家到鲁奖评委,完成了一个转折。做为一个作家,一个文化人,我觉得这是人生中一个特殊的经历,真是有缘份。
回想这个过程,也很有意思,我和大家简单回顾一下。
大约是在两个月前的六月下旬,我接到中国作协公函,聘请我担任第八届鲁迅文学奖报告文学奖评委。当然,这一切都是在保密情况下进行的。而后,中国作协就用U盘给我寄来了380多部作品。这些作品长的有六七十万字。好在这些作品我大部分都看过。六月下旬,我就在保密状态下开始了阅读。
8月12号左右,我们接通知秘密到达北京市怀柔区燕山深处的一个学院。就在这里,开始了封闭式评选。几乎半个月。
大家从网上已经看到了,报告文学组11个评委,对380部作品进行了认真评选。评选分阶梯,分轮次,先后经过了五轮投票,投出了十部作品。最终,又从这十部中投票选出得奖的五部作品。
对于这五部作品,现在还不能说什么。我只能说这些作品算是比较优秀的作品,代表了中国报告文学这四年来的水平和现状。大家也知道,现实中的评奖,要考虑到很多现实方面的因素。
通过这次评奖,我有所欣喜,也有所担心。现在报告文学发表量特别大,每年都有几万篇部,但是水平怎么样,确实有待于提升。社会上对报告文学有很多微词,有时候怪社会,但是我感觉更多的要怪自己,咱们的报告文学还不够优秀。
现在中国报告文学的写作现状是这个情况:第一,一半以上的作品是宏大叙事。这种宏大叙事,来源于宣传思维,来源于新闻写作、新闻报道,就是在新闻通讯的基础上加一些文学词汇,好像这就是宏大叙事,好像这就是报告文学。我们大多的作品,都是这种水准。第二,和宏大叙事相对的,是一种现场叙事,或者叫底层叙事,把非虚构的一些因素嫁接过来。很多作者认为,我在现场,我亲眼所见,这就叫现场叙事,或者叫底层叙事。
这两种叙事,都没有做到优秀。宏大叙事,就是一种宣传思维,你的立场,就是一种宣传立场,所以,给读者带来的感觉不够自然,不够亲切,不够文学,总有一种隔,一种假,就像大家看到新闻报道一样,大都是一些大话、套话。现场叙事,或者底层叙事,太琐碎,太啰嗦,一地鸡毛,满地碎石,形不成一个整体。
这两种写作,应该说都需要大大提升。
在文本上,还不够讲究,没有形成一个浑圆的小宇宙,阅读感觉还不够。在文学性上形不成气场,形不成芳香,形不成吸引力。这就是当下报告文学创作的一个大局限、大悲哀。
大家都在谈文学性,但什么是真正的文学性?说到底其实很简单,就是四个字:文字、结构。
就这么简单,但又这么艰难,就像打篮球一样,其实也是四个字:进攻、防守。在文学性上,我希望大家能深入思考这个问题,真正地走进去。
中国报告文学实实在在需要在文本上讲究一下,真正的进入,真正的提升。
同时,要讲究知识分子写作。报告文学作家不是新闻记者,不是宣传干部,而是知识分子。
是知识分子,你就应该站在知识分子立场,站在人类文明的高度,站在历史的高度去写作。
所以,我希望在听的各位作家朋友,各位文学爱好者们,深深地思考这个问题,以一个知识分子报告文学作家的身份去从事报告文学创作。只有这样,你才能写出真正的报告文学,才能写出真正的精品。
谢谢大家!

作者简介:
李春雷,1968年2月生,河北省成安县人,一级作家。现为中国作协全委会委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河北省作协副主席。系中宣部确定的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主要作品有:散文集《那一年,我十八岁》,长篇报告文学《钢铁是这样炼成的》《宝山》《摇着轮椅上北大》等40余部;短篇报告文学《木棉花开》《夜宿棚花村》《朋友——习近平与贾大山交往纪事》等200余篇。曾获鲁迅文学奖(第三届和第七届)、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徐迟报告文学奖(蝉联三届)等。李春雷是鲁迅文学奖历史上最年轻的报告文学作家,也是新世纪以来唯一两获鲁迅文学奖的作家,还是鲁迅文学奖历史上唯一以短篇报告文学作品获奖的作家,被称为“中国短篇报告文学之王”。

解答疑惑:
◎陈利萍 :李老师好,请问报告文学的文本怎样进入,更能吸引读者?
李老师:其实这就是我最近一直在讲的,一个是大气场,一个是小宇宙。
你一定要会营造文本,要从这两个方面去营造。咱们大部分人写作都是一种随意写作,满地鸡毛,满地碎石。没有整体性,就没有吸引力,所以一定要会营造文本。
文本是由文字和结构组成的,就像一盘棋,不会下棋的,表面上看到的这些棋子都是松散的,散碎的,互不相连的。会下棋的人,看到这些棋子都有一个棋势,有一个棋局。所以每一个文字,就是每一个棋子,都是有生命的,有纪律的,有队列的。所以,我们一定要会营造文本。
这方面,要多看看相关的书。如果看报告文学的话,你可以多看看我的一些作品。不是我自吹自擂,确实多看看我的一些短篇,你会有所感悟。
◎杨春英 :现在已有读者对鲁奖散文奖巜回乡记》中的用词、标点符号的运用提出了质疑,你对获奖作品中出现的这些问题是怎么看的?
