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们的情怀你不懂
宝鸡市凤翔区医院 白金让
救护车撕心裂肺般的鸣笛声响过仅几分钟,我们科室的紧急通报电话就打了进来:“快!快!快!”乡村发生了重大交通事故!医院“120”接来了二名无家属陪伴又很年轻的车祸患者。一名伤势尚轻,另一名特重已经“脑疝”,双侧瞳孔已经散大,生命垂危,需要紧急做“开颅手术”!
这是2022年9月24日(星期六)上午11:00左右,我们科室大夫到急诊科进行“紧急会诊”时向科室打来的电话!

刹那间,平静的科室立刻“炸开了锅”,大家都明白“生死时速”抢救患者生命的时刻又一次来临,这是我们长期奋战在临床一线的医护人员的专业敏感和职业素养。各项“紧急处治”应对工作随即在科室内“无言”而“有序”地展开,抢救此类“急危重症”患者的准备工作在我们神经外科早已成为一种自觉行动!
病人还未被送到我们科室,科室人员已经全方位进入到各自的程序中。立即通知麻醉手术科室紧急备床拟行“急诊开颅术”;紧急通知理发师到科室准备为患者剃头(专业术语叫“备皮”);预料到拟急诊手术的患者无家人陪伴,按医疗管理相关政策规范,我们立即告知医院当日法定委托授权代“签名”急诊手术的医务科长,医务科长及时赶到我们神经外科病区并签了字!
不久,送去做完头颅CT的患者被医护人员推送到了我们科“紧急处治室”,几乎同时,其头颅CT的图像及结果通过手机微信传给了我。紧急调阅微信CT片后,对于患者拟实施急诊手术治疗方案,我已经成竹在胸!患者住院信息在电脑中的快捷录入也使得与手术相关的书面文件迅速完成。大约20分钟,患者术前所有必须的化验、检查、腕带标识、药物敏试、留置导尿管等准备工作一气呵成。患者迅速被我们科室工作人员送进了手术室。之后,患者的父母及亲友才陆续赶到。

