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乡党第十
【本篇提要】这一篇,可以看成是上半部《论语》的附记,类似于现代文体中的“纪实报道”“人物传记”之类文章,可以说是孔门的“报告文学”,比较详实地记录了孔子在各种场合的言行举止以及个人生活方面的细节表现,再现了孔子的生活态度和真实的生活情形,既显示出孔子正直、严谨、仁德的品格修养,也给我们描绘出了一代圣人的生活画卷,为后世了解孔子、研究孔子,提供了生动的素材。原文本是一章,后世学者为了解读方便,将其分成了27章。

处事的态度和原则
【原文10•16】康子馈药,拜而受之。曰:“丘未达,不敢尝。”
“未达”指不了解药性。这一章的意思是:大约是孔子病了,季康子就给孔子送来一些药品,以示关心。孔子先拜谢,然后接受了馈赠,但却说:“我对药性不了解,不敢尝用。”
现在的问题是,孔子这句“丘未达,不敢尝。”是当面对季康子(或季康子差来送药者)说的,还是季康子走后对身边伺候他的弟子或家人说的?从语气上分析,应该是当面对季康子(或送药者)说的。弄清这一点对理解这章很关键。
为什么接受了却又当面告诉人家“不敢尝”呢?原因是:“接受”是对季康子的尊重,是“领情”,此所谓“人有敬意须当领之”。但季康子不是医生,所送的药有没有作用,特别是有没有副作用,孔子说他不了解药性不清楚,季康子也未必清楚。季康子送药,只是为了表达自己对于孔子的敬重与关怀,接受季康子赠送的药,其实质是接受了季康子对自己的关怀之情。但为了对生命负责,就不能因为这药是季康子(上司)馈赠的而贸然服用。既接受了别人的馈赠,却又明确告诉人家“不敢尝”,这既表现出了孔子对礼的重视,又表现出了孔子率直的性格和对生命的珍惜。
这一章也给我们传递出这样一个信息:送礼也是有学问的。季康子不懂医却又给人送药,显然是不合适的。
【原文10•17】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马棚失火了,孔子退朝回来,问:“伤人了吗?”没有马的情况。
孔子家里的马棚失火被烧掉了。当他听到这个消息后,首先问人有没有受伤。这里孔子所关心的这个“人”,显然是指住在马棚里饲养马的人,是下人、家奴。在奴隶社会,奴隶仅是会说话的工具,而且还是很廉价的工具。一匹马的价值远远大于一个奴隶的价值。马棚失火了,孔子首先关心的是饲养马的奴隶的生命安全而没有首先过问远大于奴隶价值的马匹的损失情况,这充分说明,在孔子的思想中,人的生命价值是至高无上的,体现了儒家学说中的人道主义思想和以人为本的精神理念。因此,历来上,有许多学者认为儒家学说孕育培养出了中华文化中的人道主义思想,不无道理。
【原文10•18】君赐食,必正席先尝之。君赐腥,必熟而荐之。君赐生,必畜之。侍食于君,君祭,先饭。
“腥”指牛肉。“荐之”:荐是供奉的意思;之,代词,祖先。这一章翻译过来就是:
国君赐给熟食,孔子一定摆正座席先尝一尝;国君赐给生肉,一定煮熟之后先供奉祖宗;国君赐给活物,一定要饲养起来。陪国君一道吃饭,在国君举行饭前祭礼的时候,孔子一定主动先尝。
尊君是周礼的要求。孔子在日常生活中,是如何践行周礼的这一要求的呢?这一章从孔子与国君日常交往的几个细节进行了描述。国君赐给食物,当然是国君对孔子的器重与尊重,孔子在接受时,首先摆正席位表示恭敬,然后先尝一口,表示尊敬与诚受;国君赐给了生肉,他在煮熟之后,首先供奉给自己的祖宗,表现出他对国君所赠的珍惜与敬重。古时候君主吃饭前,要有人先尝一尝,君主才吃。孔子在陪国君吃饭时,都主动先尝,以表达对国君的尊重。从以上这几个细节,就可以看出孔子对于礼的敬重。接下来的两章依然是记述孔子对国君的尊敬态度:
