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存保】老冯的筑梦人生
(三)
漫漫学医梦
(上)
(原创 家在山河间 家在山河间 2022-10-11 发表于山西)

说起冯涛的学医之路,完全缘于他的亲身经历。
高中毕业回村的第二年,弟弟得了蛔虫病,吃了打虫药后,肚子疼的死去活来。他和叔父用小平车把弟弟送到县医院,诊断后,买了药。他问医生,这药吃完能好了吗?医生板着脸说:“死了我负责!”一句话噎死人。1973年,他参加中医培训班在县医院实习。一次,见一个农村模样的老汉,抱着一岁多的孙子来看病,开了药,老汉满脸焦虑,小心翼翼地问医生:“我这娃的病严重吗?”只见那医生不耐烦地说:“死不了!”一句冷若冰霜的话,直气得那老汉满脸的皱纹和胡子都在颤抖,抱起孩子愤然离去。
老冯说,亲眼所见的这两件事,深深地刺痛了他的心。那时,爱好医学的他已经有了一些医疗基础,就暗下决心,一定要到更高的学府去深造,学会高超的医疗技术,将来一定要当个好医生,满腔热情为老百姓服务。读高中时,他受电影《白求恩》的影响,立志要当一名白求恩那样的好医生。1964秋天,偶然从废品堆里捡到了一本《农村常见病治疗手册》。他如获至宝,爱不释手,一遍又一遍地看。利用担任班级卫生员的机会,跟着校医詹光森老师学起了伤口包扎和针灸。
1968年高中毕业,那时大学不招生,他只能回村当了放牛娃。利用放牛的空闲时间,攻读医疗书籍,他不仅买了不少医学教科书,还购置了听诊器、血压仪、体温表、毫针、火罐等小器械,慢慢学着给人看病治病。还请教本村一位姓姬的老医生,想得到他的赐教和支持。1969年解放军医疗队举办“六、二六”学习班,培训基层医生,他学到不少医学基础知识和操作方法。
农村的夜晚安宁而平静。那时没有电视,没有手机,每天辛苦和土地打交道的农人,带着一身疲倦早早就进入了梦乡。而冯家大院靠角的小窑洞里,总是闪烁着微弱的灯光,冯涛依偎在炕头,身旁放一张小炕桌,手捧书本,展卷苦读,时而翻阅,时而抄写,他如饥似渴地在一本本医学书本上汲取知识的营养。在每日农活的间隙,持续数年,攻读不止,记下了十几万字的笔记,摘抄了很多中药汤头。特别是他后来教书当老师,有了更多的时间学习医书,结合所学知识给村人看病,许多人开始叫他“冯大夫”。
从贫穷人家走出来的孩子,身上凝聚着吃苦耐劳的优良品格。为了学习医疗知识,实现要做一名好医生的梦想,他什么苦都能吃,再大的困难也能克服。为了买书买医疗器械,还要维持一家人的生活,他起早贪黑给人干活挣钱,想方设法多挣钱。他每天早起送豆芽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那年,我还在组织部工作,晚上住在机关值班。早上起来跑步,刚拐过十字街口,看见一个魁梧大汉挑着担子,在北大街急匆匆快步前行。这人好眼熟,莫非是冯涛?我急忙快跑几步,和他并行起来,一看,果真是他。“担的什么东西”?他脸一侧,嘿嘿一笑说:“送豆芽!”原来,为了挣钱,他和妻子在家生豆芽菜。给县城的几个单位食堂挨着送。那时,他已经是县医院的医生了。
两筐湿漉漉的豆芽挺沉,他挑着的扁担“咯吱咯吱”直响。他顾不得和我闲话,快步挑担远去了。我停住了脚步,默默注视着他渐行渐远的背影,扁担两头微微下沉,绳子吊起的竹筐显得很大,两筐豆芽大概有100多斤!
一趟又一趟送豆芽,全靠一副担子两个肩膀,百八斤的挑子,翻沟爬坡,走到半路就满身大汗,气喘吁吁,又饥又渴。于是,抓起一把豆芽塞进嘴里,“咔嚓咔嚓”嚼碎下了肚,又解渴又顶饥。在他上初中的时,家里就开始生豆芽了。父亲为了给他挣点学费,经人介绍揽下了县招待所每年“四级干部大会”供应豆芽的活,从那时起,他就开始大清早起来送豆芽。村里到县城五里多路,上学、上班前都要定时定点按时送到各个地方。
就这样,一年四季,沐晨曦,顶骄阳,送风雨,迎寒雪,豆芽伴随着他走过艰辛的生活,豆芽也和他与爱妻相濡以沫,走过了近十年的苦乐人生岁月。他当上院长后,还坚持送过好几年呢!
2022年8月30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