我在手术室门口见到了患者的父母及亲友。他们一个个惊魂不定,都在四处引颈窥探着周围能够看到的一切物件或通道。只要进出的门有响动,他们必会群体围拢上前探询病情。孩子的母亲倚墙瘫坐在门口地板上,已经哭成了泪人。
患者是位年仅21岁的在校大学生,近日正准备返校。此刻,却躺在急诊抢救的手术床上,此情此景无不令在场的人“心如刀铰又似猫抓”!
为了最大程度地安抚尚不清楚孩子病情重危程度及手术情况的父母亲友,在“局部浸润麻醉”下“紧急颞肌下减压术”已经完成的情况下,我立即利用对患者准备实施“气管插管全身麻醉术”的时间间隙,由室间快速拿出了患者的头颅CT片,在手术室门口与他们共同阅读并指出病变所在位置,简要讲解了患者“病情”及即将要对其实施的“开颅术式”等情况。交流沟通后,他们惶恐不安的情绪有所平静、放松,他们对孩子“病危”的情况已了解,对采取的治疗措施也十分地赞同和支持!
为患者实施的“紧急颞肌下减压术”是缓解“脑疝”危情最直接有效的方式;随后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下为患者完成了“标准外伤性大骨瓣减压术”,该术式是目前临床上对“急危重症”患者紧急抢救时普遍采取的手术方式,其治疗效果早已为神经外科专家们普遍认可并推崇,已经普及了数年!
手术全程历时约3小时。十分欣慰的是,患者术前已经“双侧散大”的瞳孔术后已经恢复到了正常,但是,令人忧心的是其“自主呼吸”未恢复,仍需呼吸机持续维持。“血压”依然不稳定、需要持续静脉点滴升压药物才能维持。最后,我们尽全力将患者转送至“重症医学科”对其继续进行“生命体征(即体温、呼吸、脉搏、血压)”的维护。
下午七点左右,患者的“生命体征”仍不稳定,也不能离开病区去完成术后头颅CT的复查,这使家属心急如焚,我们医护人员也忧心忡忡。患者家属委托一位与他们关系特别要好的老同学来了解病情,受托者也是我的多年好友。他与我面对面、掏心窝地就患者病情进行进一步交流,病情交流在沉重、坦诚和友好气氛中结束。
闲聊中,他突然又想起了他关系密切的一位老朋友,说他的老朋友有能力督催肇事车主为住院患者交纳住院费用。随即就拨通了电话,免提模式的电话交流内容我听得清清楚楚。
电话中,对方没有痛快地答应帮助患者家属解决住院费用的问题,却郑重其事地责备说:“你为啥早不出主意让患者家属将重伤的孩子转上级医院治疗?这么危重的病咱们医院能看了吗(方言,指对诊疗持质疑否定态度)?”听到电话里这番话,我心中犹如“热油锅中泼入了一盆凉水”立即就“炸沸了”!我拍案而起,立刻大声回敬了对方一句“你要讲人话!”在我身边打电话的朋友立即挂断电话,批评我说:“你怎么电话中骂人哩,你这是在丢我的脸!”我毫不让步地嗔驳说:“你怎么能交上这样一位不问青红皂白,信口开河的‘怂’朋友(方言,处事无原)?”
的确,听到这样有悖科学事实,不负责任的“馊主意”,实在令人怒发冲冠,口不择言,我俩不欢而散。
从医学科学的角度讲大脑是一个人的智慧宝库和功能释放与调节中枢,但是,其组织结构却娇嫩易损;血运丰富而耗氧量巨大;对缺氧耐受性极差,“8秒钟”缺氧即可造成不可逆性损害。“脑疝”是一个医学术语,是直接反映颅脑损伤患者病情“急危重症”程度的明确信号,其临床表现意义重大。如头剧痛、喷射性呕吐等属于早期表现,继之出现意识障碍、瞳孔变化、生命体征异常等已属于中晚期“脑疝”的表现,尤其是双侧瞳孔散大时,即使“分秒必争”实施极速抢救,其预后也大打折扣,十有八九的患者会成为“植物人”!
我国著名的神经外科专杨树源、张建宁教授在《神经外科学》专著中明确论述:颅脑损伤属于灾难医学范畴,是神经外科的一种常见病。一次及时得当地处理,患者将获益终生。反之,将会造成不可弥补的遗憾!目前,国内外医学家将“颅脑损伤后1小时”称之为救治“黄金期”,因此,对于“急危重症”患者的救治,基本原则是“选择就近、有条件的医疗平台”,而不是“舍近求远”。
在我30多年的临床医疗经历中,常常遇到一些在“紧急时刻”为其危重症亲人决策疾病诊疗时机与平台的偏激固执之人,他们往往会做出不理性、不科学的抉择,致使诊疗效果不良。这样的事情屡见不鲜,真的令人扼腕叹息!
2021年8月份,一位患者因外伤致“头痛、腰痛1天”,自行来我院就诊,行头颅CT检查,检查报告显示①急性硬膜外血肿并脑疝,量约60m|;②腰椎间盘突出。不知什么原因患者去了宝鸡某“三甲”医院住院治疗,行“开颅手术”20余天,仍住“重症监护室”,气管切开,处于昏迷状态。带着重重疑惑,我对其就诊过程做了详细调查,其转院到达宝鸡医院时已经“脑疝”,生命垂危!而同期一位因突发脑外伤致“脑疝”的患者(事发突然,无亲属陪同)在我院神经外科急诊行“开颅术”,术后10天便可自行下床,生活能自理且无任何后遗症。两位患者的不同诊疗效果告诉我们对“急危重症”患者的救治,一定要遵循基本的原则。
事后,我也反省了自己,一时冲动口不择言误伤了朋友之情,但不了解实际病情就妄做指导会贻误患者。我是执业医师,在我们的心目中“医学就是科学,是伟大的事业,不可被玷污被亵渎”!没有虔诚“敬畏生命”的情怀就会做出践踏生命的行为!
我在医院逐部门详细调查了该患者当天就诊经历,全程时间记录如下:
①臆断车祸发生时间:10:00;
②“120”接诊电话时间10:12;
③救护车出车时间10:15;
④车辆到达现场时间10:38;
⑤返回到医院急诊科时间10:57;
⑥首次行头颅CT检查时间11:06;
⑦送病人到病区时间11:15;
⑧送达手术室时间11:35;
⑨麻醉开始时间11:40;
⑩手术开始时间11:50;
⑪手术结束时间14:20;
⑫送达重症医学科时间14:30。
目前,我们区医院对于本例“急危重症”患者从环节上能做到如此“紧凑神速”,自以为应当被点赞!
人类社会独享“医学事业”进步的伟大成果,其根本就是“敬畏生命”!医学从业者心系患者,“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的情怀忠贞不渝!
我们的情怀你不懂!人都应当好好学习,“敬畏生命、尊重科学”,谦虚谨慎才是安身立命之本!
“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这是美国著名医生特鲁多的墓志铭,它深刻诠释了医生在面对种种疾病时所能发挥的极限职能和作用,借此与大家共勉!

白金让,男,非党人员。毕业第四军医大学医疗系,大学本科文凭、神经外科主任医师。现任职于宝鸡市凤翔区医院外三科并担任科室主任,偶有随笔抒怀道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