李老师:我大致翻了一下,有一些人对此提出了具体质疑。其实不仅仅是这篇作品,大部分作品都存在这种问题。这就是我一直在强调的,要用最规范、最典雅,最纯洁的白话文。
现在,我们的文学语言太粗糙了。在这里,我一定要加上一个“太”字。所有作品大都是这样的。大家如果细看的话,都能挑出种种毛病来。
在这方面,我一直在提倡纯净的白话文。我希望大家看看我的一些作品,散文和报告文学。小吴老师在《追慕司马》公众号上发表了不少。您可以比较阅读一下,你就知道什么是精品,什么是最美白话文。我相信我的追求,也是大家的理想。
◎3.贾翼森:李伯伯您好,我即将上初中,请您推荐几篇鲁迅的文章或几本小说?向您请教如何提高作文写作能力?您第一次获奖的感受如何?谢谢
李老师:嘿,这个问题是一位小朋友提出的。鲁迅作品中,除了杂文,小说、散文大都是精品,要细细品读。
如何提高学生作文写作能力?
一言难尽,但是我提一个建议,一定要多写日记。通过写日记,锻炼你的笔力和眼力。再一个,写作文一定要开门见山,实话实说,不要虚,不要空,我手写我心。你这样写着写着,就能写出真情实感,就能写出好的作品来。
我第一次获奖的感受。虽然很意外,当然也很激动了,多少年的艰苦努力,终于得到了承认,当然很兴奋。希望你好好学习,早日写出理想的作文和文学作品。
◎4.网友提问:李老师好,关于贾浅浅加入作协,您怎么看?
李老师:这个问题是一个硬问题,很棘手,现在网上热火朝天。对这个问题,我想客观谈一下。
我不认识贾浅浅,但我知道他父亲。我和贾平凹老师上个月有过接触,而且还到他老家去拜访了一下。贾平凹老师当然是一位重量级作家,他的很多作品,特别是早期作品,我特别喜欢。
对于贾浅浅,我看年龄也不小了,1979年生。她在写作上有很多探讨,她写过一些相对雅的作品,也写过一些粗俗的东西,包括这些屎尿体。从一个作家创作来说,应该抱有这种天不怕、地不怕的劲头,既入圣殿,又下泥潭。对贾浅浅的这种议论,应该说有些人在操纵,有些人在背后生事。
其实对这个女孩子,我们还是要抱有一个宽容心。就像某一个人,偶尔也说过一些粗话,办过一些错事,如果大家只是盯着他的粗话、错事不放的话,那他就是个恶人,就是个坏人。所以说我们还是客观的看,不要太情绪化,冷静一点。一个真正的作家,对社会,对生活方方面面的了解和深入,包括创作,有时候还是多元化的。
我们应该有一颗包容的心。当然,贾浅浅的确还需要成熟。
◎5读者提问:李老师好,您典雅的文字,干净的气场,文学的结构,我们如何才能达到这样的高度?
李老师:这需要多年的揣摩,细细的揣摩,多多的练习。就像我们打篮球一样,由理论到实战,完全是两套系统。所以你一定首先要多看,多琢磨,而后要多多地去实践,才能够逐渐达到。
◎6.冯清利 :李老师好,能否简要谈一下这五部获得鲁奖的报告文学作品的特点、需要我们学习的地方?
李老师:获奖的这五部作品,刚才我说了,基本代表了我们这些年中国报告文学的创作水平和状态。说实话,这些作品的特点,我还不好说,反正他们都是主旋律作品。这五部的水平也是参差不齐,大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只能这样说,在这五部之外,还有更多的优秀作品。那些作品,可能更具有文本性,从写作上,可能更有价值。
◎7.刘上恭 :李老师好!这次如果让您报一部报告文学作品参评的话,您能报哪一部呢?
李老师:通过这次评奖,我自己也意识到了。其实参加鲁奖评选,可以是长篇,也可以单篇,甚至是成书。这一次,如果让我申报,我觉得还是要报《李春雷短篇报告文学精选》。这本书很多人可能看过,我感觉这本书对我们中国当下报告文学创作具有指导意义。
从文本的艺术性上,我觉得这本书是不二的经典和典范。所以说,如果有可能的话,我要申报这一部。我相信,这才是经典中的经典,高原上的高峰。
如果你真想学习报告文学创作,还真是要读读这本书。过去,有时候我还不敢说,现在通过这次评奖,看到这么多的垃圾作品,我更一步地坚信了自己。我要进一步提升白话文的美质,提升作品的小宇宙和作品的整体品质。(根据2022年8月28日录音整理,作者已审阅;校对:吴学礼)
转自公众号:追慕司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