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让我成为一名“追梦人”
张书成
父母给我起名书成,使我的一生与书结下了不解之缘,喜欢读书。
从我上小学三年级起,受父亲和表哥的影响,我就喜欢读书,英雄是我心中的偶像,书籍是我的主要精神食粮。曾经,为了节省灯油蹴在灶火看《红岩》《青春之歌》《铁道游击队》等红色小说,被扑出的火苗燎着了头发;曾经,在割柴路上歇伙时看书被同伴耻笑;曾经,独自一人在柴楼上看书被邻居形象地描绘为“鳖瞅蛋”……书中的英雄人物像一支支燃烧的火炬,点燃了我的思想和感情,给我的童年、少年时代枯燥乏味的生活平添了快乐,也给我幼小的心灵埋下了热爱生活、崇拜英雄的种子,形成了我人生的“梦”。
但是,我的命运多舛。从1966年后半年开始,我就辍学了。当时我刚刚上五年级,不仅无学可上,而且无书可读。无计可施的我,在一个阴雨连绵的秋天上午,猛然发现家里水井旁小屋里的土墙上,糊着许多报纸,那报纸有《人民日报》《陕西日报》《商洛报》,于是我就读墙上糊的报纸上的文章,觉得很有趣,很有味道,其中一篇《牛头岭上女愚公》的文章我现在还记得其中的几句:“走进丹风棣花塬,人赞姜玲好社员,不走娘家不探亲,一心一意修梯田……”,还有些《中国少年报》上登的文章,譬如一首童诗,内容是“美帝强盗王,名叫药翰逊,他的嘴巴蜜蜜甜,藏的是狼心,轰炸越南城,杀害老百姓,中越人民团结紧,侵犯越南就是侵犯我们,我们是一群红领巾,高举铁拳大声吼,美国强盗滚——滚——滚……”整整一个上午,一张张旧报纸上的文章吸引着我,连母亲叫我吃饭都没听见。吃完饭,又回到小屋,继续阅读墙上和顶棚上贴着的书页和报纸。以后,我象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找到了读书的地方:到亲戚家,有书读了,就读书;无书读了,就读墙上顶棚上糊的书页和报纸。我曾经在大姨家盛粮食的圆笼底上所糊的《西安晚报》读到《列宁是怎样学习的》文章,里边一句话我现在还记得很清楚:“好书不厌百回读,常学多读意自新”;也曾经在邻居彩云嫂的笸篮底上糊的红卫兵战报中,读到一篇武斗时期丹凤中学学生写的一篇名叫《乐在天涯战恶风》文章,并且记住了里边的名言,其中“凤冠山上狼烟起,丹江鲜花带血开”的一句让我记忆犹新,闲处收拾忙处用,在1977年恢复高考时作文时用上了派场,致使那场考试我的作文得了58分,而满分是60分。当接到商洛师范发给我的录取通知书时,那种快乐真是难以言表,因为我是以社会青年身份参加高考的,小学没上完,初中仅仅念了一年,高中没上,这在当时是不可思议的,也是出乎意料之外的。可以说,那一段时间我没浪费,读的一些书在改变了我的命运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这是我切身的感受。
师范毕业后,我起先在商南县城里的城关小学教书,附近就是县图书馆和新华书店,这使我喜欢读书的天性得到了满足和释放。我和图书馆的几个管理员成了朋友,和书店的售货员是知己。她们一有好书新书就给我留着,也和我交流读书体会。节假日,我挟着书,去河边或山脚下僻静的地方,一个人悄悄的看着、想着,度过一个个别人觉得寂寞难耐而自己觉得愉快的日子,那段时光,我基本上看完了馆里的文学类书籍,闲暇之余,还写些通讯、新闻之类的广播稿,比如《蓝天上有一支绿色的歌》《他在家乡的土地上耕耘》等文章,街道上的大喇叭经常播送我的文章和名字,让我觉得生活充实,生命美好。记得第一次去广播站领的稿费是8块钱,那是6篇新闻稿和一篇通讯稿的稿费,我用稿费买来酒菜,吃喝得高高兴兴,我也快快乐乐。
1987年6月,我调回故乡丹凤,起先分配在棣花镇北山里的条儿沟小学当校长,那是一条偏僻闭塞的小山沟,二十多里长的山沟稀稀拉拉住着百十户人家。白天还好过,晚上黑灯瞎火,想聊天都不知道找谁,也没地方去,这才符合我的爱好和习惯,点一盏小煤油灯,每晚看书到十一、二点,第二天早上又接着看一个多小时。有时候一个人挑灯夜战,读一读,写一写,所写的《小星在这里闪亮》《常爷爷,爱学校》《尊师实事一串串》《南山的星》《大山深处的陈景润》等文章在省市报刋发表,得到领导重视,几个单位争着要我,后调县教育局工作。在教育局整天和文件材料打交道,可我不忘读书,我们村有一个姑娘在县图书馆工作,我经常去借书和她交流读书心得体会,帮她写读书心得体会和演讲稿,自然,她给我提供了读书的方便,借书不厌其烦地寻找,扩大了我读书的范围,其间也读了一些哲学、历史、政治,美学方面的书,使自己的阅历更加广泛丰富,写作水平不断提高,曾经被《陕西教育》《教师报》聘请为特约记者,年年被邀请去陕西教育社参加颁奖会,自己也感到有一种成就感。