【原文10•19】疾,君视之,东首,加朝服,拖绅。
按周礼,臣子面见国君必须穿朝服以示庄重与对国君的尊重。孔子病了,国君来探望。他因为患病躺在床上不能起身穿朝服面见国君,为了不失礼,便头朝东躺着,身上盖上朝服,朝服上的大带子托在床上。
【原文10•20】君命召,不俟驾行矣。
国君召见(孔子),他不等车马驾好就先步行走了。
以上五章,从孔子对季康子(官员)、家奴以及国君的态度,记述了孔子对周礼的理解与践行,反映出了孔子对人的生命价值的敬重与珍惜——他珍惜自己的生命,也敬重包括奴隶在内的所有人的生命价值。

【原文10•21】入太庙,每事问。
这一章在《八佾第三》篇第15章出现过,放在这里并不是重复,而是依本篇记述孔子日常行为表现的需要,精心安排的,用于表现孔子谦虚谨慎的品格。我们说,《论语》每篇都是一篇有明确主题的相对独立、机构严谨的散文,由此可见一斑。
【原文10•22】朋友死,无所归,曰:“于我殡。”
“朋友”,指与孔子志同道合的人。 “殡”,停放灵柩和埋葬都可以叫殡,这里是泛指丧葬事务。这一章是说,孔子的朋友死了,没有亲属负责敛埋,孔子就说:“丧事由我来办吧。”表现了孔子对朋友的“义”和豪爽的性格。
【原文10•23】朋友之馈,虽车马,非祭肉,不拜。
朋友给孔子馈赠物品,即使是车马而不是祭肉,孔子在接受时也不会拜的。为什么呢?因为车马虽然贵重,但仅仅是财物,而祭肉却是用来祭祀祖先的贡品,因此,在接受之后,首先要供奉祖先,然后自己才能享用。朋友赠送祭肉,含有对受赠者祖先的敬重之意,所以,其意义要远大于财物的价值。因此,孔子行大礼接受,这是孔子孝的表现。
【原文10•24】寝不尸,居不客。
孔子睡觉不会像死尸一样挺着,平日家居也不像作客或接待客人时那样庄重严肃。
【原文10•25】见齐衰者,虽狎,必变。见冕者与瞽者,虽亵,必以貌。凶服者式之。式负版者。有盛馔,必变色而作。迅雷风烈必变。
“齐衰(zīcuī)者”,指服丧的人。“狎”读xiá,亲近的意思。“必变”指神情一定会变化。“见齐衰者,虽狎,必变。”的意思就是:孔子看见穿丧服的人,即使是平时关系很亲密,神情也一定会变得庄重严肃起来。
“冕者”指当官的人,“瞽者”指盲人。“亵”读xiè,常见、熟悉的意思。“见冕者与瞽者,虽亵,必以貌。”就是:看见当官的和盲人,即使是平时很熟悉,也一定很有礼貌。
“凶服者式之”“ 凶服”即丧服。在乘车时遇见穿丧服的人,便俯伏在车前横木上(以示同情),“式负版者。”遇见背负国家版图的人,也这样做,以示敬意。
“有盛馔(zhuàn,饮食),必变色而作。”到别人家作客时,如果看见主人摆出丰盛的筵席接待他,就一定会有感激的神情并站起来致谢。
“迅雷风烈必变。”遇见迅雷大风,神情也一定会变得庄重严肃起来,表示对天的敬畏。
【原文10•26】升车,必正立,执绥。车中,不内顾,不疾言,不亲指。
出门上车时,一定先直立站好,然后拉着扶手带上车。在车上,不回头,也不高声说话,不用自己的手指指点点。
以上六章,记述了孔子个人生活中的几个方面的细节表现,从这些点点滴滴的生活细节中,给我们勾画出了孔子庄重严肃又和蔼可亲,对周礼一丝不苟,践行准确而妥贴的可爱可敬形象,同时也表达了弟子们对这位千古圣人音容笑貌的缅怀和崇敬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