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漫谈同学聚会
秦 博
近日,接到中学同学的电话:三天后,邀请部分同学聚聚,请我参加。我将此消息转告给兴国同学,并在微信上,作了一次交流,感到十分高兴和惬意。
兴国告诉我,他现在和夫人长住福建的石狮市。我惊异地问:“你女儿家不是在上海吗?”“嗯,我们在上海生活了十多年,孙女已经上高一,可以离手了。但还有夫人闺蜜家的女儿,居住在石狮,自小就认我们夫妇为干爸干妈。她父母几年前相继去世,去年又生了第三胎,便请我们夫妇帮助照应三个孩子。”听了这些暖心的话,我的脑海里不禁浮现出兴国的模样来:一个身高一米六多点,但身材匀称、身体结实的汉子,竟然蕴藏着如此金子般地大爱之心,着实让我对他刮目相看!这充满烟火气,平凡而高尚的情操,氤氲着美好的人间。真为有这样的发小家庭而兴趣盎然;这也是我对所有同学家庭的期盼。借用一句歌词:谁不说俺家乡好。谁又不希望小学、中学以及所有的同学,家家和谐美满,共创辉煌啊。中小学同学,分别多年,既使是同城,也因种种原因,许多人缺乏联系,甚至多年不见,音讯全无。当再次相逢,面目全非,恍若隔世,令人唏嘘,无限感慨。多么希望听到各人都有个好前程、好身体、好家庭的信息。听在耳里,喜在心田。用现在的说法,叫分享快乐,分享成果。
同学就要聚会了,我的思绪开始活跃起来。我一直期待,大家到一起,话题应该是放在互通信息,交流心得体会等彼此关切的方面。而不是单纯的吃吃喝喝,打打扑克,云里雾里的胡侃。在互相欣赏,互相激励的同时,珍惜同学感情,发展同学友谊。
我在同学们中间,承蒙大家的厚爱,凡有活动,都在受邀之列。但我慢慢地发现,大多数同学在群里面潜水,不发一言。每次聚会,由某位同学邀请,宴席上尽是喝酒,说话没有主题,不着边际。至今,许多同学的家庭,是何状况,如果有人问我,我是说不清,道不明。总觉得这样的相处,毫无意义。我对群下的定义是:暮气沉沉;对聚会的饭局,失去了兴趣。既然是缺少价值和意义,陡生失望,便毅然决然地退了群。
正是兴国同学,一直在做我的劝解工作。他说他做人的原则是与人为善,希望别人的家庭都过得好,比他家强。话谈得来的,就多谈;不合拍的,就少说,不要轻易地情断义绝。他还将我发在朋友圈的文章,转发到同学群里去,依然向同学们推荐我的业余爱好和多彩生活。春风化雨,滋润心田,我被他的热心肠温暖了,认识到自己容易急燥,缺乏修养,做事偏激。便应邀二次入群,不再纠结于不愉快的事情。我每天在群写文章并诵读,积极发声,活跃气氛。兴国和贻琴等同学,成为我的粉丝,给我点赞。有的同学虽然是隔三差五地点赞,我心里已经很舒坦,互动,让我知道他们喜欢什么样的文章,需要什么样的仪式感。对于潜水的同学,我也不去抱怨,各人境况不同,个性不同,无需将自己的做法强加于人。群,好比剧场,有人唱戏,有人听戏,各得其乐。以前总认为“道不同,不相为谋”,话不投机半句多。近几年,天天阅读心灵鸡汤,也动手写写文章,收到了学习和反省的效果,使自己变得包容和大度起来。我比较重情重义,非常希望同学们在耋耄之年,珍惜同学之情,经常互动,交流信息,象少年时代那样,简单快乐,玩得开心。
时光荏苒,日月如梭。我们是七零年中学毕业,紧接着参加工作。那时都是十六、七岁的少男少女,天真烂漫,懵懵懂懂。最可笑的是,男女之间不讲话;想说话,脸先涨得通红,好象做了亏心事一般。一张课桌画上三八线,碰都不碰一下。现在已年近七旬,如果延续不交谈,友谊很难发展。还有些世俗的做法令人很难接受,例如,平时不来往,谁家有红白喜事,便有人吆喝去出礼,似乎这才是情感的纽带。若是不愿意,有人便嘀咕:小气,不讲同学情。殊不知,没有感情,何来的友谊?感情是相处融洽得来的,友谊是感情做基础的。出礼与做公益是两码事,感情好,闻风而动,想方设法也要去。而无端指责别人不讲同学情,纯属道德绑架。
所以说啊,同学,是缘分,必须珍惜。但无论是哪个年龄段、分开多久,有条件的情况下,还是要多联系,勤走动,将缘分转化为友谊。建同学群和定期、不定期的聚会,都是为同学之间的相处,架起连心桥,提供最佳的契机。怎么去抓机遇,如何才能抓得住?都是成年人,不须我多言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