1995年夏天,组织又调我到了县委组织部,那是我一生最繁忙的的日子,但是,不管再忙,我都不忘读书学习,并且经常和同志们交流读书体会,共同提高。期间,建立了部里的图书室,添置了部分图书,方便了同志们的阅读。我不管多忙,坚持看书学习。每天忙完工作,临睡前,总要看一两个钟头的书,翌日早醒来的第一件事,就是摸书。看一会书才起床上班。书读得多了,写作自然流畅,有时甚至文思泉涌,《党费》《山村党员活动室》《华阳的希望之光》《卧羊奋蹄奔小康》等报告文学和长篇通讯及电视专题片就是我心血和汗水的结晶。同时,我还在社会上兼任了其他职务,包括县政协委员、常委。县党校业余教师。具法院人民陪审员,省作家协会会员。参与了《可爱的丹凤》《丹凤文学》《丹凤县组织史资料》《商洛通典》《政协委员丰彩录》等书的编纂工作,部分文章被收录书内。
天地悠悠,人生短促。不知不觉间,我已经走过十多个单位,也到了退休的年龄。但不管到哪里,读书这个爱好始终没有改变。每到一地,我都和图书馆结缘,近年来,我是市图书馆的常客。不光读哲学,历史,文学、美学等方面的书,而且读人物传记,英雄传奇,特别精读了《毛泽东选集》《邓小平文集》,增加自己的思想厚度和高度,也增加自己文章的深度和广度。每有文章杀青或发表,我就慰劳一下自己,去吃一碗油泼面或馄饨,也让家人和朋友阅读和分享喜悦。
读书就像拜师交友,有的书让人懂得哲理,有的书让人学到了知识,有的书让人掌握了生活艺术……比如我从市图书馆借阅近期《十月》杂志中的小说《前程似锦》,吸取了急功近利,追求名人效应而自毁前程的美丽女演员的教训,做事踏实勤奋,摒弃了急功近利、贪图虚荣的不良心理;读《柳叶飘飘》,从一个父母离异的女孩身上,增强了自立自强的信念;读韩石山的《连阴雨》,掌握了描写恋爱中女孩的心理轨迹;读《一架弹花机》让我知道了写梦境的技巧;读光明日报上一篇《李自成.多尔衮.崇桢皇帝》一文,懂得了“任何一个事件的结果,是无数力的平行四边形形成的合力”的哲理,在分析研究处理问题时增加了辨证的思维意识……我深深体会到:读书让我们既丰富了智慧和知识,又增强了理性思考和感性认识。它可以大大提高人的品位,充实生活,改善性格,丰富为人处世的方法,开阔眼界和胸怀,可以说,好处多多,快乐多多。
2019年以来,我出版了自己的散文集《棣花细语》《棣花纪事》,现在正在创作结集第三本散文集《棣花情缘》和诗集《心语》,还有一部小说《土梦》正在动笔中。春节时我给自己门庭编写的对联是:“读书习字著文章,种花务菜养精神”,撗批是:诗意人生。我觉得这就是自己的生活状态,也是自己喜爱和追求的生活方式。
岁月沧桑了我的容颜,读书改变了我的人生。回首往事,我无怨无悔;展望未来,我信心满满。不管今后遇到什么情况,我都会始终坚持读好书,多读书,常思考,做笔记,记体会,常练笔这些习惯,以广泛的阅读来丰富自己的生活,以反复读、精读增加阅读理解的效果,提高阅读的数量和质量,谱写出无愧于初心,无愧于自己的诗意人生来。
我觉得,读书让我有了一个个“梦”,而自己,就是一个无愧于时代的“追梦人”。
张书成,男,生于1956年12月,陕西省丹凤县棣花镇人。中共党员,大学文化,政府公务员。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商洛市作家协会会员,市诗歌学会会员,丹凤县作协理事。从上世纪 90年代开始业余文学创作,先后发表小说、报告文学、诗歌、散文数百篇(首)。《万湾农家乐》、《旅游遐想》等获丹江旅游征文二等奖。部分散文、诗歌被收入《采芝商山》、《丹凤文学》丛书。出版有散文集《棣花细语》、《棣花纪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