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党第十
【本章提要】这一篇,可以看成是上半部《论语》的附记,类似于现代文体中的“纪实报道”“人物传记”之类文章,可以说是孔门的“报告文学”,比较详实地记录了孔子在各种场合的言行举止以及个人生活方面的细节表现,再现了孔子的生活态度和真实的生活情形,既显示出孔子正直、严谨、仁德的品格修养,也给我们描绘出了一代圣人的生活画卷,为后世了解孔子、研究孔子,提供了生动的素材。原文本是一章,后世学者为了解读方便,将其分成了27章。

一桩有趣的千古“悬案”
【原文10•27】色斯举矣,翔而后集。曰:“山梁雌雉,时哉时哉!”子路共之,三嗅而作。
这一章是《论语》中至今尚无权威解释的一处“悬案”。除朱熹而外,后世大多阐释都是因为“色斯举矣”的“色”前缺乏定语,指代不清,从而对后文“时哉时哉”产生诸多臆断,出现各种不同的解释,而无一权威。
朱熹在其《论语集注》中说;“言鸟见人之颜色不善,则飞去,回翔审视而后下止。人之见几而作,审择所处,亦当如此。然此上下,必有阙文矣……然此必有阙文,不可强为之说。姑记所闻,以俟知者。”意思是说,这一章的意思他也没有弄明白,只好先记下来,以待后世学者研究,精确解读,但他肯定“色”是指“行人(孔子一行)”的形态和神色,是鸟看见并揣度人的形态神色之意。
朱熹没有弄明白,就既为后世学者研究留下了极为有趣的“命题”,也为各种臆断打开了广阔的空间。

有的学者认为,“色”就是指人的形态和神色。意思是说,孔子带着子路等弟子郊游,在一山梁看见一群野鸡在那儿飞,孔子神色动了一下,野鸡飞翔了一阵落在树上。孔子触景生情,深有感触地说:“这些山梁上的母野鸡,得其时呀!得其时呀!”子路向它们拱拱手,野鸡便叫了几声飞走了。流露出了自己一生不得其时,栖栖遑遑东奔西走尚不如这群野鸡能够自由飞翔的悲凉心境。这种解释非常牵强附会,不仅有悖于孔子一生“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坚定的仁道信念,就是语法词义上也很难通顺。
有的学者同样认为,“色”是指人的形态和神色,但对“时哉时哉”的理解却与前不同,认为是一只(或一群)雌雉正在孵卵,被子路看见了,子路露出了企图捕捉的不善之色被这只雌雉觉察到了,扑楞一下飞起来,却又舍不得卵,所以没飞多远,又折回来止于树丛,警惕地盯着孔子一行。孔子认为惊扰孵卵雌雉是违“礼”行为,于是急忙制止子路,说:“山梁雌雉,时哉时哉!”意思是说,这些母野鸡正是孵卵之时,岂能惊扰他们?!子路受到责备,行拱手礼认错,但雌雉终不解人意,“三嗅而作”,扑楞扑楞翅膀飞去了。

这种解释看似合乎情理,但却有两点值得商榷,一是逻辑不符合自然情理。雌雉孵卵繁育应是春夏之季,草木繁茂,野鸡静卧于草丛之间是很难被行人发现的,子路岂能先于野鸡发现人而发现野鸡并流露出“不善之举”?当是野鸡首先发现人而警觉,并有了逃避危险的举动而后才被子路等发现才符合情理。二是“时哉时哉”是感叹语气,并不是责备语气。联系前后文分析,应该是针对鸟的“翔而后集”等一系列神态动作而发出的,并非是针对子路对鸟的“不善动机”而发出的。而且,倘若子路等仅因流露 “不善之色”(注意:并没有实施不善之举!)就受到孔子的严厉批评责备而“行礼认错”,未免小题大做,且引起原本“翔而后集”的鸟受到更大惊吓而飞走的更加严重的后果,完全违背孔子的初衷,于情于理不通,更与本篇的主题立意不相吻合。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色”不是指人而是指鸟。“色斯举矣”是说伏卧在山梁草丛间的山雉发现了孔子一行,立即举起脖颈,流露出警觉的神色,继而便“翔而后集”—— 振翅便飞,飞了一阵(觉得没有危险)又落到山梁上。孔子看到这些山雉非常机警,就非常感慨地对随行的弟子说:“你们看山梁上这些野鸡是多么善于观察和把握时机啊!”子路向它们拱拱手,这些正在孵卵山雉尽管舍不得自己正在孵化的子卵,最终还是连叫几声后机警地飞走了。

我是赞同这一解释的。这一章,其实是孔子借山雉的机警来教育弟子要明白“避害自保”的处世之道。春秋社会政治动乱,士(知识分子)的处境险恶,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之下,孔子教育弟子要识时务、善于保护自己。其实,孔子一贯教导弟子处世要善于“明哲保身”,强调既要有“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的高远志向和勇于牺牲的精神,也要有识时务、避害自保,避免飞蛾扑火,自投罗网等无谓牺牲的智慧,认为这是君子的修养。因此,他非常赞赏宁武子的“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教育弟子要“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
这一章,作为《乡党篇》的结束语,生动形象地体现了孔子的处世哲学和人生智慧,为上半部《论语》划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上半部完)

【作者简介】史永峰,笔名冷梦良。陕西省孔子研究会会员、中国孔子基金会宝鸡孔子学堂客座讲师、宝鸡市孔子研究会副秘书长,宝鸡市传统文化促进会理事、讲师团讲师,陕西省作协会员丶宝鸡市作协会员、宝鸡市文学创作学会副秘书长兼学术部部长、宝鸡市杂文散文家协会会员,著作《论语通俗解读》分别被国家图书馆和各地方图书馆及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厦门大学、西北大学等三十余所高校图书馆珍藏。

